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俞晓晶 《科技和产业》2009,9(9):11-14,29
在对国内外生态城市(园区)案例进行搜集和整理的基础上,总结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框架,即战略规划—开发机制—资源配置"三位一体"的推进机制。其中,战略规划居于核心地位,决定了城市建设的生态目标、实施步骤、实施内容以及具体的项目安排,开发机制决定了建设生态城市的具体组织架构,资源配置方式则是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2.
生态城市模式.是对生态城市建设实践总结而形成的理论图式,它刻画了生态城市现有和应有的基本特征,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比较了中外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经验.总结了生态城市模式选择的依据和原则,并提出了当代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生态问题日益引发人们关注。莲花湖湿地公园是铁岭市对湿地资源进行保护与开发有机结合的典范,把莲花湖湿地保护好,开发好,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在铁岭生态城市的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亦对全省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可资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邓向阳 《走向世界》2009,(19):20-23
探索城市建设"新定位" 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对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战略布局、近期国家有关部委联合编制的发展规划,以及山东省"一体两翼"发展战略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支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两个文件,滨州市将立足市情,在国内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新坐标系中寻求"角色定位",对内依托山东半岛城市群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高效生态城市,支持全省可持续发展;对外承接天津滨海新区开发机遇,发展特色产业、建设蓝色经济城市,服务环渤海,面向东北亚.  相似文献   

5.
天津具有丰富的特色生态文化资源.充分开发利用这些生态文化资源是推进天津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和重要举措。目前,天津已经形成了生态旅游项目开发、城市形象标识塑造开发、生态主题活动开发、环保教育基地建设开发以及媒体宣传作品开发等几种基本的生态文化资源开发模式,但在统一规划、创意开发、深度开发、主动开发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需要进一步发掘和提升。  相似文献   

6.
刘方涛 《改革与战略》2010,26(10):18-20
社会生产方式主要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处理的好坏对社会经济发展有深刻的影响。当代有些学者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运用于生态城市建设的研究,形成了社会生产方式的生态边界研究。我们认为,对绿色GDP的追求、对低碳经济的向往和开发与修复并举的理念都是社会生产方式的生态边界,都是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必须重视的。  相似文献   

7.
生态政治建设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生态城市建设是党履行生态执政要求在城市发展层面的具体体现。生态民主和生态法治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重要保障。政府通过实行生态管理来承担起自身在城市发展中的生态责任。生态行政是生态管理的中心环节,对生态管理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论生态旅游业与生态城市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态旅游业作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在生态城市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对生态旅游的内涵、特点及生态城市与生态城市建设的概括介绍,阐述了生态旅游业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并以此指出生态旅游业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9.
基于生态城市理论的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生态城市日益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热点问题,审视和分析国外在生态城市实践上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分别介绍了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方法及其取得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将中外生态城市建设实践进行对比,指出我国生态城市实践中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为我国生态城市的继续深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生态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转型的必然趋势,国外一些城市对此展开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本文通过对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研究发现,高度重视发展规划、绿色交通、城市绿化、生态保护以及公众参与是国外生态城市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最后在借鉴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对西安生态城市的建设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黄贞 《特区经济》2012,(10):170-172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后,对北部湾经济区城市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北部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越来越大,融资问题越发突出。本文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内容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的融资模式等为理论基础,指出北部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合理性建议,拓宽北部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渠道,保障北部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  相似文献   

12.
翟琨  卢加强  李后强 《中国西部》2020,(1):1-10,F0002
中央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确定为国家战略,并提出这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成渝地区是西部“功能轴”和发动机,成渝城市群是世界为数不多的“AA型双核型椭圆城市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形成“键能”很高的“化学键”,才能建成世界级城市群。成渝中部城市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等战略中承担着中心支点作用,要实现“中心”变“轴心”,就要切实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发挥“激动、转动、带动、联动、互动”五大效应,产生强大的向心力、辐射力、影响力、催化力和黏合力。  相似文献   

13.
城市是城市居民工作和生活的空间,也是旅游者消遣和审美的对象,城市优美环境的营造,必须考虑城市居民和旅游者的生活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必须在城市的人文关怀和自然审美方面做好文章。以苏州为例,探讨休闲模式与市民日常生活的审美化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关于人类发展本质的探究对于我们正确把握发展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关于人类发展本质的研究可以追索到古希腊,哲学家们也对人类"美好生活"的本质和特征进行了充分的探讨,但在经济学界仍然存在着对"发展"概念和意义深度挖掘的遮掩,致使哲学研究的成果因为缺乏验证其理论的必要工具和专业知识而不能使其被发展实践所接受。只有通过社会调查和哲学反思的结合,发展研究才能真正挖掘人类发展的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15.
城乡统筹背景下河南省农村宅基地流转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竟竟 《特区经济》2010,(9):186-188
在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日益深化及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下,农村宅基地流转问题备受争议,成为理论研究的一大热点问题。本文在考察了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及边远农村地区三个特定地域农村宅基地流转主要特点的基础上,指出农村宅基地流转的最大阻碍是土地法规制度的限制及农民乡土情结的束缚;而新农村建设、市场经济、人口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及子女教育等因素构成推动其流转的主要动因。最后,提出了促进农村宅基地规范化流转的一些思考。以期为河南省农村宅基地有序流转及城乡统筹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及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6.
2019年12月印发的《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方案》(简称“《方案》”),确定了11个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重庆西部片区名列其中。重庆西部片区试验范围包括荣昌区、潼南区、大足区、合川区、铜梁区、永川区、璧山区、江津区、巴南区。《方案》称,2022至2025年,试验区实现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通道基本打通,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基本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全面形成,城乡普惠的金融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农村产权保护交易制度基本建立,农民持续增收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明显缩小。试验区的引领示范带动效应充分释放,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体制机制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探讨城市综合体建设的概念、特点、背景的基础上,结合杭州创新创业新天地城市综合体建设的实践,提出城市综合体建设应注重科学规划、功能集成、地上地下互动、交通有机集散、特色化景观设计和文化遗产保护等原则。  相似文献   

18.
冯贞柏  宫松 《乡镇经济》2000,25(1):46-47
城镇化建设是农村发展大战略问题 ,然而小城镇发展又离不开市场建设 ,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本文试图对小城镇市场建设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作理论上的探讨和实践上的总结  相似文献   

19.
杜小峥 《特区经济》2012,(6):107-109
农民市民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点。重庆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户籍制度改革为核心,以促进农民工市民化为总突破口,进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探索和改革。重庆市的探索为全国推进农民市民化进程和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经验。各地在促进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在参考重庆实践的基础上,还需要因地制宜地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张宇 《特区经济》2012,(1):21-23
当前,城市建设用地后备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城市经济发展的瓶颈,这在高度城市化区域尤其明显。城市土地整备是挖掘城市土地潜力,优化用地结构以及改善投资环境的重要途径。但从理论和实践上看,目前关于土地整备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和完善。本文以深圳市土地整备实践为例,从探讨土地整备内涵入手,研究了土地整备运作机制及运作过程中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关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