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贸易利益是以特定阶段的国际分工条件为基础的。在国际分工所经历的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和要素分工三个发展阶段中,发展中国家在前两个阶段的贸易利益分配中处于明显弱势地位甚至出现福利恶化。在要素分工条件下,较之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和管理,发展中国家以劳动力、土地等要素参与国际分工显然处于不利地位,存在静态利益流失。然而要素分工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技术进步、经济发展以及就业等动态利益却是巨大的。针对要素分工带来的发展机遇,我国应制定适合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国际分工地位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本文在总结现有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首先梳理了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测算方法,然后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总结了价值链分工地位升级的驱动因素,接着概括了发展中国家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升级路径。在此基础上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一是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测度方法仍有待探索;二是从主动构建GVC的视角研究价值链分工地位升级的驱动因素;三是对发展中国家价值链地位升级的路径仍需要结合不同国家的实践,做进一步的实证分析和检验。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Koopman等提出的全球价值链(GVC)地位指数为基础,测算中国制造业总体和具体行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国际分工地位及其动态变化,并与发达国家和与中国发展阶段相似的发展中国家进行横向国际比较.研究表明,用制造业总体的GVC地位指数很难准确反映一国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分行业测算效果更佳;中国制造业正受到发达国家从高端和更低成本的发展中国家从低端的双重挤压,因而应加快实现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攀升和制造业由大到强的战略转变.  相似文献   

4.
知识经济的生产要素及其国际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的发展正在构成对发展中国家国际分工地位的巨大挑战。由于知识经济不同于工业化经济的生产要素结构,发展中国家处于新的意义上的不利地位。这是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挑战的核心。只有从生产要素国际分布的基础上认识经济全球化中的不利地位,发展中国家才能找到正确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5.
在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共同作用下,特别是随着FDI的增长和跨国公司的全球布点,传统意义上的以商品贸易为基础的国际分工正在被打破,国际分工逐步深入到企业内部,分工方式由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部产品分工和要素分工延伸。本文以当前新贸易现象为实践基础,以贸易分工理论为理论基础,初步构建产品内贸易的理论模型及其利益分配机制,从产品内分工视角分析产品内贸易模式对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影响,并认为中国企业应该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上进行攀升,进行技术创新,提升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化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环境成本、环境规制与国际分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允卫 《经济管理》2002,(14):80-85
传统的国际分工理论没有把环境作为一种要素禀赋对待,导致发展中国家环境恶化,并由此带来全球环境问题,本文认为环境是一种重要的要素禀赋,提出应将环境和其他要素禀赋优势结合起来,通过环境成本内在化手段推动建立以环境规制为基础的新的国际分工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我国国际分工地位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7.
论当代国际分工的深化及其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多世纪以来,国际分工经历了从部门间分工到产业间分工、再到产品间分工的不断深化的过程。当代国际分工实际上已发展成为一个多层次的国际分工体系,其中,建立在“价值链”基础之上的同一产品不同工序间分工是国际分工深化的崭新成果。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导致世界经济格局的不断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际分工主要是部门间分工,相应地形成了“中心”与“外围”的世界经济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段时期,国际分工主要是产业间分工,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地位;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世界经济格局变得更加复杂,但总体上仍未消除原有格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合理地评估当前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是判断中国的出口优势与劣势以及提升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的重要依据。文章将出口技术复杂度和国内增加值率结合起来,构建了同时具有产品属性和增加值属性的国际分工地位新指标,并基于投入产出框架构建了理解国际分工地位差异的理论模型,进而对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进行了再评估。结果表明:(1)考虑服务业出口后,目前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处于最为落后的经济体行列,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国际分工地位普遍不高,发达经济体和资源丰富的经济体拥有较高的国际分工地位。(2)1995-2009年中国与美国、印度和巴西之间的分工地位差距有所扩大,与德国之间的分工地位差距比较稳定,而与日本之间的分工地位差距则有所缩小。(3)结构分解的分析显示,中国国际分工地位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出口结构问题,即服务业出口比重过低,而国内增加值率的降低也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4)中国国际分工地位指数的变动主要源于产业属性效应和国内增加值效应,而出口结构效应的影响则较低。因此,调整出口结构和提升国内增加值率是中国未来提升国际分工地位的两种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9.
吴璟昊 《生产力研究》2004,(12):89-90,92
本文针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分工带来的弊端,提出了分工不会阻碍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进而联想到国际分工与国家发展的矛盾,指出根据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分工的发展中国家要顺应国际分工发展的要求,保持原有优势、创造新优势,才能避免掉进“比较利益陷阱”。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扩大国际服务贸易越来越成为发展中国家改善国际贸易地位,提高经济效率及国际经济竞争力,乃至增加外汇收入、扩大社会就业的重要途径。从战略意义上看,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从而逐步构筑国际服务贸易国家竞争优势,对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型工业化,更加有效地参与国际分工、提高国际经济地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分工经历了由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到产品内分工的变化.尤其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产品内的国际分工成为当代国际分工的主要特征,从而对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投资等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钟燕  刘焱 《时代经贸》2008,6(9):13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分工经历了由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到产品内分工的变化。尤其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产品内的国际分工成为当代国际分工的主要特征,从而对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投资等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模块化为载体的模块化生产网络呼应了资本主义对灵活积累的诉求,还为资本利用全球范围内的廉价劳动力提供了可能,从而成为网络经济时代主流的生产组织方式。由于发展中国家在模块化分工中多从事低附加值的工序,所以模块化生产网络仍然属于依附性的国际分工体系。处于模块化分工中依附地位的中国企业,只有创建由自己主导的模块化生产网络,才有可能实现产业链工序的升级。  相似文献   

14.
加工贸易是发展中国家接受跨国产业转移的重要方式,适应了国际分工深化的趋势,使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制造业分工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我国加工贸易地区发展极不平衡,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基础好、发展快、规模大,云南省加工贸易无论从规模还是发展速度看,都与沿海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必须积极发展加工贸易,抓住商务部认定云南省昆明市为第二批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的机遇,解决好存在的问题,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加快加工贸易发展的速度.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测度35个经济体1997~2011年制造业上游度指数的基础上,分析了制造业在国际分散化生产工序中位置变迁的机制。研究发现:首先,上游度大小并不代表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高低;其次,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复杂度提升对一国制造业国际分散化生产工序上游度的作用力呈现倒U型,契约型贸易地理优势和沿海优势会推动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上游度攀升,"资源诅咒"现象显著存在于国际分散化生产模式中;最后,发展中国家制造业不仅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处于被动地位,而且在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过程中也缺乏强有力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6.
国际垂直专业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与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二战以后,在国际垂直专业化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地被卷入全球化生产的链条。作者应用相关理论模型,分析了国际垂直专业化对发展中国家国际分工、收入分配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就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国际垂直专业化的发展趋势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通过我国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和印度等五国工业增加值率的对比,发现产业结构和国际分工地位对一国的工业增加值率具有重要影响。我国工业以附加值低的重化工业为主,多数行业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工业增加值率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另外,从分配的角度看,发达国家的劳动者报酬占工业增加值的较大部分,而发展中国家劳动者报酬占工业增加值的较小部分。因此,一方面,我国要通过产业升级、提升国际分工地位来提高工业增加值率。另一方面,也要适度调整劳动者、企业和政府三者的分配关系,以促进经济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8.
(1)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问题已经凸显。战后世界产业结构发展有三个基本特征:一个是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并存。垂直分工就是发达国家生产和出口工业制成品,发展中国家主要生产和出口农产品及矿产品。随着经济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世界产业分工由垂直向垂直与水平分工并存的方向发展。水平分工是指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和发达国家之间,在生产和出口方面,都存在原材料、初级产品和制成品的分工。虽然出现这种对发展中国家有利的分工现象,但总体上看,垂直分工仍占主导地位,因为发达国家通过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将刚刚出现的水平分工导入更加差别化和层次化的垂直分工体系中。一个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并举。为了在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中获利,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在根据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导向,极为灵活地调整产业结构。发达国家将资金投向高技术产业,而将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逐步转向发展中国家。一个是与WTO原则相悖的不等价交换依然存在。这在垂直分工和产业转移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即“两个国家可以根据利润规律进行交换,两国都获利,但一国总是吃亏”。这就是目前WTO体系为我们展示的产业结构图景。我们可以根据垂直分工理论将世界分为五个分工层次:第...  相似文献   

19.
王欣 《现代财经》2002,22(11):25-29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又有消极影响,研究其是否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环境和条件,关键是一国的政策是否与其相适应。明显处于劣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更应相机抉择,制定积极有效的对应政策,趋利避害,逐步改善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国际分工地位,以求在国际经济合作中确保合法权益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本文构建了一个解释发展中国家贸易损失的分析框架——成本转嫁模型。模型表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分工地位与政府追求数量增长的战略激励了出口企业向社会转嫁成本,在获取出口和就业扩张等贸易收益的同时造成了社会福利损失,同时指出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损失及国际贸易悲剧有其内在必然性;一国的要素禀赋水平与贸易损失大小之间呈现负相关性,因此政策建议的重要结论是,提升要素禀赋是发展中国家摆脱国际贸易悲剧的根本之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