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2011年9月28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意见.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进程中,最突出特点和最核心内容就是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以工业化为主导带动和提升农业现代化的“三化”协调发展.其中,农业现代化是河南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前提条件、首要原则和重要促进力量.建设现代化的新农业,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起着极其重要的杠杆作用.在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新形势下,河南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无疑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如何破解当前工作中的难题,提高农村财务管理水平,构建和完善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体系,最大限度发挥农村财务管理的作用,是很值得关注和研究的.  相似文献   

2.
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农业经济的支撑,而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则是实现整个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改革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中原经济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立法保障,在目前相关立法尚不完备的情况下,加快中原经济区农业循环经济立法则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现代化农业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正在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打造三化协调示范区。三化协调发展的基础是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障碍则是农村土地的分散化和农户的小规模经营,而农地有序流转,逐步实现规模经营则是农业发展和三化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本文构建了农村土地流转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河南新乡的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该市土地流转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正在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打造三化协调示范区。三化协调发展的基础是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障碍则是农村土地的分散化和农户的小规模经营,而农地有序流转,逐步实现规模经营则是农业发展和三化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本文构建了农村土地流转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河南新乡的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该市土地流转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距离2012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已有两年时间,中原经济区建设问题正式进入全面推进阶段。河南省处于中原经济区发展的核心区域,因此河南的发展对整个区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河南省属于农业大省,要实现全省经济的"三化"协调发展就必须首要考虑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问题,本文主要介绍目前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几个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6.
目前,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河南地处中原,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加之近年来中原经济区以及郑州航空港经济区的建立,河南经济的腾飞时代已经到来。而农业作为河南省的支柱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也是不言而喻的。但传统农业的弊端日益凸显,要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循环经济势在必行。本文首先简单介绍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含义以及河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进而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作为农业大省,河南的城镇化关乎中原经济区乃至中国城镇化进程。面对城镇化水平低、"三农"问题突出和经济基础较差等问题,探索一条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路子意义重大。实践表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也是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发展的重要平台和途径。总结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四种模式,分析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措施,对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原经济区现代化产业建设正在蓬勃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调整,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空间,新职位不断涌现,对大学生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会。本文根据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关系理论,通过对中原经济区现代产业结构发展现状与调整趋势研究,分析中原经济区就业机会和人才需求走势,探讨有关产业人才短缺现象,提出河南高校教育要适应中原经济区现代产业发展进行改革,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去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中原经济区规划》,河南地区的建设纳入国家规划.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的河南,面临的是机遇更是挑战.作为一个农业和人口的大省,新形势下的建设目标,向河南省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系统介绍了河南农村的人力资源现状,在分析了人力资源开发对于改善河南现状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河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路径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原经济区建设已经纳入国家规划并上升至国家战略,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实现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河南省不少地市已先后开展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原新型社区建设对河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当前,河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着基础教育相对薄弱、职业教育相对滞后、系统的开发规划不够、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等突出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切实加强领导和做好系统规划,抓好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使用。  相似文献   

11.
发挥农业生产优势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发展低碳农业不仅是是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是其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目标的需要.本文在对河南省自然环境及农业碳排放的基础上,提出了“农—林—牧—加”复合低碳农业模式、丘陵山区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模式和城郊农业观光休闲模式三种模式及相应的减排对策.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中原经济区发展状况,应创造经济增长极,加速工业化进程以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而农业地位突出又要求该区域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粮食、耕地为代价,不能加大城乡差距,因此必须考虑"三化"协调发展。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的路径应立足于农业资源禀赋,通过资产要素向小城镇聚集,产生增长极带动农村发展;通过农村发展拉动内需、促进消费加速工业化进程;以工业化创造的设备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在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以下关键问题:依托产业形成村镇增长极,产业向高效农业集聚;推进土地整治和流转,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循序渐进城镇化,保障农户土地权益;整合各类资金,破解资金瓶颈。  相似文献   

13.
国务院日前出台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中原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地理位置重要,粮食优势突出,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14.
中原经济区立足于我国中部传统农区的发展基础,探索建设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载体和平台,从而确立了不同于全国其他主体功能区的独特发展定位。农业旅游近农非农、承农启工、以商带农,是促进三化互动协调发展的重要关联性产业,发展空间巨大。目前发展路径可重点选择建设沿黄河滩涂地都市农业产业带、开发中原地域文化风情乡村旅游、加快农业旅游产业链中绿色产品的开发和生产等。  相似文献   

15.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对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中原经济区农业发展现状对中原经济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国务院日前出台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强调,河南省是人口大省、粮食和农业生产大省、新兴工业大省,解决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问题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相似文献   

17.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经济发展,必须坚持以农业为基础, 只有农业的稳定、持续、较高速的增长,才能在全省率先实现省提出的在20年内基本达到的现代化要求。对此,应成为经济区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的共识。 目前经济区农村已实现了工业化,但现代化农业发展滞后,这是制约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必须认真加大农业的发展力度,采取得力的有效措施,加快现代化农业建设,促进经济区全面经济的高速增长。  相似文献   

18.
中原经济区建设要走出一条新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对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发展思路。中原经济区建设应该走出一条有中原特色的新路子,就是工农齐步走,城乡一体化,以人为本、注重民生。中原经济区建设离不开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但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应该齐步走,在新型工业化推进的过程中,农业、粮食生产绝对不能削弱,只能加强。城乡一体化就是要同步推进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9.
保障粮食安全,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通胀预期管理、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宏观调控目标,中原经济区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工业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重点研究河南省粮食安全与河南省农业结构调整问题,通过稳定粮食安全及农业结构调整问题的分析,提出了河南省稳定粮食安全及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政策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20.
河南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使命。随着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发展,以往的发展模式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在中原经济区背景下,结合河南粮食主产区农业现状特点,根据河南主产粮区的经验,结合生态农业发展前景,致力探索出构建以农户、企业、销售商、消费者为主体的"四位一体"的发展路径,对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给予合理的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