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采用事件研究法对1993年~2007年我国证券市场中的39起举牌事件进行了全面分析。实证研究表明,在[-60,30]的事件窗内,全样本举牌事件的确会引起显著的市场反应,但是,根据举牌公告进行投资,即公告日后买入股票,投资者不能获得显著的超额收益。分类研究发现,投机举牌和战略举牌样本的投资者在公告日后买入股票不能获得显著的超额收益,而价值投资举牌样本的投资者在公告日后买入股票可以获得显著的超额收益,超额收益率大小是3%~6%。  相似文献   

2.
随着金融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资本市场发挥着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渗透的重要作用。文章选取以举牌为核心的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渗透的微观案例,分析了产业资本通过金融市场向金融资本渗透的途径和结果。研究显示,产业资本渗透金融资本后被举牌公司的经营业绩得到提高,产品市场份额增强,说明通过产业资本对被举牌企业实施经营管理提高了被举牌企业的经营效率,实现了产业调整。这也说明金融手段能够有效支持产业资本的扩张和结构调整,显示了资本市场在两者转换过程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3.
2005年行业中发生的几桩大型收购行为也是一些企业战略的外在体现。UPS以1亿美元回购股份.中外运收购了国内最大的民营快递企业——申通快递.TNT收购华宇物流,以及宝供物流、宅急送等若干企业也在与大型外资或国有企业接触.以便卖得好身价这些事件显示出很多企业比以往更加注重战略规划。  相似文献   

4.
盛庆辉 《生产力研究》2012,(6):67-68,119
文章分析了外资收购我国上市公司的交易特征对目标公司股东财富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外资收购交易特征中只有收购事件发生的时间阶段和收购主体是否为外资私募股权基金对目标公司股东财富效应的影响显著,而被收购前上市公司所有制形式、收购后外资股东地位以及收购公司国别/地区特征对目标公司股东财富效应的影响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2006年即将成为历史,而2006年发生的一些事件却意味着CHO新的管理挑战的开始。2006年7月13日,被中国上汽股份耗资5亿美元收购的韩国双龙工人开始了第一轮罢工,此次罢工持续到了8月30日。原因在于罢工的韩国员工认为,上汽入主双龙后,只是把双龙作为一个技术输出的平台,不准备履行在收购之初承诺的不裁员、继续投资等条款。在国际上,通过收购获得技术、收购之后解雇员工是很正常的,但问题是,这是在韩国,有着世界上最强硬的工会。相应的海外工会危机还在德国、秘鲁等地上演。而在之前,已经习惯中国工会温顺的CHO们怎么也不会想到海外工会会…  相似文献   

6.
对于格力电器收购银隆公司的事件发生后,格力公司董事会不同意收购银隆公司方案的通过,到格力公司最终放弃收购银隆公司.到底格力公司是否具有相应的实力收购银隆公司?  相似文献   

7.
国际航运业购并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是航运业收购、兼并、重组的大年。在过去的一年里,国际航运业的巨头以巨资并购同业案一个接一个:马士基海陆并购铁行渣华、赫伯罗特收购加拿大太平洋航运、达飞收购DELMAS,这一系列涉及金额巨大的购并事件显示了国际航运业正呈现一种通过并购走向巨型化、国际化的经营趋势。因此,对于国际航运业并购的理论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2013年9月3日,微软宣布收购诺基亚,一代手机王国——诺基亚宣告退出手机市场。本文通过回顾诺基亚被微软收购的事件,分析手机王国由盛而衰的教训。  相似文献   

9.
2005年,是航运业收购、兼并、重组的大年.在过去的一年里,国际航运业的巨头以巨资并购同业案一个接一个:马士基海陆并购铁行渣华、赫伯罗特收购加拿大太平洋航运、达飞收购DELMAS,这一系列涉及金额巨大的购并事件显示了国际航运业正呈现一种通过并购走向巨型化、国际化的经营趋势.因此,对于国际航运业并购的理论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险资举牌已成为资本市场和资本监管的热点话题.保险资金在资本和证券市场上掀起一股又一股的巨浪,使得投资者和监管层对保险资金的监管和运作开始了更多地反思.本文简要概述了保险资金举牌上市公司的背景,列举出利息额较为典型的案例,随后分析险资举牌的主要资金来源,即万能险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利用万能险的特点分析这一线索,深入探讨保险资金可投资的各大领域.对比得出优缺点,并总结出险资逐渐青睐于上市公司的原因.在各背景的分析下,我们再得出险资频繁举牌上市公司的三大逻辑原因,即提升业绩扮靓报表、增强业务衔接和监管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6月7日,明基和西门子同时对外宣布,明基集团将整体收购包括全球6000名雇员在内的所有西门子手机业务,这项交易预定于2005年9月30日完成。这是全球手机行业继TCL集团收购阿尔卡特手机业务之后的又一起“蛇吞象”事件。  相似文献   

12.
刚刚过去的2005年,中亚部分国家发生的一些事件,对不少在中亚从事商贸活动的中国商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吉尔吉斯共和国的“三月事件”,以及2005年3月24日夜,发生在首都比什凯克市中心的大规模抢劫商店的事件,不仅给当地的中国商人带来了严重损失,同样也给本地的吉国  相似文献   

13.
刘宇 《经济导刊》2005,(5):18-24
上汽收购双龙和罗孚、联想收购IBMPC、盛大并购新浪等一系列重大并购案的发生,让逐渐被淡忘的"并购"话题又重回视野。在过去,中国一些较大规模的并购重组活动多数是政府部门授意下进行的,如大型国有企业间的并购重组等,这种企业之间的并购重组并不代表市场发展的真实需求。而上述发生在海外市场上由中国企业用国际通行的手法实施的并购案例,让人们意识到中国企业的并购活动初露端倪,相关产业已经步入整合阶段。有专家预计2005年将是中国的并购年。回望带着诸多硬伤走过了十多年风雨历程的中国证券市场,中国企业并购将面对什么样的环境,在产业大整合时代背景下,并购会有怎么样的特点与趋势?本刊记者采访了我国企业并购实践与理论研究的资深专家张伟兵与吕爱兵。  相似文献   

14.
这两年信托公司收购上市公司股权的事件频频出现,如金信信托收购长丰通信(000892)股权;重庆国信收购四川美丰(000731)股权;北京国信收购宁城老窖(600159)股权;深圳国信收购延边公路(000776)股权;中泰信托收购轻工机械(600605)等。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至2003年底,共发生了24起信托公司收购上市公司法人股行为。在信托收购中,存在着事实上的两个收购人,一个为信托合同之上的“形式收购人”即信托投资公司,另一个为信托合同之下的“真正收购人”即委托人。由于信托合同的存在,“真正收购人”既达到了收购的目的又隐蔽了身份,“形式收购人”与“…  相似文献   

15.
赵逸 《资本市场》2005,(11):22-22
<正>新疆德隆、广东科龙暴露的民企收购危机还没有消解,又一起民企收购大案在吉林省浮出,而且,收购者的脚步踩在原科龙董事长顾雏军的废墟上。但这次,没有秋风扫落叶般攻城掠地的酣畅,周遭被怀疑、警惕的目光包围,收购操作陷入泥潭。镜头拉到吉林省长春市,时间是2005年6月底。在这个时间里,吉林省政府和江苏太平洋集团签订协议,拟将吉林省8家省属企业集团打包出售给后者。这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大的国有资产收购案,号称150亿总资产,涉及近5万员工。江苏太平洋建设集团是  相似文献   

16.
王琳洁  楼晓 《经济师》2006,(3):104-105
要约收购作为上市公司收购的一种典型方式,是公司制度发展的必然产物。即便是在我国这样一个资本市场还相对落后的国家,它的产生和发展也不可阻挡。要约收购虽然为小股东提供了一次高价转让股份的机会,但他们在收购中却处于易受侵害的弱势地位,法律必须给予充分的保护。现行立法虽然以小股东利益的保护为价值取向,确立了一些小股东利益保护的措施,但从已发生的要约收购事件看,它仍不能起到有效保护小股东利益的作用,我国的要约收购立法仍需进一步完善。而保护目标公司小股东利益涉及公司法和证券法两个领域,除了完善要约收购制度本身以外,还在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7.
瑞士银行于2023年3月19号宣布,将以30亿瑞士法郎的价格,对价收购身陷困境的瑞士信贷银行,以稳定金融市场,维护瑞士的金融中心地位。此次交易除对价收购外,还打破了常规,160亿瑞士法郎(约合173亿美元)的瑞信AT1债券将被瑞士金融市场监管局宣布全部清零,即完全减记为零。此举使损失承担先股后债的惯例被打破,引发市场强烈关注。从梳理瑞信银行暴雷事件始末、原因等角度开始,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AT1债券减记事件及其带来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龙江 《经济导刊》2007,(6):91-93
上市公司的经营者为了维护自己或公司的利益,利用手中的权利,采取一定措施防止收购后果的发生或者挫败已经发生的收购的行为被称为上市公司反收购,其目的是通过提高收购成本,增加收购难度或降低目标公司自身的吸引力,使收购人退却.  相似文献   

19.
可口可乐179亿港元收购汇源果汁事件近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9月6日汇源果汁集团董事长朱新礼首次正面回应收购事件,称此桩收购并不存在被迫无奈,乃是正常的商业行为,就应该“把企业当儿子养,当猪卖”。然而,“卖猪论”依旧难以消弭国人的广泛抵制,近乎一边倒的反对与质疑之声,更是上升到民族品牌的保护上,  相似文献   

20.
资产专用性、资产一体化与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评论》2007,144(2):90-95,109
从资产一体化和资产专用性的角度来实证检验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我们采用一种以财务指标为基础的因子分析法来综合评价2000年我国深沪两地上市公司发生的并购事件对收购公司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收购公司并购绩效从整体上呈上升与下降交错的趋势,且与资产专用性正相关,同时前者不仅与股权控制变量短期内存在显著相关性,也与组织控制变量存在较大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