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玲 《中国农史》2007,26(2):9-16
荆州位于长江中游,这里是稻作农业的发源地,自新石器时代以至秦汉,稻作生产传统一直未曾中断。进入魏晋南北朝后,荆州自然环境与人口的变化皆有利于稻作生产的发展,加之荆州政治军事地位的特殊性,统治者对农业生产的着意经营。使得荆州的稻作生产较之前代有了一定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稻作种植区域的扩大、耕作技术的提高以及产量的增加等方面。荆州稻米总产量的增加,使得荆州不仅有余粮可支援外地,并有部分剩余稻米进入了流通领域.成为长江下游城市粮食供应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2.
六朝时期南方纺织业发展水平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海鸣 《中国农史》2000,19(3):11-17
  相似文献   

3.
论江淮分水岭地区综合治理开发和农业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综述江淮分水岭地区区情和分析其综合治理开发优劣势的基础上,探讨了该区综合治理开发的战略目标和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4.
5.
本文主要依据考古材料,以青墩遗址、龙虬庄遗址和青莲岗遗址为重点研究对象,分三个阶段,从生产工具、陶器、自然遗物三个角度来探讨江淮东部地区新石器时代农业经济形态的演变过程,即早期渔猎、采集经济为主,农业经济为辅→中期渔猎经济与稻作经济互补→晚期以稻作经济为主,渔猎、采集经济为辅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6.
试论六朝江南之麦作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的麦类作物起源于西部地区,江南本无麦。今天,麦类作物在江南是仅次于水稻的主要粮食作物,它的传入和推广始于六朝时期。通过对六朝时期江南麦作的研究,我们可以初步认识到以下一些问题:1.永嘉丧乱后,由于大批北人南下,麦作业在江南兴起。除民间的传播以外,政府为解决粮荒也常下诏督麦,促进麦作的推广。2.麦作发展速度相对较快,种植面积较大的地区在建康周围和京口、晋陵之间以及会稽、永嘉一带,这与北人的聚集有关。3.由于当时尚未解决水田旱作的技术问题,麦作在江南没有得到迅速发展,稻麦轮作复种的耕作体系尚未完全确立。  相似文献   

7.
试论农业产业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所谓农业产业化,可以定义为:围绕一个或多个相关的农副产品项目,组织众多主体参与,进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活动,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个新的产业体系的过程。其中,经济利益是各方主体追求的共同目标。在相互合作参与过程中,各方结成了较紧密的经济利益关系,这是农业产业化最为本质的东西。  相似文献   

8.
试论农业产业化窦贤君一、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的基本含义及提出依据我们提出的所谓农业产业化,就是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要求和资源条件,择优发展主导产业;围绕区域性主导产业,优化配置诸生产要素;各产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主席指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始终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我国是个农民占大多数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而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因此必须大力开展可持...  相似文献   

10.
农业不同于国民经济其他生产部门,如果任其自然发展,不加支持,其生产条件就会愈来愈趋恶化,农业和国民经济其它部门之间的平衡关系就会遭受破坏,出现基本比例失调。这是一个客观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规律,但还没有被人们论述过。只有深入地认识这个规律,才会自觉地而不是被动地采取相应对策,保持农业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特别是工农业两大生产部门之间的平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向安强 《中国农史》2000,19(4):3-11
东周时期,楚国农业生产得到的蓬勃发展,较之诸夏有过之而无及。本文对楚国农业发展机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分别就优越的自然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楚地农业历史文化沉积,统治者与农政,科学技术的进步,相邻行业的配合等诸多要素,探讨了楚农业发展的原因。认为农业发展机制是社会发展中自然形成的一种客观存在的法则,楚国则是能较好顺应这一法则的典型实例。  相似文献   

12.
李荣华 《中国农史》2012,(4):3-7,27
汉魏六朝时期,华北丰富的水资源、众多的水利工程以及南方稻作技术的北传,使得该地区的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水稻生产技术逐步提高。南下的北人,把华北的水稻种植技术带到南方,促进着南方稻作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上海市第七次党代会和市农村工作会议都提出:上海农业要加快推进和发展集约化、产业化和科技化,要抓好新一轮“菜篮子”和“米袋子”工程建设,促进城郊型农业进一步向都市型农业转变。这对即将跨入二十一世纪的上海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处于世纪跨越时期的上海农业,其形态特征正由城郊型向都市型转变;增长方式正由粗  相似文献   

14.
李思斋 《农业经济》1999,(10):13-13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我国农业进入关贸总协定的可能和临近,农业的发展正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与挑战,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如何迎接挑战和把握住发展机遇,加快农业的发展,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一、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解放后,我国农业是从小农经济,通过土地改革,逐步走向了农业合作化和集体经济的几十年发展过程。特别是经过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发展的二十年,应该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走过了光辉的历程,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越来越显著,并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八十年代初我国农村普遍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农村经济实现了第一次飞跃发展。时至今日,农村经济怎样顺应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要求,加速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实现农村经济的第二次飞跃?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是,走产业化经营之路。 按照产业化理论,农村经济可以通过产业化经营,使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实现市场农业的自我积累、自我调节、自立发展的基本营运机制。这个观点无疑是十分正确  相似文献   

16.
17.
目前我国正处在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因农业比较利益偏低而导致的其在市场竞争与资源配置中所处的不利地位,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何况,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特别是面临着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包括农业部门在内的国民经济将在一定程度上受《乌拉圭回合最终协议》的约束及WTO的管理与协调。这意味着我国在享受巨大的国际经济合作利益及签约国应有权利的同时,也应当承担着相应的义务。我国农业将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探讨保护和振兴我国农业的有…  相似文献   

18.
试论农业产业化的涵义、特征及其必然性卢茂林,任有根如何推动农业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是值得认真研究的新课题。当前,很多地方试图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办法来推动农业的发展。下面,就农业产业化的几个问题谈点粗浅看法。一、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涵义弄清农业产业化的内在涵...  相似文献   

19.
20.
农业起源于以伏羲氏为代表的草地畜牧业时代。以籽粒生产为主导的神农时代相继发生。其间应存在过渡时期,过渡时期的长短,因地域特点而异。伏羲时代不仅体现了一种生产和生活方式,它还具有游牧民族的文化内涵。这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时空特征的地理历史现象。过去把神农氏作为华夏农业起源的象征,是囿于‘辟土殖谷日农’的华夏农耕文化的偏见,不仅抹煞了整个伏羲代表的历史阶段,也割裂了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模式,终于泛化为单一籽粒生产为主的“以粮为纲”单一农业系统,使土地利用偏颇,文化多样性受损,最终导致了生态、生产两败俱伤,形成举国为之忧虑的“三农问题”。农业的实质是自然生态系统遵循一定规律而发展的多阶段的农业化过程。目前在社会迅速发展的形势下,我们逐步从单一谷物生产的华夏农耕文化的弊端,领悟了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这无疑是我国农业向生态系统的回归,在我国农业中出现天、地、人和谐发展的曙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