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国际经济合作的角度看,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一直发挥并正在发挥着利国、利民、利世界的重要作用,笔者在某种意义上借用新开放战略所强调的“内外联动”性,把对外承包工程“内外联动”作用的涵义界定为:籍对外承包工程大发展之力,对内要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支撑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外要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实现中国的和平崛起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并推动东道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贯彻“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指导方针,使对外承包工程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国内国外联动合力”。  相似文献   

2.
经济全球化改变了中国和平发展的外部条件,是中国和平崛起最深刻的时代背景。全球化的本质在于国际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要素流动障碍的消除,而资本又是工业文明时代影响大国崛起的核心要素,因此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资本运动构成我们理解中国和平崛起路径与机制的主线索。资本的稀缺性要求大国对外开放以获取工业化的资源,所以全球资本汇集是大国崛起的基本条件。在向中国工业化提供稀缺资源的同时,全球化也为中国和平崛起创造了稳定的发展环境。在和平崛起成为中华民族最高目标的今天,全球化的不可逆转性以及全球化条件下国际资本运动的不可控制性,决定了中国和平崛起的不可阻遏性。从这种意义上讲,中国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相似文献   

3.
李华 《财经研究》2016,(9):41-51
世界银行在20世纪90年代推出了“知识银行”战略,这一战略为其后来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的和平崛起过程中,中国之于世界,不仅需要有自身的经济贡献,更应该有自身的文化(或知识)贡献,而“知识银行”战略及其发展能为中国提供这样的经验.文章主要从经济史的视角,试图对“知识银行”战略的推出背景、发展历程、工作机制、影响和实质进行一个系统的探讨.研究表明:(1)“知识银行”战略推出的背景是“华盛顿共识”的失败和“知识经济”的兴起;(2)“知识银行”战略主要通过组织机构建设、话语体系构建、知识成果发布、金融贷款支持和高层培训等五大机制来共同推进与实施;(3)“知识银行”战略具有两面性:表面上是为传播公共知识,实质上是为“范式维护”和意识形态输出.进一步地,将“知识银行”战略与当下中国的经济学理论反思联系起来,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1)辩证地看待来自“外面”的声音,审慎地对待西方理论,并加大自身的理论创新;(2)着力提升中国在全球性“知识供给机构”中的话语权;(3)中国的国际性金融机构也需要提升自身知识产品的输出和服务能力.在中国的资本和文化逐步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世界银行的“知识银行”战略及其发展或许能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和提升国际话语权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肖明仙 《经济师》2004,(10):78-78,121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的崛起是史无前例的。它是通过和平方式实现的 ,因而“中国威胁论”终将退出历史的舞台。然而 ,我们又要看到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形势不容乐观。当今世界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 ,恐怖主义上升 ,这给中国和平崛起提出了新的挑战。文章阐述了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概念特征 ,探析了非传统安全威胁对中国和平崛起的影响及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5.
着力解决"三农"问题推进中国和平崛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推进中国和平崛起,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重点、难点和基础都在农业、农村和农民。因此,解决“三农”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然而,“三农”问题盘根错节,解决它,既要借鉴国际经验,又要紧密结合我国国情;既要立足当前,又要谋划长远;既要重点突破,又要整体推进、标本兼治。本文力图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视角入手,从统筹城乡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出发,在促进中国和平崛起上落脚,对解决“三农”问题作些分析和思考,以就教大家。一、溯源:“三农”问题的必然性和长期性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从农…  相似文献   

6.
作为新兴的全球性经济和地缘政治大国,中国对于一些大国而言,不论是在全球体系上,还是在次全球体系(区域)上都是一个政策性的困难抉择。对于如何构建与这些在中国外交总架构中居于"关键"地位的全球性大国的关系,中国新一代政治领导人提出了无论是在国际关系理论上,还是在近现代国际关系实践上都具有创新内容的"新型大国关系"的构想。这一构想在很大程度上是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两大主题"论断的逻辑性结果,也是在中国经济和地缘政治实力日益增长的情况下作出的蕴含着中国古代哲学"和而不同"和战略智慧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性选择。这一构想有助于中国坚定和平发展的崛起新路径,同时也为其他新兴大国共同参与全球体系重塑和世界新秩序的构建打开了便捷之门。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有可能使美国在中国经济外交与外交攻势的双重作用下,接受中国的"和平崛起"的理念,弱化视中国为安全与战略"威胁"的观念,从而有利于世界力量的和平转移与全球体系的和平转型。在此层面上,新型大国关系的构想无疑有助于打破人类几千年历史上大国崛起与战争形影相随的宿命,对推动全球力量的和平转移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作为新兴的全球经济与地缘政治大国,中国与东南亚邻国的经济融合也在日益加强,这是中国自90年代以来大力推行经济外交战略的丰硕成果.自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在急剧变化的地缘政治环境中,中国与东盟的关系也从对抗、对立逐渐演变为互利互惠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和睦邻友好关系.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当今世界最具活力与发展最快的庞大的经济体,也是中国推行经济外交新战略,扩大全球影响的成功范例.崛起的中国正凭借其日益强大的经济实力,日新月异的军事现代化和积极构建的文化软实力谋求全球影响,并挣取与其国力相应的地位.中国的经济外交与其追求的“睦邻友好关系”相辅相成,其目的就是要确保中国的“和平崛起”,即既要确保中国的经济发展,实现民族复兴大业,又要确保中国的“崛起”是和平的,不要被邻国误读为威胁.  相似文献   

8.
“中部崛起”作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为湖北省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人才战略是实现湖北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举措。本文对中部6省人力资源利用状况进行全面比较,深入分析湖北人才发展的主要障碍,提出促进湖北在中部地区崛起的人才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9.
独联体“多元化”的趋势已不可阻挡,俄罗斯在独联体的主导地位日渐削弱。中国必须关注独联体的新形势,因为独联体在安全、经济、政治和军事方面对中国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中国应该对独联体奉行多边与双边并举的完整积极的外交政策,以促进中国的和平崛起。  相似文献   

10.
2011年9月6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再次重申了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选择,明确了中国和平发展的对外方针政策以及国际战略定位。《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发表后,随即在国际社会引起广泛反响,有关中国崛起与所谓"中国威胁"为议题的讨论在西方媒体展开。中国改革开放发展战略实施30多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强国的雏形已然显现,被国际社会普遍视为崛起的大国,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各种“中国威胁论”不断出现,并在一些国家有一定市场。但中国一直以来倡导和平与发展,中国的一系列行动也表明自身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中国的崛起将是和平的,其结果只会给他国带来机遇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进入了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和平崛起的关键时期。中国能否克服内外阻力,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和平崛起令世界为之瞩目。毋庸置疑,中国的和平崛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会是一片坦途,必然会遇到来自国际国内的重重阻力。  相似文献   

13.
白云 《时代经贸》2012,(20):60-60
新时期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只有营造良好国际发展环境,才能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创造条件,这是中国发展的特殊国情。那么如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成为接下来要探讨的问题。本文主要通过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以“和谐世界”的新理念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及以“和谐世界”的新理念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斯秩序的建立来营造良好的国际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4.
新型工业化是中国实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新型工业化,是属于战后兴起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世界笫二轮工业化,较之发达国家在18和19世纪实现的世界笫一轮工业化,是迟到的工业化。其主要特征是,它是信息化时代的工业化,有巨大后发优势可以利用。新型工业化将导致中国崛起。“崛起”的经济含义就是把我国二元经济转化为现代化经济,把几亿农民转移到工业和服务业,把中国建成世界级制造业基地之一。实现新型工化的手段,决不像传统工业化那样靠殖民战争和掠夺,只能靠国际合作: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对外贸易、共享市场等,这就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所以,“和平崛起”战略,是新型工业化的惟一选择。  相似文献   

15.
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因分析与对策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循环经济是对工业化以来以经济、社会、环境三维分裂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的批判。中国致力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探讨与实践,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中国和平崛起的现实、科学发展观的确立等因素密切相关。我们在进行战略设计时,必须从中国长期经济发展前景出发,立足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进行全面规划和安排。  相似文献   

16.
创意产业中企业创意扩散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约瑟夫·奈于在2002年提出“软实力”概念,指出国家的竞争能力不仅仅在于以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为基础的“硬实力”,更重要的是在于以在政治、文化方面的影响力为基础的“软实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等硬性指标比追发达国家的同时,在根基夯实的基础上,提高中国文化在国人心中的认同感以及在世界的影响力成为决定中国和平崛起的重要因素。在这个过程中,以文化传播为经营内容的创意产业如何在保持文化产品高品住、多元化的同时充分发挥企业利润主体的作用,成为“中国式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利用创新扩散理论,本文着重分析了创意产业中企业微观层面创意扩散的影响因素,试图在理论上为更加有效地进行先进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做出贡献。在基于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之后,所建构的模型在经过调整后基本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17.
阿萨尔·林德伯克教授是世界著名的瑞典经济学家,长期担任斯德哥尔摩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1975-1995),1969年起担任诺贝尔经济学奖委员会成员,1980年任该委员会主席,达15年之久。今年4月下旬他应邀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并在《博鳌亚洲论坛》和《改革开放论坛》联合举办的“中国和平崛起”分会上发表题为“一个局外人看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的讲演。会后到天津参加南开大学百年校庆活动,并到北京进行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18.
从2004年开始,作为对国际社会不断上升的对中国发展的担忧和疑虑的回应,“走和平发展道路”取代“和平崛起”成为中国正式的官方说法。2005年4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参加雅加达亚非峰会,首次提出亚非闰家应“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这是“和谐世界”理念第一次出现在国际舞台。2005年9月15日,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总部发表演讲,全面阐述了和谐世界的深刻内涵,引起与会者的热烈回应,国际媒体予以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此后,在一系列的讲话和中央的政策文件中,胡主席进一步阐述了和谐世界的思想。十七大报告也明确指出:“中困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我们主张,各困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相似文献   

19.
从国际经济合作的角度看,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一直发挥并正在发挥着利国、利民、利世界的重要作用,笔者在某种意义上借用新开放战略所强调的"内外联动"性,把对外承包工程"内外联动"作用的涵义界定为:籍对外承包工程大发展之力,对内要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支撑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外要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实现中国的和平崛起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并推动东道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贯彻"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指导方针,使对外承包工程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国内国外联动合力".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随着中国的发展、崛起进程加快,中国日渐踏进国际“深水区”,成为国际舞台的主角,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国际社会也将对中国充满新的期待,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将更加复杂,这要求中国调整自我,树立全新的外交理念,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在和平崛起的大背景下,中国应追求四大外交理念,可用八个字来概述:和平、发展、参与、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