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微软公司构建全球研发网络路径演变为基础,从知识吸收和知识扩散两个方面研究了微软公司构建全球研发网络的动机,并指出其动机实现方式及影响。结果发现:知识吸收和知识扩散是企业构建全球研发网络的主要动机,是领导性企业获取持续创新竞争力的动力。企业可应用全球研发网络中各节点的知识吸收和知识扩散增加知识存量、优化知识结构,并通过知识转化与整合进一步产生创新能力。我国企业在构建全球研发网络时,应正确分析自身的构建动机和条件,在全球研发网络战略制定、区位选择和投资规模等方面作出合理决策。  相似文献   

2.
全球研发网络、吸收能力与创新价值链动态升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发展吸收能力的角度,首先通过一个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拓展框架,分析了跨国公司研发活动全球化的动因。然后,结合创新价值链理论,对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并在此框架下解释了跨国公司全球研发活动网络化的问题。最后,根据吸收能力的因果累积效应,分析了全球研发网络对我国创新价值链动态升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全球研发网络投资是跨国公司适应开放式创新要求而新推出的一种研发投资组织类型。关于跨国公司全球研发网络投资如何实现空间协同治理的研究,学界在概念内涵、关键要素及运行机制等方面尚存在认知差异。基于对现有文献的梳理,针对跨国公司全球研发网络投资空间协同治理的概念、目的效应及关键要素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并围绕治理的层次结构分析,提出了跨国公司全球研发网络投资空间协同治理的基本框架。最后指出,需要结合跨国公司的全球整合实践,对跨国公司全球研发网络投资空间协同治理模式等问题展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跨国公司的研发国际化并不是一个新现象。在进行国际扩张之日,企业总需要使技术本地化,以便在东道国顺利地进行销售。然而,历来有将研发留在跨国公司母国的做法。相形之下,目前国际化过程中呈现出很多新特点。特别是,跨国公司第一次在非发达国家建立研发设施不只是为了适应当地市场;  相似文献   

5.
全球生产网络下知识扩散与本地产业集群升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知识扩散和知识吸收的角度分析了全球生产网络下发展中国家集群升级问题,把集群外部知识源、企业吸收能力和集群企业之间交互作用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认为在全球生产网络下,产业集群的升级取决于企业的知识基础、企业的努力强度和集群企业之间的知识流动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研发网络的动因和优势,对现实中的研发网络进行了分类:战略联盟、跨国公司全球化研发网络、区域研发网络和官产学研研发网络,并指出了研发网络存在的3个主要问题,即沟通、机会主义以及利益分配,最后提出了一些建议,认为建立在良好的网络环境之上的信任是一种重要的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7.
美国政府数十年制订网络与信息技术研发计划,促进了其相关技术持续创新及数字经济不断发展。基于文本分析,总结了该计划演进情况、组织管理情况和主要的管理机制,发现其具有体系化、持续性、举国式的管理特点。这为中国跨部门研发计划管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包括加强中央层面研发统筹、制订定期研发计划和评估机制、全面加强产学研合作。  相似文献   

8.
在网络环境下,跨国公司是一种由地理分散和目标不同的企业和公司总部组成的,并嵌入于外部环境之中的异质性企业间的全球价值网络。在网络治理中,跨国公司母子公司都是全球资源整合的结点,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模式必须同时兼顾资源整合程度和子公司的自治程度。对于我国跨国公司而言,全球商务环境以及自身特殊性,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在治理路径的设计上,在强调全球资源整合能力的同时,应提高子公司的自治程度。  相似文献   

9.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学习能力是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源泉。区别于工业经济时代的价值链战略规划模式,价值网络是适应于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新型战略规划模式,跨国公司应从价值网络的战略角度出发提升其全球学习能力。基于价值网络的视角,跨国公司需要从完成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角色的转变、跨国公司跨国知识流通渠道、跨国公司网络组织、规划全球学习战略和行动—反应—激发(ART)学习系统五个方面着手提高其全球的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0.
吴蕊蕊  刘诚 《财经科学》2012,(10):64-72
通过构造企业之间产量和研发两阶段博弈模型,我们分析了社会网络在企业研发中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研发会通过企业网络在网络内部形成一定的共享,使得社会网络对企业研发产生两种作用:一方面,会造成搭便车现象,弱化企业研发的可能和水平;另一方面,使得企业所实际享受的有效研发大于自己的研发水平。进一步地,本文通过使用2007-2009年中小板企业面板数据,识别了董事长之间的社会网络关系来量化企业社会网络,利用tobit、logit和ols等计量模型对理论模型的有关结论进行了实证检验。  相似文献   

11.
以日本三大汽车公司为研究对象,利用J-GLOBAL数据库中2006-2010年联合申请专利中的共同申请人信息,构建了丰田、日产和本田3个汽车生产企业的研发合作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理论与方法对研发合作网络特征指标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研究表明:日本三大汽车公司的研发合作网络具有星形网络结构特征;日本三大汽车公司研发合作网络中的大部分节点是其原材料、零部件等供应商,重要供应商在网络中处于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企业内部自主研发与产学研合作创新之间的互补与替代关系并存,但互补性得到了更多研究的论证。基于现有研究对两类研发活动互动关系还缺少更为深入的探讨,文章从能力互补观和吸收能力观的视角构建了企业自主研发、产学研合作研发等关键构念之间的模型关系图,提出了产学研合作创新能够促进企业形成核心技术知识、两类研发活动的相互协同和企业创新绩效提高等研究命题。通过广东科达机电的纵向案例研究,考察了企业自主研发与产学研合作创新之间的动态互动过程。研究发现,企业内部自主研发与产学研合作创新之间的互动、企业的创业导向与吸收能力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内部研发效率,促进其创新能力由低阶向高阶演化。科达机电的案例研究深化了对后发企业技术能力追赶机制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初创企业具有经营时间较短、规模较小、资源匮乏等劣势。传统关于初创企业研发强度与绩效关系的研究,忽略了企业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对两者关系的影响。基于初创企业的特殊性,以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为门限变量,构建研发强度与绩效关系的面板门限模型。实证结果表明,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对研发投入强度与绩效关系的影响存在双门限效应。当初创企业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小于门限值17%时,研发投入强度与绩效呈显著负相关;当初创企业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介于门限值17%~45.7%时,两者存在正相关关系;当创业企业科研成果转化能力高于门限值45.7%时,两者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创新国际化是增强企业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为了把握科学的创新国际化测量方法,根据以往关于创新国际化测量文献,对创新国际化的参与主体、测量创新国际化的数据类型、测量方法以及测量结果表征进行归纳,并重点对基于专利视角的创新国际化测量方法进行系统分析和评述,希冀为发展中国家探索创新国际化模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跨国的R&D活动日益朝着国际化、全球化的方向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稳定、经济飞速发展,成为跨国公司投资的好地方。选取了京沪粤三地作为研究我国建立研发枢纽地的目的地,通过对京沪粤三地研发投入产出的有效性、R&D效率、研发枢纽条件的比较分析,研究了三地建立研发枢纽的条件,并提出了进一步促进建立研发枢纽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6.
基于组织学习理论,构建了创新网络环境下合作经验、吸收能力、网络权力对创新绩效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结合西安市高新技术企业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合作经验和网络权力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不显著;合作经验对网络权力和吸收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这说明我国企业缺乏对合作经验的吸收和应用,从而影响企业创新绩效提升。因此,企业应重视积累合作经验,加强组织学习,提升创新能力,充分利用合作创新网络这个聚集丰富知识、技术的平台,提高企业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17.
高科技企业研发预算管理现状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发对于高科技企业显得越来越重要,而预算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它对研发全过程的管理与控制尤为重要。通过对部分高科技企业研发预算管理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全面分析了高科技企业研发预算各管理流程的执行概况,深刻揭示了研发预算管理中存在的症结,提出了改善研发预算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通过给出美国最新研发经费统计数据,介绍美国研发经费在来源和执行部门方面的特点与变化,以及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品开发上的分配情况,可以看出:自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的研发经费支出基本维持稳定,但是在GDP中的比例略有下降。美国的研发投入仍然受困于经济复苏乏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上证A股中小板块的55家上市公司所披露的2011年度报表信息为数据样本,并从偿债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发展能力和盈利能力四个方面的10个指标通过因子分析法来研究公司的成长性,从而得到公司成长性的得分。然后,以公司成长性得分作为因变量,以R&D投入强度和技术人员投入比率、技术人员素质为自变量通过回归法研究上市公司R&D的投入与其成长的数理关系。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R&D强度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为正,相关系数为2.2373,说明影响较大;技术人员投入比率对企业成长影响为正,相关系数为0.72,说明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作用效果与R&D强度相比小的多;但技术人员的素质与企业的成长不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