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张玉忠 《中国经贸》2014,(11):122-123
房地产过热,不同程度形成泡沫。这种现象,实质上是对房地产真实价值的背离。其形成机理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土地稀缺及价格垄断、投资及投机者预期、金融银行系统过度的信贷支持等。这种泡沫会产生多种经济机制:如财富效应机制、产业带动机制、投资投机价格机制、社会利益分配机制。银行信贷对房地产泡沫的产生及破裂有密切的关系。它能给银行带来若干利益和风险。银行在资金支持方面对房地产倾斜多大,使房地产风险系数不断提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肖莉 《首都经济》2004,(4):70-71
自北京市政府公布了关于土地政策4号文件后,一时间,北京的房地产市场反响很大。有人说,今年北京的房地产市场肯定要大涨;有人则说,今年土地市场会出现供不有应求的状况。针对种种说法,日前北京市发改委固定资产投资处宋宇处长,就人们所关注的房地产投资是否过热及房地产价格会不会  相似文献   

3.
王经政 《中国经贸》2012,(18):132-133
本文运用灰色理论预测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规模,发现我国银行信贷规模在未来一段时间将继续保持增长,这将加大我国银行整体信贷风险。为此文章最后从改善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与增强银行信贷风险监控相结合的角度提出了应对建议。  相似文献   

4.
2002年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市场逐步升温,价格涨幅加大.媒体报道较多,说法存异,有人说"房地产市场温度过热,泡沫成份出现",呼吁要"立即灭火,防止泡沫".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就房地产市场是否过热?房地产市场经济是否出现了泡沫成份?导致现状的主要成因等问题,通过对浙江省和杭州、宁波、舟山市等城调队及部分房地产主管部门和房地产开发投资企业等有关部门的调查座谈发现:浙江省房地产市场具有典型性,对全国房地产市场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具有警示和借鉴作用,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王奎 《特区经济》2010,(9):102-103
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给日本房地产市场乃至整个经济带来巨大负面影响。反思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的主要原因在于:日元升值等原因造成的流动性过剩使大量资本涌入房地产市场;政府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以及商业银行对房地产业宽松的银行信贷进一步加剧了房地产泡沫化;政府过于剧烈的宏观调控政策打破了房地产泡沫,造成房地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长期低迷。分析当前我国房地产业的现状,与日本的情况惊人相似。因此,借鉴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的经验教训,可以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以及我国房地产调控政策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2008年美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是房地产泡沫及与其相关的信用泡沫的破裂.目前美国房地产市场正处于价格下滑、销售疲软、存货增加的恶性循环之中,关键的问题是,美国房地产市场何时触底反弹?房地产价格继续下跌的幅度有多大?持续时间有多长?次贷危机如何影响美国房地产市场的走势?美国经济是否会因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而陷入衰退?美联储大幅下调利率等政策措施能否阻止房价泡沫破裂引发的经济衰退趋势?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泡沫的问题,各界答案不一。但是以下事实却无法否认:一是房地产价格一路飙升:二是住宅和地皮已经成为热炒的投资品;三是房地产贷款超常增长;四是房屋空置率超常提高。笔者认为,我们在操作层面必须面对事实,不可小视房地产泡沫的存在及其治理。只有如此,才能确保我国房地产业平稳发展、经济企稳向好。那么,如何治理我国的房地产泡沫呢?  相似文献   

8.
金通  倪焱 《浙江经济》2003,(21):45-46
近三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持续火爆,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势强劲,全国商品房销售价格持续较大幅度增长。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升温,有关“房地产泡沫”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学术界、政府职能部门以及房地产企业的关注和重视。房地产泡沫是指房地产市场价格远远高于它的基础价值。典型表现为:新开丁楼盘大幅增加,房地产价格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9.
房地产泡沫规避路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房地产泡沫的产生是由于出于投机目的虚假需求的膨胀。是一种经济状态的失衡现象。识别房地产泡沫的标准应从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原因入手,从多个角度来考察房地产市场上是否存在价格泡沫。考虑到中国房地产业的特殊性,借鉴日本、美国的经验,规避房地产泡沫的路径主要有:尽快完善房地产税制;进一步强化政府宏观调控手段;合理调整房地产的供给结构:适时通过加息来控制对房地产按揭贷款的过分需求;加强房地产金融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信息》2006,(1):21-21
2006年国内房地产市场如何发展?房地产宏观调控是否会继续进行?尽管从房地产开发商来说,2005年的房地产宏观调整已经初见成效。因此,2006年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应该结束,甚至有人说2006年对房地产业来说,不会出台宏观调控的政策。上述的言论是房地产开发商的一厢情愿,还是房地产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此我们得作一点分析。  相似文献   

11.
今年海口楼市明显升温。海口市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海口房地产投资l.8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2%,其中住宅投资l.58亿元,新开工住宅面积17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26万平方米。这似乎在向人们昭示:海南房地产业的又一个春天来了。有人说,海南房地产市场在经过一番反思与整顿之后,重新崛起了;有人说,是“博鳌效应”引发了海南房地产开发的第二次浪潮;也有人说,这是海南房地产业新一轮的“泡沫”。海南房地产的现状,喜乎忧乎记者日前对此作了一番透视。  相似文献   

12.
房地产业缘何这般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下,随着房地产价格的居高不下及空置房屋的不断增加,房地产市场再次引起了市场人士的广泛关注."泡沫论"、"过热论"扑面而来,人们不禁要问:中国的房地产有没有泡沫,这种过热会不会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态势及趋势.  相似文献   

13.
陈新美   《华东经济管理》2006,20(10):41-45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又是经济泡沫的主要载体之一.近几年来,随着房地产投资额的剧增,房地产泡沫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文章从我国房地产的发展现状引发对房地产泡沫以及泡沫经济的探讨,通过对房地产泡沫的成因以及危害性分析,提出了一系列防范房地产泡沫的措施,促使房地产市场沿着持续健康的道路发展.  相似文献   

14.
多方数据表明:中国金融机构因次贷危机所蒙受的损失有限。当全球股市受信用危机冲击而剧烈震荡下跌之时,中国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依然故我、高歌猛进。“风景这边独好”,似乎再一次验证了许多人的真诚愿望:“中国市场、中国特色、只涨不跌”。中国真的会例外?中国的股市和房地产价格真的没有严重泡沫成分?中国的资产价格泡沫真的会永远膨胀下去、不会破灭?从个人情感上,我们亦希望中国例外,但从理论逻辑上,们却不相信会有例外。  相似文献   

15.
近十年来,房地产市场日趋火热,居高不下的房价成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本文在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着眼于银行信贷政策这一独特视角,对我国房地产价格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分析大量数据得出结论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银行信贷调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1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简称"新国八条")正式发布,昭示着第三轮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开启。业内人士认为这次调控是"史上最严厉的房地产调控",但与此同时,和过去相似,它也带来了许多争议,如:房地产调控为什么越调越涨?是否存在房地产泡沫?严厉调控下楼市如何走向?为此,本刊试对有关问题进行了梳理,以期对大家认识中国房地产调控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银行信贷集中模型表明银行具有扩大房地产信贷的动力,但银行的乐观主义以及对嵌在无追索权的抵押贷款中的看涨期权的低估.导致房地产价格上涨并超过基础价格。房地产价格波动导致银行脆弱性加强,房地产泡沫破灭导致银行资产负债表恶化、信心危机和“信贷紧缩——不良贷款”陷阱。国际经验表明,银行信贷扩张带来很大风险。我国的经验也表明:我国房地产价格的膨胀很大程度上是银行信贷的支持,这种共生性导致银行风险的积聚。我国部分地区商业银行已经凸现房地产不良贷款加快上升的局面。  相似文献   

18.
昱萱 《东北之窗》2010,(17):49-51
眼下,房地产市场备受关注的事情恐怕就是“两房”(空置房和保障房)了。其实,近年来,关于空置房和保障房的话题从未间断过.只不过纷纷扰扰了多年后.在楼市调控走向不甚明朗以及权威部门老是“躲猫猫”的背景下,逐渐“发酵”成为热点。现在。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是:中国究竟有多少空置房?保障房到底是给谁住的?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中国的房地产泡沫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话题。中央企业在这个时候选择退出,不仅有利于企业本身的改革。更有利于中国房地产市场健康回归:但是,78家央企的退出只是毛毛雨,现在允许做房地产的16家企业仍然过多过滥。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民银行7月19日发布的《2013年上半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涉房贷款增加1.3万亿元,已接近去年全年增量。渉房贷款持续井喷。所谓房地产贷款,是指房地产开发贷款、购房贷款和证券化的房地产贷款。有意思的是,最近,国内关于银行不良贷款反弹的讨论多了起来,而房地产信贷风险更是成为压在银行信贷上的一根重重的稻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