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采用面板负二项模型研究了技术多元化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进行技术多元化尝试可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此外,基于区域和科技政策视角分析了不同区域科技政策施行前后技术多元化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关系,发现在科技发达地区进行技术多元化尝试能够更好地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以期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建立了反映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然后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我国内地30个省区市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和比较分析,得出了各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排名,最后以新疆为例,指出了其科技创新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中部六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校在国家(区域) 创新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比较研究具有积极意义。建立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同时,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0-2004年我国中部六省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变化趋势进行了动态比较分析,为中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高校科技创新战略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张维  刘骅 《技术经济》2013,(7):29-33,100
构建了高科技项目产业化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将网络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评价了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物联网产业和新材料产业的高科技项目产业化发展能力。最后,提出加强科技金融扶持力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实施人才战略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试析“泛珠三角”区域科技合作动因与阻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翠璇 《广东经济》2005,(10):50-52
“泛珠三角”区域科技合作是提升区域整体创新能力,促进区域产业转型的客观要求。由于资源的稀缺与互补,为获取集成效应和规模效益,促进技术扩散和知识流动,“泛珠三角”区域科技合作成为必然选择。合作的阻力主要来自体制和制度、观念与需求、合作主体目标以及合作中介平台等因素。“泛珠三角”区域科技合作的必要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成为了新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有关资料显示,2000年发达国家80%的就业机会是以科技产业及知识服务业为基础。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已经上升为科技实力的竞争,尤其是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发展中国…  相似文献   

6.
首先构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然后应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了2014年长江经济带省域科技创新能力,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对其空间关联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省域科技创新能力大体呈现阶梯状分布格局;长江经济带省域科技创新能力空间关联性显著,科技创新能力相似的省域在空间上显著集聚;长江经济带省域科技创新发展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空间结构。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打破两极分化的空间结构,构建协同创新发展的空间关联格局。  相似文献   

7.
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北京市属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属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存在较大差异性,由于办学定位、培养目标以及专业设置不同,普通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明显高于高职院校,工科类高校科技创新能力高于经管类高校。因此,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应制定科学的科技创新政策,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充分发挥首都区域创新优势,提升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加大科技创新成果产出,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科技服务业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机制,以我国内地31个省级区域为研究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选取技术、人才、资金、市场、产业、基建、政策7个条件变量,从条件组态视角,探讨科技服务业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组态构型和发展路径。结果显示,科技服务业并不能通过单个变量达到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效果,而是通过条件组态形式发挥作用;技术、市场、产业是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核心条件,三者的变化组合分别在不同条件组态中发挥关键作用;科技服务业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有5条,可以归纳为4种模式:技术+市场+产业驱动型、技术+产业驱动型、市场驱动型、技术+市场驱动型。  相似文献   

9.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殷晓莉  王里克 《生产力研究》2006,(6):99-100,104
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今天,科技创新是提高地区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文章在提出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引入新的工具(网络层次分析法)来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并对中国大陆31个省市区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实证分析和评价,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将对地区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毕亮亮  施祖麟 《经济地理》2008,28(6):946-951,954
长三角整体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依靠其内部各市科技创新能力及竞争力的提高。文章以长三角1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首先,选用因子分析和分层聚类分析相结合的评估方法,对各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其次,通过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对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现状、16个城市科技创新能力与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前景进行判断。最后,在"涓滴效应"理论的指导下,构建以上海为核心城市,以杭州、宁波、苏州(和无锡)、南京四城市为中心城市的"区域科技创新圈",为长三角地区区域科技创新一体化的实现、政府推动区域创新能力走向并制定区域经济和技术发展政策提供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1.
高校和企业作为技术转移的两大主体,在技术转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高校技术转移和企业技术转移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如何?二者贡献度有何差异?以2010―2017年中国内地27个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动态面板系统GMM估计方法,对上述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发现,高校技术转移和企业技术转移显著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相较于高校,企业技术转移的区域创新绩效更高;技术转移中心在高校技术转移和企业技术转移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中起着重要调节作用,技术转移中心显著强化了高校技术转移和企业技术转移的区域创新绩效。结论不仅丰富了不同技术转移形式的区域创新绩效方面的研究,同时有助于明晰不同主体技术转移效果,为政府制定针对性帮扶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技术和资金是企业创新活动的关键要素,采用2014-2017年中国内地31个省级行政区数据,对技术信息获取、政府科技资助是否影响企业创新能力进行理论假设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技术信息获取对企业创新能力有显著积极影响;政府科技资助对企业创新活动有明显“抑制效应”;技术信息获取与政府科技资助协同作用对企业创新能力有显著负向影响。结论对厘清政府科技资助对企业创新能力是“扶持效应”抑或“抑制效应”,及如何建设技术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制定政府科技资助政策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12—2019年中国内地30个省市面板数据,引入耦合理论,分析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度。研究结果显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与数字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其中,R&D活动和数字产业化程度对两者影响显著;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度在大部分地区表现为从低耦合阶段逐步进入磨合阶段或者高耦合阶段,区域耦合协调度差异较大,整体上东南地区优于西北地区。针对耦合现状,提出当前仍需不断优化要素配置、调整政策侧重点、加强区域协作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祝新  王邵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22):109-115
在参考和借鉴现有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构建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多层次灰色关联分析评价模型。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对我国内地29个省份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结合相关实证分析结果,重点探讨了广西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广西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已成为国家和地区集聚科技资源、创新服务需求的重要载体,培育和提升平台集成服务能力,是发挥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创新服务支撑作用与杠杆效应的有效途径和战略选择。首先界定区域科技资源共享平台集成服务能力的内涵与特征,运用解释结构模型(ISM)对平台集成服务能力的关键要素及层次结构进行识别,进而选取广东、上海、北京和黑龙江等省市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作为典型案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区域科技资源共享平台集成服务能力由资源集成能力、需求集成能力、服务匹配能力、运行管理能力4个维度构成,典型案例平台各有优势与特色,但在不同能力维度仍有提升空间。结论可为区域科技资源共享平台集成服务能力培育和提升提供理论方法指导,为区域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更好地服务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和持续发展提供有效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
高技术产业科技能力是保障高技术产业持续创新的重要因素。通过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发现我国高技术产业科技能力由3个要素构成。其中,科技创新资源投入及研发能力是影响高技术产业科技能力的最主要因素,对高技术产业科技能力的贡献最大,达51.041%;其次是科技创新转化和波及能力,再次是创新经济支撑能力,它们对高技术产业科技能力的贡献率分别为23.929%、16.163%。通过1996—2007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科技能力的综合得分发现,该能力呈现出持续提升的态势。 ?  相似文献   

17.
采用2005-2016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面板门槛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金融集聚对科技创新效率的作用关系是否存在门槛效应和空间效应。结果发现,区域内部金融集聚与科技创新效率间存在非线性关系,门槛效应显著,金融集聚对科技创新效率的支持作用存在阶段性差异;通过测定Moran's I指数值发现,金融集聚与科技创新效率在空间上具有协同变动趋势;政府科技支持、人力资本储备和对外开放度均可推动科技创新效率提升。  相似文献   

18.
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迅猛发展、国际经济格局深度调整的背景下,一国科技战略与政策愈来愈明显地表达出国家竞争战略的意志。同为金砖五国中的两支重要力量,中国与印度两国的科技创新战略与政策一直备受关注。以印度《2013科学、技术和创新政策》与中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为例,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二者异同点,发现其均是全球科技产业变革的产物,且将科学技术产业化和人力资源建设作为政策的核心内容;但在发展程度上中国的科技创新政策总体领先于印度,而印度的包容性创新理念也值得中国借鉴。最后,有针对性地从民生建设、人才培养、产业集聚等方面提出了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科技创新战略与政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技术演化是区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基于1999-2019年成渝地区142个县(市区)、637个专利技术领域的面板数据,考察技术关联、技术转移对成渝地区技术演化的影响,并进一步讨论区域发展阶段和技术含量的异质性作用。研究发现,技术关联、技术转移对区域技术演化均存在促进作用,同时,技术关联在先发地区和低技术含量领域的作用更显著,而技术转移在后发地区和高技术含量领域的作用更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技术关联、技术转移对区域技术演化存在“倒U”型影响,邻近地区技术演化对本地具有溢出效应。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建议成渝地区同时发挥技术关联与技术转移的作用,在发达区域技术关联强的领域加大要素投入,鼓励技术落后区域进行技术引进,加强区域协作,破除研发要素流动壁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