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先圣 《农家之友》2010,(15):35-35
我的故乡是鲁西南深处一个叫鲁店的村子。村子因为这些年来每年都有不少人考上大学、硕士甚至博士而闻名遐迩。方圆几十里以内的人,没有不知道鲁店的,一提起来都会说,哦,就是那个出大学生的村子。久而久之,人们不把村子叫鲁店了,“大学村”成了我们村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2.
<正>亲戚家所在的村位于河南东部平原,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村。村子紧邻省道,共有两个村民小组,180多户农户,约800人。2019年春节,利用回乡过年机会,我对该村的宅基地情况进行了详细了解,一个强烈的感觉是"太复杂",即使是本村人一般也很难说清楚。整体可以概括为宅基地来源多样、存在问题多、治理难度大。  相似文献   

3.
香油坊     
早在五十年代,俺村就建起了一个香油坊,供本村和邻近几个村子乡邻们吃油。那是一个简易的制油作坊。三间草房的外间放一口大锅,先将芝麻炒一炒,再将芝麻放在石磨上,随着磨盘的转动,黄褐色的麻酱从磨缝中慢慢渗出。刚渗出的香油甜甜的清香沁人心脾,那感觉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童年的我在村子里居住,每当清晨起来,出门就闻到一股香油的气味,使人的整个生命都充满香气。邻村的人们都羡慕我们村子,他们说我们村里的人香气袭人。  相似文献   

4.
愧对舅舅     
我的家乡是湖北江汉平原上一个叫小南海的村子,我的童年和少年都是在那里度过的。儿时的时光里似乎有太多的苦涩,而我记忆中的舅舅,对我们家恩重如山的舅舅,却让我无法忘怀。七十年代初,我们家已是一个有10口人的大家庭了:我们兄弟姐妹7人,加上父母和奶奶。那时还在搞大集体,我们家人多劳力少(仅父母两个劳动力),父母辛辛苦苦一年干到头,所挣工分根本就够不上一大家人的支出,年底别人家“分红”(进钱)  相似文献   

5.
<正>山高、林深、雨多、人烟稀少,可谓是对马路村最简洁的概括。这是日本高之县的一个小山村,村子96%为山林,国有林的面积占75%以上。据说在很久以前,这个村落曾经依靠卖树富得流油,一棵树可以卖100万日元,但是1979年开始,政府立法保护生态,村民也被断了财路,村里的人也从原来的3000多人骤减为不满1000人。砍伐树木的方式行不通,村子又偏僻得无人问津,马路村的生存之路该如何  相似文献   

6.
母亲的固执     
菡淤 《农家之友》2011,(9):56-56
七月下旬,为了躲避城市的酷热和机关的烦扰,我只身回到一年难得回去一次的故乡。走进村子,脚下的水泥路铺向村子的尽头。两侧的山脚下是错落无致的砖房,田野里偶尔能看见三五个忙碌的农民,有的在搭冬瓜棚,有的在摘花生,有的开着突突突的微耕机在耕田,"嘭嘭嘭"的声音搅乱了村子的宁静。  相似文献   

7.
《农民科技培训》2009,(11):45-45
在意大利有一个村子自称是“欧洲最小的国家”,这个只有三百余人的小村子自称“塞波加大公国”。  相似文献   

8.
<正>1945年,我在冀东军区十三分区滦南县五区人民武装部领导下任民兵队长,带领五六个村三四十人的民兵区小队,同时还负责组织青年宣传、给部队带路、站岗放哨、送信、维护村里社会治安保卫和给部队保障给养等任务。我带领的民兵区小队配合八路军打伏击、炸公路,参与了大小战斗50多次。刚开始民兵和党员都是不公开的,有的村子离日本鬼子占的县城不远,抗日民兵都是三五个人一组,组与组之间互不联系。  相似文献   

9.
向上攀登     
我出生在一个落后贫困的小村子,虽然父母终日劳作,可生活却总是捉襟见肘。村里时不常地会从城里回来几个探亲的人,大包小裹的,好风光。一次,邻居带回来的一套旧军装让我的心为之一震。直到机会来了,我也可以穿上那梦寐以求的军装时,却遭到了母亲的强烈  相似文献   

10.
《农业技术经济》1985,(11):19-21
我国是个人多耕地少的国家,不少地区人均耕地还不足1亩,珍惜每一寸土地尤为重要。湖南省石门县十家坪是个不大的村子,仅仅花了几年时间,就新开出耕地180亩,平均每人增加0.16亩。这种做法,各地如能根据自己的条件,使自己村子的农民每人也增加1分耕地,全国就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相似文献   

11.
<正>6年前,沈浩来到小岗村,给我的第一个印象就是:干实事、能吃苦。我记得,他在村里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修路。当时,村子中间还有两里多的泥巴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村民们都盼着改成水泥路。  相似文献   

12.
小院琐记     
我农村老家的住宅是一处三合小院,我在那里居住了二十一年。童年、青年记忆中的往事都与这小院有关。我们村子地处豫南盆地北边,叫龙王庙村。村子紧邻白河,过去夏天老发洪水,村民就在白河岸边修座小庙,里面供奉着龙王爷,逢年过节,龙王爷就统吃全村人的供品。我们也真心希望它给村里消灾祈福。  相似文献   

13.
<正>我是甘肃人,2003年到了西藏,在西藏大学上的学,大学毕业后留在了西藏当村官。我所在的村子叫克松村,是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成立了西藏历史上第一个农村基层党支部,也就是第一次把党支部建在了西藏——海拔最高的地方。作为第一个农村基层党支部的诞生地村里具有非常浓厚的红色革命氛围也是一个非常团结的村子。到了村里以后,我是2009年3月份被村党支部选为党支部副书记,2011年大学生村官三年任期满以后,被村民留下来继续在村里担  相似文献   

14.
快乐老家     
我的老家在离县城很远很远的一个村子东头。老家座北朝南,老家的围墙是用粘性很强的泥土筑起来的,房顶上覆盖着层层叠叠的小青瓦,展示着农家的厚道与纯朴。据说,很久以来,建房都是讲朝向的,因为村里人都企盼每日里有充足的阳光。老家在我心灵中留下了太多的记忆。儿时,家里穷,住的是几间泥房子。为了盖新屋,全家一年多没吃过油荤,从牙缝里积攒出了盖屋的材料。盖屋时除了必须请人干的工程外,大部分都是  相似文献   

15.
自从去年3月建超沼气池,村子周围光秃秃的石山便逐步披上了绿装,村中街道干干净净,家家户户的卫生条件大大改善。彝家人不再为上山找柴发愁,人们集中精力养猪、养牛、种蔬菜、盘粮食,猪多、肥多、粮食多、钱也多了起来,日子越过越红火。这是5月30日笔者在排龙村采访时,看到、听到的喜事。  相似文献   

16.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一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学过一篇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讲的是瑞金城外有个村子叫沙洲坝,毛泽东同志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在那儿住过。村子里没有水井,乡亲们吃水要到村子外面的小河里去挑。毛泽东同志知道后,就亲自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解放以后,  相似文献   

17.
广西天等县温江村,一个三千人的村庄,外出寻梦的年轻人却有100多人因抢劫而锒铛入狱。(2011年09月20日央视网《新闻1+1》)虽然各有各的不幸,但不幸却是那样的相似和雷同。比如,这些犯罪的青年原本都是守法的孩子。在村子里是非常好的人,也挺守规矩,怎么一出去就抢劫了,被抓了呢?显然,农村作为熟人社会,  相似文献   

18.
迎来虎年,迎来春天。在山东省夏津县田庄乡一个名叫谷庄的村子里,这天云集了2600多名男女老少,听说要选举村会计,这村远在北京、天津、石家庄、上海等地经商的村民,都携家带口纷纷往家赶,他们要把这一票投给自己信赖的人。  相似文献   

19.
一条新修的省级公路穿过原本偏僻闭塞的杨木村,不到两年就繁荣了。公路两旁平地拔起一座座楼房:商店、饭馆、村办工厂、邮局……小村子竟然成了热闹的大集镇。杨木村本来就人多地少,形成集镇后,地皮更加金贵了。然而,在村子中心的路边,偏偏有一块一亩多的荒地。原来,这是村子里有名的“犟老汉”胡富贵的自留地。胡老汉解放前被地主打伤,不能生育,  相似文献   

20.
筐事录     
逢集,四周的小集镇上,常常见到街面上一字儿排开的成摞的柳筐。筐旁的地上坐着几个庄稼人,他们并不像其他生意人那样喊破喉咙招揽顾客,只是悠闲地、漫不经心地等待顾客过来。熟悉他们来路的人知道,那是单庄人在卖柳筐。我是单庄人。编柳筐,是我们村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副业。村里人编筐有多久的历史,我不知道。从我记事起,我就见到村里的人年年编柳筐,年年卖柳筐。村里年长的男人很少有人不会这活儿。人往往是身在宝山不识宝,本来我并不知道村里的筐有这么好的名声。一次在外地,偶然听到外村人对我们村柳筐的赞美,竟使我激动不己。我这才知道自家的村子是以出产柳筐闻名的。说是柳筐,其实名不符实,实比名好。这些筐是用土生土长的桑树条儿编成的,要比柳树条儿编的筐笨实得多,更经久耐用。据说,以前沙冈上挑沙人就特别喜欢我们村的柳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