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首先构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房地产价格与利率、汇率关系模型,然后利用该模型对我国12个城市房地产价格与利率、汇率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利率与房地产价格呈负向关系;汇率与房地产价格之间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与理论分析有较大差异,表明我国金融制度仍存在缺陷,逐步完善金融市场才能更好地发挥利率和汇率调节经济的功能。因此,我们认为房地产价格保持相对稳定是房地产业安全运行的关键,在完善的金融制度下正确的利率和汇率政策能在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民币升值及汇率制度改革,跨国公司汇率风险管理面临新的课题,文章概括了当前跨国公司规避汇率风险的主要手段,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从公司管理、金融服务、管理政策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步复苏,国际外汇市场的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多,由此积累的汇率风险加剧了外汇市场的震荡。本文将对世界主要货币中美元、欧元、日元近期的走势进行分析,对未来的行情进行预测,并对如何应对复杂而波动的汇率市场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货币市场》2006,(4):40-43
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重庆市外汇管理部门开展了一次较广范围内的调查,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重庆市各方面的影响、改革及配套措施的实施效果、改革中面临的挑战和问题等进行了全面深入分析,并就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人民币均衡汇率的统计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均衡汇率是制定现实汇率的基础,是判断现实汇率是否合理的标准,长期以来,人民币汇率的形成与调节缺乏均衡汇率。均衡汇率的不存在,不仅使中央银行对汇率的操作陷于被动,而且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人民币更是面临着许多新的压力和挑战。本文在探讨人民币汇率决定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人民币均衡汇率模型,并利用计量经济学中的协整方法,判定这些决定因素即利率差、通货膨胀率、国内生产总值、外汇储备、美元的名义有效汇率与人民币汇率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2015年“8·11”汇改以后,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的明显增加对跨境交易中的人民币结算比重产生复杂影响。本文基于交易双方规避风险的视角,在对同期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进行测度的基础上,利用2013年12月—2022年3月的时间序列数据与多变量E-G两步法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考察期内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汇率波动幅度增加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比重有显著负向影响,但同期境外机构与个人持有人民币资产规模的提升能显著缓解汇率波动对人民币结算比重的负向冲击,起到正向调节作用。从资产结构来看,流动性与收益性相对较强的人民币股票与债券资产的汇率波动调节效应最为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境外持有人民币资产存量对汇率波动对人民币结算比重的影响存在规模门槛效应,境外持有人民币资产存量达到一定规模后,汇率波动对人民币结算比重的影响会由负转正,以上发现从侧面解释了已有文献关于汇率波动与人民币结算关系的差异性结论。未来应在维持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同时大力拓展创新人民币流出渠道与投资渠道,提高境外机构与个人持有人民币资产的规模与多样性,为跨境交易中人民币结算比重进一步提升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7.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汇率监督、评估分析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汇率监督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维护国际货币体系稳定的重要方式之一;随着全球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IMF汇率监督的改革和评估方法也呈现了一些新的动态。该文通过对IMF汇率监督改革、评估方法和分析展望的详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IMF的汇率研究以中期汇率水平失调的理论分析为主,目前对各国汇率政策实践的指导作用相对有限;(2)内外经济政策的失误均有可能导致汇率失调,汇率政策不应承担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全部责任;(3)汇率水平是否合理的争议将长期存在,不能过分追求和强调汇率的水平,并不存在“普适”和“万能”的汇率模式,而汇率调整的过程和机制建设是关键。  相似文献   

8.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已逾两年,人民币汇率保持了持续的小幅升值态势,其对地方涉外经济发展、外汇收支、金融机构及企业的影响正日益引起关注。本文通过对福建省南平市的典型调查,分析人民币持续升值对企业进出口的影响效应,探讨企业防范汇率风险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而提出引导企业有效防范汇率风险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TVP-VAR)研究了指令流对在岸与离岸人民币汇率价差的影响,通过等间隔脉冲响应函数发现汇率价差对指令流和汇率升贬值预期的冲击都表现出显著的时变特征,宏观变量汇率预期升贬值对指令流有负向影响,指令流对汇率价差的影响也为负,并且滞后阶数越长影响越显著。进一步通过中介效应发现,在汇率预期影响在离岸汇率价差的过程中,指令流起到了显著的中介作用,存在"汇率预期→指令流→汇率价差"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10.
汇率,曾经一度是中国人较少关心的话题。因为从亚洲金融风暴以后直到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一直保持相对稳定,无论是银行还是企业都较少考虑如何去规避汇率风险。而7.21汇率改革后,在新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下,人民币对多种货币的汇率富有更大弹性,汇率风险一夜间已成为企业经营决策函数中的一个重要变量。汇率风险面前是不讲情面的,漠视汇率风险,不采用科学、专业化的避险工具,仅仅依靠自身对汇率走势进行盲目判断,将应收账款和在手合同暴露在汇率风险的敞口之下,带来的损失将无法挽回的。  相似文献   

11.
李华 《时代金融》2014,(30):12-13
汇率沟通和实际干预是外汇干预的两大政策工具。随着我国中央银行将逐步退出常态式外汇市场实际干预,汇率沟通将在汇率调控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SVAR模型,评估了汇率沟通的效力,并将其与实际干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汇率沟通可在较短时滞下使汇率向货币当局合意的方向变动,并在较长时期内有效,因此是有效的汇率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12.
一、汇率 亚洲金融危机发牛以前,多数国家和经济体的汇率制度属于名义上的管理浮动汇率和实际上的美元钉住汇率制,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一部分国家宣布实行自由浮动汇率制,但实际上其汇率制度仍具有管理浮动汇率制色彩。  相似文献   

13.
总体来看,2005年经济增长将比较平稳,如果上半年不调整汇率,增速可以达到85%:如果调整汇率,可能在8%左右。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回顾人民币汇率制度沿革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人民几点汇率在新形势下面临的现实挑战,并从逐步放开外汇市场管制、改革强制结售汇制度,逐步扩大汇率波动的合理区间、实现汇率浮动的市场驱动,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等三个维度提出改革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分类,国际汇率制度分为盯住(固定)汇率制、中间汇率制和自由浮动汇率制。盯住汇率包括货币局盯住和传统盯住,中间汇率是指有限灵活制度,包括水平带内盯住汇率、爬行盯住、爬行区盯住以及管理浮动等。近期研究表明,在过去10年中有28个经济体发生了汇率转型,其中有20个经济体转向了更为灵活的汇率制度,  相似文献   

16.
一、汇率风险及其影响 (一)概述 汇率风险是指在国际经济、贸易、金融活动中,由于一定时期内的汇率变动或其他原因,使某一经济组织或个人以外币表示的货币价值具有上涨或下降的可能性。汇率的波动会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产生诸多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两会”期间,中国汇率体制改革的话题依旧牵动着国内外关注的目光.原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的全国政协委员郭树清也依然是“两会”现场的热点人物。在“两会”即将闭幕之际,郭树清就外汇管理.汇率体制改革等焦点话题接受了《中国金融家》的采访.不仅为我们勾画出“稳步”,“适时”推进汇率改革的路线图,还针对当前外汇管理中的形势和问题进行了坦率的分析。郭树清现已调任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并经该公司股东大会表决.成为新一任董事长。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近期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问题。他指出:完善人民币汇率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是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19.
当前的人民币汇率水平和汇率制度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合理性,但在中国加入WT0后金融业逐步开放、资本国际流动增强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的形势下,改革人民币汇率制度已显得十分必要。从现实出发,以汇率目标区作为过渡,实行以“管理为主、浮动为辅”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应成为目前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必须服从于中国经济和金融的发展,必须在改革的时机、步骤等方面形成一套合理的实践原则。  相似文献   

20.
田涛 《海南金融》2013,(1):25-28,32
通过构建IS曲线和总供给曲线,引入中央银行损失函数推导出了考虑汇率和财政赤字的最优货币政策规则。在此基础上,利用我国数据实证分析了汇率波动、财政赤字等对最优货币政策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最优货币政策规则应优先考虑实际有效汇率的波动,其次是产出缺口和物价水平(通货膨胀率)。最优货币政策规则中产出缺口、通胀率以及名义有效汇率的权重均受到中央银行损失函数中产出缺口比重和贴现因子的影响.政府财政赤字与名义有效汇率的变动则不会受到产出缺口比重和贴现因子的影响,并且政府财政赤字水平对于均衡利率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