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永新 《新西部(上)》2007,(7X):207-207,206
进入21世纪后,我国面临市场国际化,经济全球化的形势。我国的制造业面临新的历史发展机遇,世界制造业在向中国转移。目前,跨国公司正在进行全球性调整,将把许多生产制造基地向中国转移。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巨大的国内市场,使中国正在迅速成为世界制造业的生产基地、装备基地和配送基地,这是中国制造业与世界接轨、国际竞争力的大好时机。在这一新的形势下,我国正在加快经济社会结构性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近两年,国内外有关“中国制造”的议论颇多。国外有的人认为中国制造业的高速发展会威胁他们,国民对我国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则喜形于色。在国内,有的人认为中国没有必要建立“世界工厂”,或认为中国制造业的优势正在失去;而大多数人认为,应看到中国尚没有成为“世界工厂”,中国有条件成为“世界工厂”,现在必须抓紧时间整合各种资源,攻克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深刻地改变着中国和世界。中国通过对外开放,兴办科技工业园区等各种开发区,抓住了全球制造业转移的历史机遇,成为世界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使“中国制造”成为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事件。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入了研发转移的发展阶段,同时中国内外环境条件也难以支撑目前的“中国制造”模式的持续发展。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定位和强化中国科技园区(国家高新区)的功能,迅速提高中国的创新能力,改变在全球化分工中的弱势地位,提升中国制造业的价值链。  相似文献   

4.
我国劳动力比较优势现状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被经济学家定义为劳动密集型国家,其具有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出口产品在世界各国畅销。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劳动力比较优势是否会持续下去将是个需要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劳动力比较优势的现状,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当前,世界制造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战略性重组,欧美以及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便于范围内进行着新一轮制造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中国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制造业大规模转移和抢滩登陆的重要市场。这为作为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的山东省提供了一次重大的战略机遇。为顺应世界发展大势,把握山东经济腾飞的契机,山东省提出要加快建设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打造现代制造业强省。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加快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步伐,我们在这里组织了一组相关文章,从国外制造业强国的发展,到我国的“世界制造业中心”之梦,再到我国沿海发达省份的制造业发展思路,希望能对大家在比较借鉴中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6.
“中国制造”、“世界工厂”,我国正逐步成为世界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中国经济发展绕不开重工业化道路,许多跨国公司看中了中国低廉的劳动力和巨大的市场潜力,纷纷把制造过程搬到中国.但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Madein China。因为制造业还包含设计、工程、制造、服务多种层次,更多地融入了技术、人才和管理的成分。  相似文献   

7.
加入WTO,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大战略选择.两年前,我提出中国加入WTO是中国的第二次开放改革.第二次开放是由政策开放、区域性开放转向全面的制度性开放;是由局部开放转向全方位开放;是由一般竞争性领域的开放转向以服务业为重点的全面产业开放.开放倒逼改革已成为新阶段改革的突出特点.第二次改革是由基础性改革转向结构性改革.在国际、国内双重压力推动下,使我国的经济体制与WTO的规则全面接轨."世界工厂"与我国的第二次开放改革紧密相关.中国加入WTO,为中国制造业加速发展提供了最重要的条件,并且成为中国制造业提升国际化水平的直接推动力.不到两年的时间,"世界工厂"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也已成为热门话题,而且呈现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那么,从现有的发展趋势和经济全球化大背景推测,中国的制造业能否以自己独特的国际竞争优势吸引全球制造业,使"世界工厂"在中国落户并长期发展呢?  相似文献   

8.
<正> 如果对中国制造业作一番全景扫描的话,目前中国已有100多种制造业的产量成为"世界第一"。"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已经在世界上逐渐崛起,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生产国。如今在国际市场"Made inChina"已经成为普遍可见的标识;"中国制造"也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成长的引擎,具体表现在:一是制造业增加值在我国 GDP 中基本维持在40%以上;二是我国的财政收入的50%来自制造业;三是制  相似文献   

9.
新国际分工体系下中国制造业发展方向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宾建成 《亚太经济》2013,(1):121-127
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后,国际社会更加关注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动向,认为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工厂"或"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呼声与日俱增,保持中国制造业持续增长可能对中长期全球经济政治格局演变产生重大影响。本文探讨了新国际分工体系下"中国制造"的地位及未来发展方向与对策。文章认为,就目前的产业发展状况来看,中国的制造业主要处于产业价值链中附加值较低的下游生产部分,只能算是"世界加工厂"。"世界工厂"仍然只是我们努力的目标,而"世界代工厂"则是我国短期内合理的选择。欧美国家当前主张制造业回归,我们更应充分发挥我国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借鉴欧美发展制造业的历史经验,促进我国制造业实现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喻猛国 《新财经》2006,(3):48-50
多因素合力,使中国提前成为世界加工制造中心,由此导致能源、原材料等大宗商品进口猛增,并与制成品低价出口形成巨大落差……随着世界制造业中心的转移,中国成为“世界加工厂”,中国强大的制造业产能使得中国制造的产品源源不断输出国外, “中国因素”和“中国力量”受到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1.
世界制造业经历了200年的发展及变迁,进入21世纪,中国凭借其劳动力资源优势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业新的中心,但世界金融危机后,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种种隐忧逐渐暴露出来,特别是低廉的劳动力要素价格及不健全的劳动力保障机制,使制造业劳动者无法享受工业增长所带来切实利益。另外,中国低廉的劳动力要素价格正在面临周边国家的挑战。因此中国必须依靠市场机制及政府的政策措施对制造业进行提升改造,逐渐向资本及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转变。  相似文献   

12.
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使中国成为世界生产主娄基地和第二大经济体,但也存在着制造业人均增加值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竞争优势和管理水平层次低下、市场结构过于分散等问题。中国削造业寸持续发展策略应是继续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推进传统非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发展和升级,加强技术革新,把发展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兴制造业作为主导产业。  相似文献   

13.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文章剖析了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但尚未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的原因;论述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机遇期大力发展我国制造业的战略意义:提出了新世纪做大做强我国制造业的六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技产业》2004,(12):23-24
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近日指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目标,是要成为世界的制造业中心,而不应是世界的加工厂。  相似文献   

15.
世界产业资本转移与"长三角"制造业的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世界产业资本向我国大幅转移和集中的态势下,中国能否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引起世人的关注,也成为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本文研究表明,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国际分工方式已发生根本的变化,“世界制造中心”的内涵也发生了改变,在以要素分工为主特征的国际分工格局下,中国已具备了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条件。文章还认为将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建成世界产品生产重要基地,是中国建成“世界制造中心”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和中国经济的全球化进程,中国已经逐渐成为世界制造大国,并很有可能成为新的世界制造中心。但是以劳动力成本优势为主要支撑的制造比较优势,使中  相似文献   

17.
吴敏 《沪港经济》2002,(11):4-6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关于中国将成为新的“世界工厂”的讨论引起广泛关注。虽然到目前为止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比重仅占5%左右,距离英国当年成为”世界工厂”时占世界制造业1/5比重还相去甚远,但从发展趋势而言,在未来20年内将中国发展为新的全球制造业中心是完全可以期待的。近年来,像柯达、惠普、爱普生、奥林巴斯等许多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设立了生产基地,把中国作为其零部件采购基地,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其国际采购中心移师中国便是一个明证。  相似文献   

18.
《海外经济评论》2006,(51):31-32
【墨西哥《对外贸易》12月11日】高生产率、规模经济和政府对企业的坚定支持使中国成为令人敬畏的竞争者。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这使拉美制造业的未来面临威胁。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制造业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信息技术正在以前所末有的广度和深度渗透到制造业的各个环节中,使制造业的产品研发方式、生产组织模式和经营管理理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已成为制造大国,但远不是制造强国。自主创新不足,处在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产品档次、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仍是中国制造业的软肋。针对我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和全球化竞争的挑战,顺应国际制造业发展的大趋势,党中央制定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战略方针。制造业信息化已成为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是提升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无论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向看,还是国内经济发展的要求看,中国在新世纪最初的20年内定将从一个制造业大国发展成为制造业强国,成为世界级的制造业中心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