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喆 《活力》2010,(8):132-132
一、恢复性司法的基本理念及特点 恢复性司法一词。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学者巴内特所提出的。而世界上第一个恢复性司法案例发生在1974年的加拿大安大略省基陈纳市。据估计。截至20世纪90年代末.欧洲共出现了500多个恢复性司法计划.北美的恢复性司法计划也达300多个.世界范围内的恢复性司法则达1000多个。  相似文献   

2.
被害人过错是我国刑法中的酌定量刑情节,该情节的司法适用中存在侦查机关对被害人过错的忽视、公诉机关对被害人过错的漠视、审判机关对被害人过错的轻视以及被害人过错的认定区域性差异较大等问题。上述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司法观念的革新以及司法实践中对被害人过错的正确认定。司法实践中应正确把握被害人过错的基本特性、被害人与犯罪人的互动关系、被害人过错情节的认定与发挥刑罚最佳效果的关系以及被害人过错的证据正确认定。  相似文献   

3.
邢维忠 《活力》2011,(8):42-42
传统法律理论认为,犯罪行为应当由国家依据职权,通过对犯罪人的定罪判刑来实现刑罚的正义,并不受被告人、被害人意志的影响或左右。然而,随着诉讼理论的发展,“恢复性司法”理念逐渐得到了学界和司法实务部门的认可,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国部分地区开始兴起。本文仅结合检察业务审查逮捕工作实际,就刑事和解在审查逮捕阶段建立必要性、适用原则和条件及完善刑事和解制度等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和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深入人心,恢复性司法理论的价值取向越来越被认同,但我国的司法制度中直到2013年修改后的刑诉法,才正式确定了刑事和解制度的法律地位。审查起诉阶段的刑事和解虽然在实践中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运行模式,但仍缺乏统一、具体的可操作性规范。本文力图从实践出发,针对实践中开展刑事和解遇到的难题,深入剖析,并试图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被害人权益的保护问题已经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国际组织、发达国家关于被害人权益保护问题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和共识,正在立法和司法中不断加大对被害人的保护力度。笔者认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公安机关应加强对轻伤案件被害人的权利保护,确保被害人的合法权益,这样有助于社会公众对司法机关、诉讼程序乃至国家法律制度的权威性产生信服和尊重,对社会的稳定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当前的刑事形势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保护无论在立法层面上还是司法实践中都得到了贯彻,但站在对立面、作为犯罪行为指向的被害人的利益保护却显得滞后和苍白,案件判决执行情况等与被害人要求相距甚远。因此,如何在边穷地区的刑事司法中切实有效地体现被害人的意志和保护其利益,是我国立法、司法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当前的刑事形势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保护无论在立法层面上还是司法实践中都得到了贯彻,但站在对立面、作为犯罪行为指向的被害人的利益保护却显得滞后和苍白,案件判决执行情况等与被害人要求相距甚远。因此,如何在边穷地区的刑事司法中切实有效地体现被害人的意志和保护其利益,是我国立法、司法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王海明 《活力》2010,(14):222-222,224
刑事司法实践中,对于被害人有过错的案件.法院在量刑时一般会使用的定情节对被告人予以从轻或减轻处罚。但由于没有其体的法律依据,对于如何认定被害人的过错责任以及在刑罚裁量中应如何适用,各地做法不一,每个法官认识也有区别。笔者根据现行法律,结合司法实践,试就刑事案件中被害人过错责任的特征、认定和适用等实务问题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9.
刑事案件中被害人的过错与犯罪行为人的犯罪行为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被害人的过错可能是导致犯罪发生、犯罪结果加重的直接因素,因此,被害人过错到达怎样的程度能够被法官在量刑时予以考虑,并作为从轻、减轻处罚犯罪行为人的审判理由,在刑事辩护中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以服务于司法实务为出发点探讨了如何认定被害人的过错,以及如何在犯罪人的量刑过程中对该情节给予应当的考量,以达到维护犯罪人的权利,维护司法的公正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被害人过错,在我国刑法中是从轻处罚的酌定情节。根据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的《全国法院维护农村稳定刑事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的有关规定,探讨被害人过错的界定、适用范围,以及其在死刑限制中的意义,被害人过错这一酌定量刑情节的司法适用现状。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分析刑事和解制度的含义出发,阐述了新刑诉法下刑事和解制度的价值功能,主要体现在:提升诉讼地位,维护被害人的权益、节约司法资源,提高诉讼效率和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三个方面。浅析了新刑诉法下刑事和解的适用范围,主要适用于被害方明确的案件、视为轻罪并且恶性较小的案件以及由于过失导致犯罪的案件等。  相似文献   

12.
现代法制文明史可以说是一部犯罪人权利保障的发展史,而无辜被害人的权利似乎被抽象的公权力所覆盖,且慢慢地被人遗忘。受国家制度、经济条件、司法理念和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刑事法对被害人诉讼权利保障制度还存在诸多的缺陷和不足。在法律援助权方面,虽说《法律援助条例》的颁布给被害人的法律援助权提供了法律依据,但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相比,刑事被害人的法律援助权在理论和实践当中都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困难。本文主要从法律的平等性原则、诉讼程序公正、实体公正三个方面论述了刑事被害人法律援助权的价值基础。介绍了域外的法律援助模式,分析了我国目前刑事被害人法律援助制度的运行现状。最后,结合我国国情,就加强和完善刑事被害人法律援助权提出了粗浅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当前,在贯彻宽严相济的形事政策过程中,检察机关开始探索运用刑事和解的方法来处理案件,以化解犯罪嫌疑人(加害人)与被害人之间的矛盾,实现被害人、犯罪嫌疑人(加害人)合法权益的双向保护.所谓刑事和解是指采用调解方式对刑事案件进行结案,是司法上的非犯罪化的一种有效措施,它体现的是恢复性司法理念.  相似文献   

14.
郝雪静 《企业导报》2011,(21):166-167
在刑事诉讼中存在三方当事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原告即公诉机关所维护的被害人的合法利益,被害人是指在刑事案件中受到直接伤害的人,他们的合法权利受到侵害,是刑事诉讼中保护的人物,也是最为核心的人物。在有被害人的刑事案件中,整个诉讼过程都是围绕如何保护被害人的合法利益和怎样追究犯罪来进行的,所以认识被害人的诉讼权利和地位以及如何来完善被害人的诉讼权利显得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15.
司法核心价值观与三项重点工作是相辅相成的,是中央政法委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全力促进和保障民生建设的新形势下提出的统领司法工作的思想纲领。笔者从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出发,结合自身从事刑事附带民事审判工作的实践,对这一贯穿司法工作的时代主题做一个粗浅的探讨,主要论述了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现实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刘忠权  裴警东 《活力》2010,(18):51-52
当前.在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过程中,检察机关开始探索运用刑事和饵的方法来处理案件。以化解犯罪嫌疑人(加害人)与被害人之间的矛盾,实现被害人、犯罪嫌疑人(加害人)合法权益的双向保护。所谓刑事和解是指采用调解方式对刑事案件进行结案,是司法上的非犯罪化的一种有效措施,它体现的是恢复性司法理念。实践表明,刑事和解机制对于解决轻微刑事案件、妥善处理社会纠纷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是当前司法工作者值得研究思考的重要课题。笔者就此谈点粗浅意见。  相似文献   

17.
"性防卫能力"与"性行为能力"作为描述性侵害案件中被害人精神健康状态的专业术语,在刑事司法实践中使用较为普遍,二者字面含义虽并不相同,但所指代的精神健康状态却是相同的,由于医学专业领域对二者称谓的争执,引起了司法适用上的混乱,司法者对二者的关系应有清晰地认识。  相似文献   

18.
高建波 《活力》2010,(10):167-167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下简称《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下简称《刑事诉讼法》)的公布,以及一些相关的司法解释的出台。虽然将刑事附带民事赔偿制度的法律地位提到了一定的高度,使被害人或其他权利主体的赔偿权得到了一定的保障,但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且法律条文规定也过于原则化、简单化。致使司法实践中,“重刑轻民”、“打了不罚、罚了不打”、被告人拒不执行附带民事判决、裁定的情况比比皆是。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的刑事案件中,由于种种原因刑事赔偿难以兑现,多数受害人的家庭因此陷入了艰难境地。党的十七大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而建立健全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不仅是国家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更是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需要,是彰显司法人文关怀,实现刑事司法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的刑事案件中,由于种种原因刑事赔偿难以兑现,多数受害人的家庭因此陷入了艰难境地。党的十七大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而建立健全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不仅是国家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更是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需要,是彰显司法人文关怀,实现刑事司法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