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关小梅 《特区经济》2009,(4):193-195
三江源地区是我国的生态要地,其生态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中华民族两大母亲河全流域的资源环境态势和社会经济发展。近年来,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极大地制约着该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指出建立三江源地区生态补偿机制可以为三江源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提供资金保障和制度激励,促进三江源地区可持续发展,进而提出了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2.
孙海彦 《魅力中国》2014,(21):20-20
森林与生态环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森林生态系统在生态系统建设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本文结合三江源地区生态建设为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的保护和发展提出了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3.
试论三江源生态移民社会福利机制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健全社会福利制度是当今社会人们的普遍追求。三江源生态移民是为保护和恢复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而实施的移民,为了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不返迁"的移民目标,从长远来看,构建三江源生态移民社会福利机制是解决该问题的根本举措。为此,就应在把握三江源生态移民社会福利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生态移民在社会福利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加快构建三江源生态移民社会福利机制的对策,以真正实现三江源地区生态的根本逆转和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继续实施,政府开始高度重视江河保护和建设,尤其是高度重视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作出了全面停止长江、黄河中上游天然林采伐的决定,不断加大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启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突出了“退耕还林(草)、封山育林(草)、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等具体政策和措施,加强防沙治沙,污水、污染治理等工程建设,使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一定程度的减缓。但是,由于三江源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条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虽然有所改善,整体趋于恶化的基本态势还没有改变,环境问题仍是影响该地区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制约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李莉 《中国经贸》2010,(22):63-64
近年来,西部经济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与政策指引下,实现了质的飞跃,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但西部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状态并不容乐观,尤其是大江大河发源地的生态保护更为重要。本文以三江源为研究对象,全面分析了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现状,针对其重要的区位意义,提出了先保护、再适度发展的观点,并就保护与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中国老区建设》2005,(9):47-47
为建设和保护有“中华水塔”之称的三江源区,从2004年开始到2010年,国家将投资约75亿元人民币,用于退牧还草、重点湿地保护、黑土滩治理、生态移民、鼠害综合治理等十大工程。今年国家将投资7亿元,在三江源地区实施14个项目,以保护和恢复三江源生态。  相似文献   

7.
《青海经济研究》2008,(6):26-36
2008年11月中旬按照省发改委的工作安排,青海经济研究院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专题,组织人员深入属于三江源地区的海南州的同德、兴海两县,黄南州的泽库县等地进行调研。主要调研了三江源工程建设及生态移民、后续产业、生态畜牧业发展情况。所到之处,发现变化颇大。感觉到牧区各县能够深刻领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内涵,能够狠抓实际工作,并已取得了明显的成绩。科学发展观是有效解决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贫富差距问题的理论武器和根本指针。科学发展观是这次调研的指导方针,通过这次调研,不仅使我们进一步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进一步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指导实施“三江源建设和保护项目”的重要意义,也使调研本身有了丰厚的收获。  相似文献   

8.
《青海经济研究》2009,(5):56-57
一、2009年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进展情况 为认真贯彻省政府领导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实施工作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做好2009年三江源项目实施工作,省三江源办对2009年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进展情况进行了通报。  相似文献   

9.
《青海经济研究》2010,(2):79-79
1月7日,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决定筹组承载三江源生态保护重任的“中国三江源生态保护发展基金会”。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徐福顺担任“中国三江源生态保护发展基金会”筹备领导小组组长,筹备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委。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三江源地区的基本了解,对构建三江源国家公园的一些启示及意义提出看法;在构建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其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在协调好文化效益的同时还要考虑当地的经济效益.通过立法保护以及在吸收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三江源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三江源国家公园发展的先进方法,在促进地区生态繁荣的基础上,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1.
历时一年多编制而成的《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终于正式发布。《规划》规定的目标强调西部地区又好又快地发展,要实现“一稳”和“三新”。 “一稳”就是强调西部地区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要持续、稳定地提高。 “三新”的第一“新”就是要使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有新的发展。第二“新”就是要使重点地区和重点产业的发展达到新的水平。第三“新”就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能够取得新的成就。 关注民生,关注农民。遏止贫困差别扩大,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西部人才建设,促进西部招商引资等亮点多多。[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一是维护国家生态屏障的现实需要。青海省作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是我国最重要、影响范围最大的生态区域。“三江源”保护离不开国家支持,青海省也承担着艰巨的任务,责任重大。但从地区经济发展看,青海省4个属于“三江源”生态保护区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均为青海省欠发达地区,地广人稀、远离经济中心,自我发展能力十分有限。试验区作为青海主要的经济发展区,  相似文献   

13.
《青海经济研究》2008,(6):18-22
《青海三江源地区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政府公共政策选择(POP)》是由加拿大国际发展署资助、青海经济研究院承担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继2007年11月,第一批考察团对加拿大可持续发展公共政策进行考察之后,为了进一步了解和学习加拿大政府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做的工作,以便为青海三江源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2008年9月,项目组对加拿大可持续发展公共政策进行了第二次考察,并在考察过程中得到了很多启示,引发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4.
三江源地区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区和生态安全屏障。2005—2013年开展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虽然取得了积极的生态成效,但整个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并未得到根本性遏制,生态环境保护缺乏长效机制,专业化管理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生态移民"留不住、难致富"等问题依然较为突出。为此,论文建议创新生态环境保护模式,推动自然修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逐步减少人为干扰,促进并最终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和动态平衡。同时建立生态移民的多元途径,健全生态补偿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适当引入市场机制参与生态工程项目建设,形成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5.
<正>青海省的三江源地区素有“中华水塔”之称,是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也是“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重要地区”,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特殊和不可替代的位置。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宣布,我国正式设立三江源等第一批国家公园,由此进入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新阶段。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提出,要“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6.
三江源区孕育了滋养中华民族的大江大河,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名、澜沧江总水量的15名来自该地区。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一地区是中华民族的淡水之源、生命之源和财富之源。多少年来,沿江沿河的人们无尽地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泽,却从来没有思考过如何回报的问题。在江域河域人类活动的整个历史进程中,同时掩盖了另一种倾向:资源环境退化和特定意义上人的退化,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和非持续发展危机,直至长江洪水泛滥、黄河间歇性断流,才使人们开始关注三江源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并寻找能使这种保护和治理长效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中国西部》2012,(30):7-7
为推进三江源地区生态补偿机制,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教育公平,青海省加大了对三江源地区教育投入力度,着力从加大三江源地区学校建设力度、利用发达地区优质教育资源、建立异地力学办班奖补机制等方面加大投入。  相似文献   

18.
读者     
三江源不考核GDP是明智选择青海省省长宋秀岩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青海取消了对三江源地区GDP的考核,三江源自然生态保护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及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保护三江源环境事关长江,黄河中下  相似文献   

19.
三江源地区发展的历史证明。自然环境恶劣是导致经济、社会发展迟缓的自然根源,技术落后是制约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根源。恶劣的自然环境客观上需要更为先进的技术支持。在生态经济发展中。如何从三江源地区地域、产业、文化的特殊性出发,构建产业技术吸纳与创新的社会驱动机制,提高与恶劣自然环境抗衡的综合能力,是实现三江源地区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推进三江源地区技术进步过程中,应把努力实现生态经济高新技术化放在十分突出的战略地位。三江源地区范围广,自然条件严酷,经济发展缓慢,传统的技术方法已不适应生…  相似文献   

20.
我省正式启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经济研究》2005,(5):11-14
2005年8月30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启动大会在西宁隆重举行,由此拉开了我省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大幕。拥有三江源,是青海人民的自豪和骄傲,保护和建设三江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障长江、黄河和澜沧江中下游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更是历史赋予青海人民的重大使命。我们要牢牢抓住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这条主线,精心组织规划实施,出色完成各项规划任务,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