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出乎意料,这场始自学术界的少数人的言论,竟会逐渐演变升级为事关中国是改革还是倒退的体制之争。  相似文献   

2.
为应对经济危机,中国政府去年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和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在这些计划中,明显地向国有企业在倾斜许多政策,以促使各种经济资源再次向国有企业集中回流。  相似文献   

3.
危险的“国进民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盘点2009年经济大势,“国进民退”绝对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从航空、钢铁、房地产到煤炭等领域,新一轮“国进民退”大有潮涌之势。特别是在土地市场较为冷清的一季度,国资背景的企业几乎包办了所有高价土地,而山西私人煤矿集体“被国有化”更是将“国进民退”推向了高潮。人们不禁要问:如何解开缠绕在“国进民退”头顶的疑团,为那些“受伤”的民营企业开副药方?  相似文献   

4.
何袆男 《浙江经济》2009,(15):27-27
一场规模宏大却越来越高调推进的“国进民退”行动,正在中国经济版图上激烈演绎着。不少学者和有识之士都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并担忧中国经济过去改革取得的市场“硕果”会因此而被腐蚀。而这场“国进民退”行动,也在中粮集团以61亿港币收购蒙牛20%的股权的事件中经历了一波高潮。虽然就该收购本身来说,是一起正常的商业并购活动,但在金融危机的特殊背景下,  相似文献   

5.
《上海国资》2009,(12):5-5
时下这一轮以煤炭业、钢铁业"优进劣退"、"大进小退"为代表的整合潮,引来不少担忧。比如同样是航空公司,民企背景的东星航空破产了,说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而央企背景的东方航空,巨亏之后政府注资救助,并予以巨额信贷支持。另一国企京东方,在2008年净亏8.08亿元、今年上半年净亏7.49亿元的情况下,仍有能力斥资280.3亿元建一条第八代液晶显示器面板生产线。  相似文献   

6.
《民营视界》2009,(3):37-37
武汉大学经济学硕士的头衔一直是他引以为傲的资本,甚至可以媲美其上亿元的身家。他1991年弃官从商,正式下海,成立东星电子有限公司。1992年,兰世立在武汉投资1000多万元开办了一家集酒店、娱乐一体的“东宫”酒店,继而乘胜建了“西宫”酒店。  相似文献   

7.
范新磊 《魅力中国》2010,(26):55-55
此番国进民退热潮以产业振兴政策主导的并购重组为主要特征,是国企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获得空前支持的结果,由此颇受非议。本文侧重从基本理论出发,逐步分析和诠释时下“国进民退”的本质,驳斥鼓吹“逆市场化体制倒退”的错误认识;通过对成因与性质的系统辨析,阐明“国和民”未来的进退趋势。  相似文献   

8.
对于那些老是要搞国有化,老是要以国有企业吃掉民营企业的人,我倒要问一句:同志啊,你们这样热心搞国进民退,就不怕经济崩溃吗?就不怕饿死人吗?  相似文献   

9.
梁盼 《新财经》2012,(3):102-103
中国的央企和国有企业,在愈加开放自由的经济环境下,一直饱受诟病。有甚者认为,国企是中国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公平的最大阻力和毒药。除了那些有关国家战略和安全的经济领域之外,国企是否应该适时退出,把盈利的空间留给民营企业?这个问题是老生常谈了,姑且  相似文献   

10.
冀志罡 《新财经》2009,(12):96-97
自三十年前启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基本趋势是国有成分逐步减少,民营成分逐渐增加。无论官方还是民间,大家或明言或默认,都将“国退民进”视为市场化改革理所当然的进路。也正是在这条道路上,中国经济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令世界震惊的成就。的确,私有产权和自由交易本来就是市场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失去了这两项基础,市场将无法独自生存。人们对国企持怀疑态度的主要理由,也正是产权不清,企业治理落后,以及由此导致的经营效率低下。  相似文献   

11.
李斌 《新财经》2009,(12):90-94
进入2009年,“国进民退”几乎成了一股潮流,民营航空公司不是被收归国有,就是被国有航空公司挤对得没有了生存空间,落得破产的境地;山西煤炭业进行大规模兼并重组,不容商量,不许讨价还价,让“煤老板”焦头烂额;金融危机中受到重创的钢铁业,在经历了全行业亏损的阵痛后,也在进行着行业整合。期间,也出了不少怪事:著名“铁本案”的主人公戴国芳在经历了四年的牢狱之灾后重获自由。就在戴国芳出狱前几天,巨亏的国企山钢集团收购了盈利的民企日照钢铁,尽管日钢集团董事长杜双华百般反击,仍没有阻止让日钢被收购的命运;房地产业在经过了一段低迷后,2009年,楼市回暖,“地王”重现,大部分“天价”地块被“国”字头房企拿走;因国企三鹿引发的三聚氰胺事件而名声扫地的蒙牛,却借着“国进民退”的潮流,以保护民族品牌的名义引进中粮,牛根生顺利退出。  相似文献   

12.
究竟有无"国进民退"?攻之者说有,辩之者说无.上纲上线,莫衷一是,应当理性分析.客观看,中央大政方针未变,因此可说不存在"国进民退";但实际生活中在某些行业、某些地区确实出现"国进民退"现象.谓之"局部",但如果不重视或不正视,就有可能发展成大趋势,那将是改革的大倒退.  相似文献   

13.
“国进民退”是有歧义的概念,有时指宏观经济结构总体变化趋势,即国有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上升;有时指个别企业或行业的案例.即国有企业进入了“不应进入”或“不必进入”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4.
大量信贷进入中国资产市场,会产生更多的流动性,给资产市场价格提供几个月的上涨空间.这些贷款很多会变成坏账,这只是时间问题.这次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冲击,从表面上看似乎不是很大,但在结构上打击非常大.最大的打击是给很多人提供了一个得出错误结论的机会,即以国有企业主导的经济体系,加上严格的政府管制这样的制度安排,反而有利于中国规避金融风险的冲击.得出这个结论会进一步强化国有经济的比重,强化国进民退的趋势.我担心这可能会使中国的法治和市场化改革产生一些倒退.  相似文献   

15.
开端于2009年的国进民退质疑已演化为论战,并在今年的3月进入高潮。只要有国有资本介入的每一桩并购重组事件,似乎都成为了国进民退的有力例证。国进民退,究竟是一个伪命题还是现实存在?  相似文献   

16.
刘业进 《西部论丛》2009,(12):30-31
“国进民退”浪潮来势汹涌 2003年以来,在钢铁、煤炭、房地产等领域出现了一股国企业收购、并购鼋组的势头,到正在过去的2009年达到高潮。最近在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举行“‘国进民退’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研讨会上,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刘小玄指出,自2003年开始,在中国经济高增长的情况下,金融支持力度的差异造就了持续至今的“国退民进”。王小鲁表示,  相似文献   

17.
国有企业实力的日益增强与其所控制的领域难为民企涉足的客观现象,不仅是解决了绝大多数就业和为经济贡献了相当力量的民营资本的悲剧,更是市场化进程中的某种倒退。  相似文献   

18.
李义 《北方经济》2012,(4):45-45
国有企业的改革始终存在着两种改革观的对立:一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坚持公有制,改革其实现形式;一是按照新自由主义,取消公有制,实现私有化。前一种对应"国进民退",后一种对应"国退民进",本文试从产权理论角度分析这两种路径。  相似文献   

19.
"国进民退"在经济领域成为当下一个非常热门的词汇。我们这个时代的"国进民退"有别于解放初期的"国有化",不能简单地将其判断为历史的倒退。相反,"国进民退"符合了当前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特殊要求,具有现实必然性。文章首先从几个支柱行业入手,概述了"国进民退"现象在这些行业里的表现和趋势,进而从内外部因素来考量"国进民退"成为现阶段中国必然选择的原因。在国内驱动因素考察过程中,得出了"寡头主导,大、中、小共生"的产业模式是现阶段市场条件下的最优选择;同时还结合大量数据证明了国家通过"国进民退"组建大型商业航母的益处。在外因的分析上,主要着眼于"国进民退"在预防外资操控本国产业以及提高我国与外商的谈判实力两方面的作用。以食品行业为切入点,深层剖析外资通过规模经济和横纵向一体化实现操控产业命脉的手法,提出了"国进民退"的紧迫性。而国际谈判部分则援引了铁矿石行业的力拓案,呼吁一个统一且有效的行为体结束目前混乱的谈判秩序。最后,为了保证客观公正性,文章还罗列了目前社会各界对"国进民退"的质疑。总体上看,"国进民退"在现今社会经济情况下利大于弊,是现实条件下利益最大化的选择,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并克服其与生俱来的缺陷,使我国产业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0.
我国社会中目前存在的种种权贵资本主义现象,究其根源,就在于不受约束的权力对于经济活动的干预和对于经济资源的支配.改革初期的阻力主要来自意识形态,而现在的改革主要来自既得利益.推动国有垄断企业和政治体制改革,意味着政府要对自身进行改革,改革由此进入更为艰难的攻坚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