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2 毫秒
1.
运用投入产出模型,首先测算了2002年、2007年及2012年陕西省工业品隐含碳排放量情况。结果发现,3个年份陕西省隐含碳排放量不断增加且呈现出较高的行业集中度,排名前5位的部门由高到低分别为石油化工业、煤石油开采业、金属制品业、非金属制品业及计算机设备制造业。随后,分析了2002年、2007年及2012年陕西省工业品隐含碳排放失衡度。结果表明,在国际贸易方面,上述3个年份陕西省均为隐含碳排放净出口方,说明陕西省为其它国家承担了能源环境负荷;在国内贸易方面,陕西省2002年和2007年为隐含碳排放的净调入方,而2012年变为净调出方,这主要是因为陕西省调出产品增幅较大造成的;在总贸易方面,陕西省隐含碳流动方向与国内贸易相同,这是由于陕西内贸规模远远大于其外贸规模。目前来看,较大的隐含碳流出虽然有利于陕西省经济增长,但所付出的环境代价却不容忽视。因此,陕西省需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贸易结构低碳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大都市区贸易隐含碳测算及其失衡度分析——以北京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MRIO模型,测算了1997—2007年北京国内外贸易中的隐含碳及其构成、行业分布和失衡度。结果表明:历年北京均是国内贸易隐含碳的净调入方;1997年、2002年北京是国际贸易隐含碳的净出口方,但2007年逆转为净进口方;北京一半以上的调出和出口隐含碳都是为满足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中间投入而排放的,多半以上的调入和进口隐含碳是为满足本地最终需求而排放的;北京的国内外贸易隐含碳失衡现象严重,失衡度行业主要是原料、燃料及其加工型行业和轻型装备制造业。  相似文献   

3.
《经济地理》2021,41(3):49-57
厘清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贸易隐含碳排放及其时空变化规律,对制定公平有效的碳减排方案具有重要意义。总贸易核算体系可以更加精确地测算隐含碳排放,基于此,文章运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测算2007、2010、2012、2015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调出隐含碳排放,并采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对其进行影响效应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总体调出隐含碳排放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各省市调出隐含碳排放大致呈现从西到东递增的趋势,且大部分省市的调出隐含碳排放量在2007—2012年处于上升的趋势,而在2012—2015年开始下降或是增速开始明显放缓。(2)分部门测算结果显示重制造业及能源工业部门的调出隐含碳排放的比重较大,且大部分部门的调出隐含碳排放呈现上升的趋势,但是从2012年开始,也有不少省市部门的调出隐含碳排放量开始下降,尤其是工业各部门下降趋势明显。(3)影响长江经济带调出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中,规模效应始终是导致调出隐含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结构效应经历了由正效应向负效应再向正效应的转变,强度效应则经历了由负效应向正效应再向负效应的转变,各省市分部门的结果与总体结果大致相同。  相似文献   

4.
中国外贸结构的调整对进出口贸易隐含碳产生了重要影响,目前的研究尚缺乏从定量的角度对此进行分析。本文利用投入产出模型的改进算法和中国投入产出表,将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与外贸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在对各部门完全碳排放强度与外贸结构特征进行描述分析基础上,重点对外贸隐含碳失衡度和外贸结构调整的节碳效应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与2007年相比,中国2012年各部门的进出口贸易的完全碳排放强度显著变小,大部分部门进口贸易完全碳排放强度要大于出口贸易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出口贸易输出与进口贸易输入的隐含碳规模呈现动态上升与部门集中度高的特点,而外贸中的隐含碳净输出量则表现为规模下降与部门差别大的特点;总体来看,调整中国外贸结构能够有效降低我国贸易隐含二氧化碳排放的净输出量。本文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建议应加强减排创新技术,从技术层面上控制碳排放,同时优化进出口贸易结构,降低贸易隐含碳排放净输出量,此外征收碳税也可作为减少碳排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在考虑技术异质性的条件下,首先核算我国2002年、2007年以及2010年三年进出口隐含碳,然后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将对三年隐含碳排放变化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研究发现:(1)三年隐含碳净输出量分别为903百万吨、2 134百万吨、1 700百万吨,说明我国在对外贸易发展中,替发达国家和地区承担了过多的碳排放;(2)2002—2007年和2007—2010年两个阶段进口及出口隐含碳的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均为正,其中规模效应是2002—2007年进口及出口隐含碳增加的主要原因,结构效应是2007—2010年进口及出口隐含碳增加的主要原因;(3)两阶段我国进口及出口隐含碳的强度效应均为负,说明无论是我国还是境外的生产技术水平都在进步;(4)两阶段出口加权平均碳排放强度的年均降幅均高于进口加权平均碳排放强度的年均降幅,说明我国技术水平进步的速度要快于境外技术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6.
中国对日本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及结构分解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菲  李娟 《经济经纬》2012,(4):61-65
笔者综合能源、贸易方面的数据,应用投入产出方法,研究了中国对日本出口贸易中隐含的能源与碳排放。认为:中国承担的日本消费型隐含碳排放量巨大,1997年~2007年间隐含二氧化碳排放累计增长约1.5倍;中国对日本出口隐含碳排放产业分析表明,2007年的承担日本隐含碳排放最多的3个行业分别是通用及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制造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基于SDA模型的隐含碳排放的结构分解证明1997年~2007年间中国能源使用效率的改进起到了碳减排的作用,生产技术、对日本出口规模和出口结构均促进隐含碳排放增长,其中出口规模的作用最为显著,贡献率为119.02%。  相似文献   

7.
笔者综合能源、贸易方面的数据,应用投入产出方法,研究了中国对日本出口贸易中隐含的能源与碳排放.认为:中国承担的日本消费型隐含碳排放量巨大,1997年~2007年间隐含二氧化碳排放累计增长约1.5倍;中国对日本出口隐含碳排放产业分析表明,2007年的承担日本隐含碳排放最多的3个行业分别是通用及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制造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基于SDA模型的隐含碳排放的结构分解证明1997年~ 2007年间中国能源使用效率的改进起到了碳减排的作用,生产技术、对日本出口规模和出口结构均促进隐含碳排放增长,其中出口规模的作用最为显著,贡献率为119.02%.  相似文献   

8.
全球贸易隐含碳的核算及其地缘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基于GTAP国际投入产出数据,核算了全球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贸易隐含碳量。结果表明:全球贸易隐含碳量巨大,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1/4强;隐含碳流入、流出量存在明显区域差异,中国等金砖国家的净流出量较大,美国、欧盟等则净流入量较大;贸易隐含碳的大小存在特定的地缘结构,分化出三种类型的国家或地区集团,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制造业国是中国在隐含碳问题上的主要谈判合作伙伴,低水平发展中国家反而不是中国的最佳谈判合作伙伴。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贸易协定规则文本,测度不同国家对之间贸易协定环境条款深度,并结合2000—2018年64个国家矩阵50个细分行业的贸易隐含碳数据,实证探究贸易协定环境条款深度对贸易隐含碳的影响。研究发现,提升贸易协定环境条款深度能够显著降低贸易隐含碳,国家间绿色技术合作、国家内部环境治理能力和碳生产率发挥了重要传导机制。异质性分析表明,不同种类贸易协定环境条款的作用效果具有显著差异,与碳排放相关度较高的条款、贸易联系紧密度较高的国家组合、蕴含在出口产品中的国外碳排放,在提升贸易协定环境条款深度时对贸易隐含碳的削减效果更强;贸易协定环境条款深度提升对减少非技术密集型行业和高碳排放密集度行业贸易隐含碳的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东亚地区产业垂直专业化程度的加深,中国在承接东亚地区产业转移的同时,也接收了大量的隐含碳排放。基于进口非竞争投入产出模型,将垂直专业化率引入碳排放测算模型,利用1995-2007年中国的产业、贸易和能源数据估算中国各行业的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再结合中国产业各行业的垂直专业化指数,考察垂直专业化水平对各行业贸易隐含碳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垂直专业化率的提升导致了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增加;各产业部门的隐含碳排放与垂直专业化水平呈正向变动关系,在高碳产业中这一趋势更为明显,表明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处于产品生产网络的高碳排放环节。  相似文献   

11.
袁鹏  程施  刘海洋 《经济评论》2012,(1):122-132
本文采用结构分解法与对数平均迪氏指数相结合的新分解方法,将我国CO2排放的增长分解为能源效率效应、能源替代效应、技术效应、国内最终需求效应、出口效应、进口效应6项,并重点考察了出口效应、进口效应以及两者的综合效应。结果表明,1992-2005年期间,我国CO2排放呈现出加速增长的趋势,主要是由国内需求所推动,而非国际贸易效应。出口起到了较大的增排效应,而进口具有显著的减排效应,两者相抵后的综合效应较小,但2002年以后国际贸易对CO2排放增长的影响开始显著增强。其他因素对CO2排放增长的影响表现为:能源效率的提高具有显著的减排效应,而能源替代从减排效应转为增排效应,技术效应具有持续增强的增排效应。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强省,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有必要对江苏省的经济发展进行研究,为江苏省产业结构的完善提出相应的建议,从而促进江苏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以江苏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中的42个部门的数据为主要来源,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中的平衡关系推导建立了江苏省的输入输出生产诱发模型,得到输入输出贸易对各产业产出的诱发系数。在输入输出贸易诱发系数的基础上,通过与相应的输入输出率相结合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并根据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结果对江苏省的各产业部门进行分类,从而更加清晰的分析江苏省对外贸易对产业产出的影响。通过计算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江苏省的产业产出受输入输出贸易的影响大小趋于一致,受输入贸易波动大的产业也会受到输出贸易较大的冲击。对外贸易对江苏省产业部门的波及作用首先从第二产业开始,然后向第一及第三产业产生波及效应。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的贸易保持着快速的增长。工业产品作为浙江省对外贸易的绝对主体,每年巨大的贸易顺差,必然给浙江省带来很大的污染成本。文章从"污染足迹"的概念出发,利用浙江省各工业部门的对外贸易量及污染物的排放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核算出浙江省具有代表性的产业部门的产污系数,进出口污染系数及部门来源。结果表明:浙江省工业产品的对外贸易虽然向海外转移了污染物,但是总体来说,巨大的贸易逆差在浙江省留下了污染足迹核算和分析的结果表明,从1997年到2006年,浙江工业产品出口正慢慢偏向于低污染行业,进口偏向于污染密集型行业;浙江省工业产品出口带来的废水的增长速度最快,而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呈缓慢增长趋势;化学工业的进口转移了最多的污染物,而金属采选业的进口转移了最多的固体废气物。  相似文献   

14.
In recent years, energy-related CO2 emissions embodied i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he driving forces have been widely studied by researchers using the environmental input–output framework. Most previous studies however, do not differentiate different input structures in manufacturing processing exports and normal exports. Using China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emplifies how implications of results obtained using different export assumptions differ. The study posits that the utilization of traditional I–O model results in an overestimation of emissions embodied in processing exports and an underestimation in normal exports. The estimate of CO2 emissions embodied in China's exports drops by 32% when the extended I–O model is used. The choice of export assumption has more impact on the decomposition results for processing exports. The study further highlights that for a country with an export structure similar to China, it is meaningful to look into the impact of export assumption in embodied emission studies.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considers the specification and aggregation errors that arise from estimating embodied $\text{ CO }_{2}$ emissions and embodied water use with environmentally extended national input–output (IO) models, instead of with an environmentally extended international IO model. Model specification errors result from the use of domestic environmental and domestic technology coefficients to estimate emissions or resources that are embodied in international trade. For $\text{ CO }_{2}$ footprints, unacceptably large overestimations arise from using domestic emission coefficients, which are only partly canceled out by using domestic technology coefficients. For water use footprints both specification errors are smaller, but hardly cancel out. Sectoral aggregation errors occur when combining the 129 EXIOPOL industries to 59 EU industries and 10 broad sectors. The latter aggregation creates the largest errors. Spatial aggregation errors arise from combining 43 individual EXIOPOL countries in four broad regions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Substantial, unacceptable errors occur again, now especially in relation to water use.  相似文献   

16.
In this paper we construct bilateral emission trade balances (ETB) for The Netherlands with 17 regions and compare results for 1996 and 2007 for three different greenhouse gasses. We establish a cross-sectional analysis of bilateral ETBs into a volume of trade, composition and technology effect.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driving forces of changes over time we perform a 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 of embodied import and export emissions. The main findings are that the embodied import emissions have increased by 37% whereas export emissions increased by only 3%, which is primarily driven by CO2. The 2007 bilateral balances are positive with OECD countries but negative with economies such as Russia, Africa and China. The analyses demonstrate that the worsening of the ETB is to a large extent caused by the changing composition of trade: the Dutch economy increasingly exports clean products and imports dirty products.  相似文献   

17.
文章估算了1994-2008年上海市工业分行业能源终端消费的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对其演变趋势进行了总结分析,并基于改进的STIRPAT模型和广义矩估计方法分别对碳排放规模和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黑色金属行业作为第一排放大户,其排放走势对工业部门整体排放趋势具有关键性的影响;碳排放规模和强度与劳均产出之间分别呈现出N型和倒N型曲线关系;煤炭消费比重对碳排放规模和强度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研发强度和能源效率对其均表现出显著的限制作用,而投资规模对碳排放规模和强度分别具有显著的促进和抑制作用;碳排放的变化具有明显的滞后效应,劳均产出和能源效率是对碳排放产生长期影响最强的两个因素。  相似文献   

18.
Energy-related CO2 emissions embodied in international trade have been widely studied by researchers all over the world. By using the bilateral trade input–output (BTIO) approach,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CO2 emissions embodied in China–Japan trade during 1995–2009 and attempts to identify the driving forces for the change in CO2 emissions embodied in China’s exports to Japan during that period by using 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 (SDA). Result shows that CO2 emissions embodied in China’s exports increased by about 100% from 1995 to 2009, whereas those embodied in China’s imports increased by about 500% during the same period. Result of this research also reveals that the scale effect had a large influence on the increase in CO2 emissions embodied in China–Japan trade. The technical effect greatly decreased CO2 emissions embodied in China’s exports to Japan, but obviously increased those embodied in imports. The influence of the structural effect was relatively small and insignificant in the change of CO2 emissions embodied in China’s exports to Japan, but was notable in the change of emissions embodied in imports.  相似文献   

19.
新疆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面临着巨大的节能减排压力.对与能耗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进行分解,研究其背后的驱动因素,能够为有的放矢地制订减排政策,发展低碳经济提供重要的实证依据.文章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方法,对新疆工业二氧化碳强度变动的分解结果表明:1994~2001年工业二氧化碳强度略有上升,其正向驱动因素是部门结构和行业结构,负向驱动因素是能耗强度和能耗结构;2002~2007年二氧化碳强度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能耗强度的上升,能耗结构、部门结构和行业结构虽有负向贡献但相对较小.此外,各工业行业的二氧化碳强度普遍呈上升趋势,主要资源型工业行业的规模扩张和技术滞后是新疆工业二氧化碳减排的重要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