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小额信贷是解决农民资金需求的有效手段.做好小额信贷工作,事关我国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大局.本文在对国际上有代表性的"格莱珉小额信贷模式"和我国海南"琼中小额贷款模式"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出中国特色的小额信贷发展之路,以破解农民贷款难问题,促进"三农"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金融需求由单纯的生产性需求向生产需求与消费需求并举的方向转变,贷款规模不断扩大。然而,由于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缺陷和农村中小企业自身存在诸多的不足,使农村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得不到有效的满足。九江县农村信用社创新信贷产品,推进了"信用共同体贷款"这一信贷新品种,有效地破解了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  相似文献   

3.
朱方龙 《浙江金融》2003,(11):19-19,43
县域经济的支柱是中小企业.近几年来,中央银行所采取的一系列货币信贷政策促进了商业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金融对县域经济的支持作用明显增大.但相对于中小企业日益旺盛的资金需求,信贷投入仍显得相对不足,"贷款难"的呼声仍颇高,特别是贷款抵(质)押担保难已成了商业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有效投入的瓶颈.如何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抵押担保机制,探索扩大贷款有效抵押范围,对增加中小企业有效信贷投入、促进县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支持新农村建设,必须解决好农村资金来源问题,促使"三农"融资向优化发展,目前由于农业保险体系、担保体系和农村信用建设体系不健全,再加上农业分散经营和高风险性的特点,农民可变现抵押的资产有限,使农信社在拓展农户贷款上困难重重,造成"难贷款"问题,另一方面农民对贷款"望穿秋水",有着巨大的信贷需求,苦于达不到农信社规定的贷款要求,出现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农民贷款难是长期存在且至今未能有效解决的问题.作为内陆农业区的商丘市,从解决制约农民融资瓶颈的抵押担保难入手,积极探索"信用评级 互助联保 政府救助 保险介入 贷款"的信贷支农模式,实现了信贷支农与风险防范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立体化的信贷支农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湖北省咸宁市中小企业贷款难的个案研究,对信贷配给理论对我国的适用性进行实证检验。基本结论如下。第一,如果从信贷“有效需求”角度出发,贷款难存在结构性特点,即工业企业普遍存在贷款难问题,而其他产业企业不存在明显的贷款难问题。这一结论对信贷配给理论给出了基本否定的验证。第二,如果从广义信贷需求出发,对于存在贷款难的工业企业,我们发现,在我国当前的经济背景下,逆向选择论比道德风险论更贴近实际情况。第三,我国的贷款难存在“非价格壁垒”现象,这是我国银行风险管理的特有现象。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从企业界到金融界,从政府部门到社会各界,要求银行加强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呼声日益高涨,但从一些欠发达地区基层商业银行看,各行在贷款营销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付出了不少辛苦和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地方政府部门的期望值和中小企业对贷款的需求还有很大距离.中小企业特别是县市以下中小型企业"贷款难,难贷款"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改观.  相似文献   

8.
农户贷款难问题制约"三农"发展,化解农户贷款难问题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关键.通过分析金融知识能力和家庭资产规模影响农户信贷可得性的内在机理,构建"金融知识能力—家庭资产—农户信贷可得性"的研究路径.基于河南邓州、陕西杨凌、宁夏同心三地农户调查数据,采用Probit回归和中介效应模型,检验知识能力、资产实力对农户信贷可得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金融知识能力有助于缓解农户需求型信贷约束,家庭资产有利于改善供给型信贷约束,且金融知识能力可以通过增加家庭资产来提高农户信贷可得性.据此,从开展农户金融知识教育、促进农户家庭财富增加等角度提出改善农民融资困境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刘喜萍 《金融博览》2009,(13):46-46
从金融服务角度看.长期以来困扰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民贷款难”和“银行难贷款“,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农户有效信贷需求与涉农金融机构信贷供应的相互错位脱节。为此.笔者对甘肃省平凉市一个国扶贫困县的信贷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0.
(一)制约县域金融信贷支农的主要因素 1.信贷需求与信贷供给的错位影响了信贷支农的效果.通过对某县级市的调查,发现目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资金的需求,由于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扶持政策,资金需求压力及贷款难度明显降低,相反,传统农业经济、涉农产品出口企业、农户等贷款难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信贷需求者与信贷供给者所处利益的不同层面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
突破信用瓶颈--关于解决信贷『两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林平 《南方金融》2002,(9):11-14
当前,我国信贷总量和结构的矛盾颇为突出.尤其是商业银行难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难(下称信贷"两难")深深困扰着经济金融的改革发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对于信贷"两难"的矛盾,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站在自身的立场各有说法.我们认为,信贷"两难"的根本原因主要不在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而在于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所导致的巨大信用缺口.因此,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才是解决的根本之策.  相似文献   

12.
据中国银监会估算,全国1.2亿有贷款需求的农户中,近30%的农户因为缺乏抵押物或合格的担保人而没有机会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支持。农户的信贷需求,实际上是小额信贷需求。对商业银行如何有效地进入小额信贷市场以及如何完善其小额信贷模式进行探讨,对于帮助解决我国农户贷款难问题、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信贷担保机制是克服信贷约束、扩大信贷规模的有效手段。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村信贷需求旺盛,信贷配给问题突出,信贷担保成为联结借贷双方的不可或缺的资源。2008年10月,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意见》,要求金融机构加快农村信贷担保方式创新,促进"三农"更快发展。在政策指引下,各地相继推出林地和水域滩涂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协会联保贷款、应收账款、股权、订单等多种形式的贷款担保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贷款难问题,为"三农"发展增添了活力。  相似文献   

14.
"农民贷款难"和"农信社难贷款"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突出问题.一方面,农民群众贷款找担保、找抵押难,急需的资金得不到有效解决;另一方面,信贷人员由于不了解农户的信用程度,担心贷款放出去会出现风险,客观存在着借贷惧贷现象.为此,武陟县开展了农村信用工程创建活动,有效解决了"两难"问题,实现了农户增收、农信社增效、农民信用观念提升的多赢局面.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当前喀喇沁旗重点推进的设施农业、养殖业及林果种植业面临的贷款难问题,及其具体表现形式、种类、产生问题的原因,实际信贷需求与信贷供给的差距等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对解决县域农民贷款难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三农"视角的农村信贷配给分析与对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目前的农村信贷市场,以农村信用社为主的正规金融和私人借贷等非正规金融构成了信贷的供给方.但由于种种原因,作为支农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在担负起支农、兴农责任时,尚有部分保留,而非正规金融由于"先天不足",其借贷活动的规范仍需长期的政策引导与市场监管,这就导致了"涉农贷款难".为此,本文从"三农"的角度,用微观经济学巾的相关理论对当前农村信贷配给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解决"涉农贷款难"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面临着贷款难的问题,而"信贷工厂"的出现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了新的思路。文章从贷款标准化流程化出发,探讨了"信贷工厂"模式的优势,并分析了该模式未来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性。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已成为困扰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原因之一是商业银行信贷体制的变化,使县市支行基本丧失了自主审批贷款的权利.农行高安市支行大胆尝试,通过经营理念的转变、信贷方式的创新,创造性地推出"小额责任贷款",一举扭转中小企业贷款增长缓慢的趋势,形成经济与金融良性互动效应.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在支持"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但是,信贷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三农"贷款难与农村信用社"难贷款"的矛盾仍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中小企业贷款难与银行放贷难的问题极大地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本文分析认为,其主要原因是有效经济需求与有效信贷需求之间存在矛盾,需要政府部门、企业、银行等多方面的积极配合、协同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