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饮茶三昧     
李庚 《乡镇企业》2001,(3):45-45
“日高久渴漫思茶”,口燥则饮,是解渴。没什么顾忌的,但饮茶如果作为一种艺术的品茶,却很讲究。周树人曾言“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于十年的尘梦。”撇开周的人品不谈,从字面上看。也算得茶中三味了。古人饮茶有四不,即茶不新,泉不甘,器不洁,景不好,饮者鄙兽。  相似文献   

2.
饮茶三味     
"日高久渴漫思茶",口燥则饮,是解渴,没什么顾忌的,但饮茶如果作为一种艺术的品茶,却很讲究.周树人曾言"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于十年的尘梦."  相似文献   

3.
漳州饮早茶颇有讲究,首先要选在临风目街的位置,眼见路人赶早市,也就是所谓"灵市面"。然后叫上一杯清茶,本地人一般喝铁观音茶或者武夷岩茶,当然也有人饮西湖龙井或者洞庭碧螺春的。福建的铁观音茶和西湖龙井口感不一样,龙井茶汤澄碧翠,清香浓郁。而铁观音质地实重如铁,茶色暗绿,香绝味浓,泡上一杯上等铁观音,即使过客也能闻到那种有点天然兰花的清香。茶色乌润而砂绿,耐冲耐泡。听说此茶要经过二泡、三泡以至四泡,方能觉出真味,非静心者难品其真味也!福建人认为此茶之名贵,  相似文献   

4.
茶道     
《国土经济》2006,(2S):76-77
中国人的民族特性是崇尚自然,朴实谦和,这在饮茶中也充分体现出来。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在茶中加盐、加糖、桔皮、薄荷、桂元等,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爱怎么喝就怎么喝。另一类是“清饮”,即在茶中不加入任何有损茶本味与真香的配料,单单用开水泡来喝。“清饮”又分为四个层次:将茶当饮料解渴,大碗海喝,称之为“喝茶”:如果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细细品味.可称之为“品茶”:如果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则可称之为“茶艺”:而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茶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升华.此为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相似文献   

5.
一日,李兄打电话约我喝茶,说是为了庆祝我重生——终于从为孩子报考的苦海中解脱出来.话说这位李兄,是位品茶高手.一张小桌,两人面对面,李兄边沏茶边说:“好茶不用喝,看一眼、闻一下,就能判断出该茶的品质如何.”那神情好似《花千骨》中的上仙一般.又喝上一口,此茶的产区、茶龄说得一清二楚.这样的造诣,我估计还得修炼几年.  相似文献   

6.
倚西窗,雨迷蒙,共剪烛,谁如约?沏一壶清茶,恰似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任一缕香韵,仿佛春风絮语,千年萦绕天涯.茶如知己,知己如茶也. 茶乃国饮,中国是茶的故乡,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有研究认为,茶之为饮,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宋而普及于明清.茶初为药用,自汉以后,饮茶始见文字记载,史书还录有两晋官员以茶养廉示俭的故事.唐人陆羽“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风餐露宿、品茗鉴水,历时三十载著成《茶经》三卷,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开中国茶道之先河.  相似文献   

7.
《宋书·袁粲》载:从前有一狂泉,人们饮了个个发狂.国君喝的是井水,因此不狂;但人们狂了,反说国君的不狂是癫狂,于是给他针灸、吃药,弄得他只好也去饮狂泉.彼此都狂了事.  相似文献   

8.
文喝与武喝     
以我之见,饮酒者大的分类即两种:一是文喝,一是武喝。唯有饮者留其名,两种喝法各具千秋,别有特色。文喝者,三五知己,几碟小菜,围坐一处,细斟慢饮,山高水长,掏腑抖心,乃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文喝者,互不强劝,量大多饮,量小少饮,不沾酒者也无妨,陪  相似文献   

9.
喝茶的时间     
喝茶还需要专门的时间吗?如今,很多人每天走进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泡一杯茶:打开电脑时喝上一口,查阅日程资料时抿上一口,开会时激昂陈词后深吮一口,拿起电话与客户口若悬河后急饮一口,更有的在上下班的路上还要提着保温杯不时地来上几口——温杯盈握一整天,无处不杯,无时不茶。对他们而言,喝茶既无时间的限制,又何来“挤出时间喝茶”的需要?喝茶不需要专门时间,何时喝茶又有什么区别呢?然而事实上喝茶流传至今,渐变为一种文化,却与喝茶的时间有着很大的关系。早茶、午茶、夜茶,能够将“一日三餐”丰富为“一天六饮”恐怕也就莫数茶了。…  相似文献   

10.
这次我们来嘛,主要是视察;提倡廉洁风嘛,反对吃喝拿。嘿嘿,哈哈……你县还贫困嘛,收入仍很差;你们别见外嘛,还客气干啥?嘿嘿,哈哈……不该搞宴请嘛,怪我没留话;不吃太可惜喽,浪费罪更大。嘿嘿,哈哈……酒就喝三箱吧,权当饮杯茶;我先犯错误啦,都愣着干啥?嘿嘿,哈哈……  相似文献   

11.
瓶子里装的啥不重要了。这年头,卖酒的是卖文化;喝酒的呢也自然是喝文化。不管什么样的酒,一旦"文化"上了,不喝也能醉三分。  相似文献   

12.
消费经     
消费者——进出商店是购买者,购物到家就变成了使用者。进出商店您得留神——"十三种欺诈行为"碰上哪一种都让您吃不消。购物到家您还得当心——家用电器使不好就弄坏了;注射药您非要口服等于喝脏水闹肚子。消费者——咱们得多学习听道理,买东西当心用什物小心,否则咱们就成"消废者"了。  相似文献   

13.
不知什么时候,品茶成为一种文化风尚.茶艺馆如雨后春笋般,一夜间冒出许多.这种又苦又涩很多人喝不太惯的饮料,如今却广泛地被市民接纳.原因很简单:茶中有文化,许多人"刻苦"喝茶,纯粹就为了"文化"两个字.茶成为文化,自然身价高了起来,况且,料理得好是能添财进宝的,有时尚便有热销的契机.  相似文献   

14.
人们欣赏茶叶,重在从茶叶中去发掘文化美、艺术美、工艺美和自然美。人们在欣赏茶叶时,除了联想之外,还有具体的方法,可归纳为“五品”及“三看三闻三品三回味”。“五品”即指调动人体的所有感觉器官用心地去品叶、欣赏茶。“耳品”注意听主人(或茶表演者)的介绍;“目品”用眼睛观察茶的外观形状,茶的汤色等。“鼻品”用鼻子闻茶香。“口品”用口舌品鉴茶汤的滋味韵味。“心品”对茶的欣赏从物质高度的感性欣赏升华到文化的高度。三看三闻三品三回味都是欣赏茶叶的具体方法,这些方法应综合应用、相互补充,才能欣赏到茶的全貌。  相似文献   

15.
连锁加盟是当今世界流行的商业发展方式,也是目前最热门的经营业态之一.一位曾经加盟"象王洗衣"的人士说得很形象:有了连锁加盟,中小投资者创业犹如添了一根"拐杖",步子迈得更大、更稳;即使遇到风险,也比较容易逃过劫数.业界评论说,连锁加盟正成为中小投资者的"捷径".但笔者认为,中小投资者欲通过这条"捷径"走向成功,还需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三鹿牛奶"事件发生后,国人都在思考究竟还能再喝什么的时候.一家企业却"因祸得福",它的产品让人瞬间表睐,它的销量短期骤然猛增,这个产品是豆浆机,这个企业就是杂阳公司.  相似文献   

17.
通信业得广东者,得天下--3G竞跑亦不出此道. "广东将在全国率先放号."6月8日,记者从多个渠道获悉,中国联通将加速广东的3G批量放号进程.  相似文献   

18.
<正>在乡镇喝酒已成为工作的核心部分,成为乡镇干部的"必修课"。笔者认为:搞农村工作,很多时候要靠喝酒来推动,不光对上喝,对下也得喝。有时碰到难度大的工作,村干部闹情绪,想撂挑子,只要到他们家去喝上—场,什么话都不用说,他们就会把工作干得"呼呼叫"。"喝酒"是一种工作方法,这种听  相似文献   

19.
读书是走向成功的阶梯,古往今来,成功人士,莫不是由读书起家,因读书成长的,在这里,便生出诸多读书的经验和趣话,以"三"统之者,比比皆是。今天我们重新品味"三"字读书法,不能不有受益匪浅之感。 三国时著名学者董遇提出"三余"读书法。他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这  相似文献   

20.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文王死后,周武王继位,太公望、周公旦等人辅佐,曾"东观兵,至于盟津","锗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皆日:"纣可伐矣."周武王说:"女未知天命,未可也."乃还师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