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7 毫秒
1.
中央政府近年来不断修正土地流转规划,意在加速城镇化进程.土地流转规划作为城镇化建设的一大项目,能够解决诸多社会矛盾,尤其是“两栖居民”的社会问题,但若土地流转政策实施不当,将会带来更多的社会问题,甚至会阻碍城镇化进程.文章将针对现行土地流转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以及对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对现行土地流转制度的实施方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现行农地制度的内在缺陷和深层次矛盾日渐显露,农民权益遭到严重侵犯,农地制度的再次改革势在必行。重新安排土地征用制度运行的环境,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唐礼彬 《特区经济》2008,(4):131-132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改革现行的土地制度,以适应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推动农民工退出土地进城安居,本文对现行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土地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与总体思路,对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具体办法与政策措施进行了较深入的探究,本研究成果对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具有较高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4.
现有农村土地制度已经严重制约了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极大阻碍了农民通过有效利用土地来增加收入,土地制度的变革与创新已成为推进农村城镇化,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的迫切需要。本文分析了城镇化背景下甘肃现有的征地制度、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以及农地承包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甘肃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5.
杨炼 《理论观察》2014,(11):92-94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失地农民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长期存在而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农村土地征收中,失地农民权益的土地权益、社会保障权、就业权受损成为普遍性的问题,其根源在于农地产权制度的固有缺陷、失地农民补偿制度不合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缺失,完善失地农民权益保护的制度性建构应从创新和发展农地产权制度、完善和规范征地补偿制度以及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入手。  相似文献   

6.
努力实施旧城改造、新城拓展和农村城镇化战略,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在城镇化进程中,实施城市土地制度改革,建立政府土地储备制度,是盘活城市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提高政府在城市建设中的调控能力,缓解城市建设资金不足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7.
我国城镇化体制机制问题及若干政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我国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现阶段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制约了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背景下,提出以下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八方面的政策建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城镇化的方向和思路;完善土地制度,促进用地节约;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公共服务体制;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城市治理和管理模式;科学引导,发挥规划的调控作用;建立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8.
土地基金的征管与土地收益分配问题,是土地制度改革以及城镇化推进的核心问题。本文基于深圳市2007-2017年国有土地收支数据,对土地基金的来源、变化趋势和收益分配进行定量分析,总结目前深圳市土地基金制度和城镇化推进政策特征,探讨目前深圳市现行土地基金在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为国内其他经济相对发达城市土地制度改革和推进城镇化进程提供理论和实例借鉴。  相似文献   

9.
由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展开深入系统的探析,围绕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理念,指出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着重强调城镇化建设必须有科学的发展理念为指导,科学的城镇化理念决定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等对策建议。新型城镇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集约利用土地不断提高城市土地运营水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福生 《发展》2004,(11):49-50
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土地作为城镇建设的载体和基本要素,直接影响到城镇化建设与发展的空间、潜力和方向.城镇化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一是土地从哪里来,二是城市建设的资金从哪里来,这两个问题都离不开土地的配置、调整和利用,都必须通过城市土地运营,依靠土地的集约利用来解决.  相似文献   

11.
李晓曼 《改革与战略》2014,(3):97-100,120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既是西部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途径,也是西部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文章归纳了西部地区城镇化动力系统的特征,分析了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推进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应转变发展观念,调整发展思路;遵循因地制宜,创新发展模式;实现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良性互动;保护生态居首,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在城镇化进程中,要坚持"四化"协调发展,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科学推进城市群的规模和格局,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但在城镇化进程中,也要注意保障粮食安全,要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等。  相似文献   

13.
孙颖 《改革与战略》2013,(11):18-21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其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视角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道路进行思考,可以深刻地揭示出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从而更好地培育人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价值取向,为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发挥强大的理论指导作用。文章认为.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应认真学习实践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将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充分强调人的主体地位,把促进人的发展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以良好生态为基础探索城镇化建设符合人类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县域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在借鉴全国范围的统一的指标体系下,建立适用于县域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在该体系中,共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生态环境六个子系统,同时设定了18个具体的相关指标。立足于县域发展现状,根据各个指标所反映出的问题,就县域小康社会的建设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加快,城镇化建设已经成为21世纪社会建设的首要任务。但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诸多生态问题,没能实现经济、生态、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当前的任务是建设生态型城镇。生态型城镇的建设应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科学规划为指导,以生态理念为宗旨,最终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协同发展。文章从城镇化、生态型城镇、城镇生态评价指标三个方面详细阐述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生态型城镇的建设目标,进一步界定生态型城镇的内涵和建设目标,并结合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生态型城镇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6.
转变中国城市化发展模式需要对土地制度进行反思和改革。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的改革可以成就几亿农民工的真正城市化;征地制度的改革将倒逼政府用心于集约型城市化发展模式;破除农地转非农地的国家垄断使得农民持续分享城市化的成果;建立统一的建设用地交易市场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城市化发展方式的转变;确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法的权威,可以均衡城市化发展与耕地保护等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型城镇化是在新时期对城镇化的新提法,文章中论述了城镇化与人的发展的密切关系,城镇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发展,同时人的发展又促进城镇化的建设。城镇化建设通过新农村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三农"问题的解决有新的途径,同时会促进人的发展,并为实现进一步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城乡一体化作为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推进农村城市化的新进程。城乡一体化加快了小康社会的前进步伐,推进我国城市化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就要立足国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入手,科学发展,实现发展的可持续,做到统筹兼顾,推动城乡一体化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现行农村土地制度,是城乡二元、城市优先的现代化战略的产物,改革农地制度应该是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的一个过程。在现阶段我国城市化速度加快、迅速向农村扩张的过程中,正好带来了一个改革农地制度、剥离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的机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