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挥发性有机废气是工业生产中的常见废气类型,如果未经严格处理就排放到大气中,会造成严重的污染.挥发性有机废气的成分十分复杂,这就给处理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工艺要求较高.生物法是处理挥发性有机废气的常用方法,在工艺特点、成本和环保性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欢迎.本文将对生物法处理挥发性有机废气的技术概况...  相似文献   

2.
挥发性有机废气是目前造成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对挥发性有机废气的治理技术进行了较为细致全面的分析,以增进对挥发性有机废气的认知并加大对其的防治,最大限度地提升挥发性有机废气的治理成效.本研究秉承"源头防控、过程管理、末端治理"的思路,分析和探究大气环境中挥发性有机废气治理技术.  相似文献   

3.
工业有机废气成分复杂,若不加以有效处理,直接排放会严重污染大气环境,因此废气处理的重要性不断凸显。人们要根据实际需求运用相应的废气处理工艺,对处理效果进行精细评价,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废气处理工艺水平。本文详细地阐述了目前有机废气处理中常用的工艺,而后分析并评价了其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4.
汽车铝轮毂项目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主要有废气、废水、固废、噪声,本文研究了此类项目中的废气污染物的防治措施,并对这些措施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该类项目产生的废气主要为铝锭熔化时产生的熔化烟气,抛丸过程产生的粉尘,静电喷涂过程中产生的粉尘,油漆喷涂、流平过程、固化烘烤中产生的漆雾和二甲苯有机废气。采取相关污染防治措施后,项目废气能够达到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有效地减轻废气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产品喷漆与烤漆操作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该生产工艺废气风量大、有机物浓度低。本文采用先进的工艺,设计出一套有效的处理方案,对有机废气进行全面的净化处理。该方案利用新型活性炭吸附低浓度的有机废气,吸附饱和后利用热空气加热,在贵金属催化作用下开展燃烧净化处理,将有机物转化为无害物质。结果表明,活性炭可以将有机废气有效吸附,实现净化操作。  相似文献   

6.
有机废气是目前备受关注的污染物,其中含有较多挥发性有机物(VOCs),加强有机废气治理是当前解决大气污染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生物滴滤法是一种适用于低浓度有机废气治理的技术。本文结合生物滴滤法的基本原理,分析生物滴滤法处理VOCs的影响因素,然后结合实例,研究生物滴滤法在有机废气治理中的应用效果,以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新型技术,生物膜处理技术具有十分突出的优点,然而在处理有机废气的过程中,其依然面临诸多的问题。人们必须筛选出能高效降解各种恶臭有毒气体的优势菌种,从而缩短反应启动时间,加快生物反应进程,提高处理效率。本文分析了生物膜处理有机废气的工艺技术与应用,并论述了其处理装置的作用机理,以期促进生物膜技术更好地应用在有机废气处理中。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步与科学的发展,工业、农业、医学、交通等各行各业均得到了大力发展,而有机废气也成为目前国内环境治理的重要对象。为了促进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污染给人们带来的危害,有必要及时治理有机废气。本文分析了有机废气的来源、特点及其对人体的危害,总结有机废气治理技术及应用,旨在降低有机废气污染及危害。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有机废气越来越多,给治理工作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但是,工业有机废气必须解决,目前治理工业有机废气的办法有很多种,各有优劣。鉴于此,本文重点阐述了吸收法、吸附法、热破坏法、生物处理法、冷凝法和低温离子体技术,并对工业有机废气处理技术进行展望,旨在提高工业有机废气处理的水平,有效促进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聚氨酯合成革工业的典型生产工艺及生产过程中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产生的来源.从工艺替代、优化工艺规范、废物回收利用等角度分析生产过程实施清洁生产的途径,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轻环境污染的同时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连久翔 《科技和产业》2021,21(12):365-369
随着国家环保力度不断加大,生物质电厂超净排放是必然趋势。发展新型烟气净化工艺是生物质电厂超净排放的重要举措。介绍一种新型烟气处理工艺路线“干法脱硫+袋式除尘器+中温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并对中试实验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经过该工艺处理后,生物质电厂烟气污染物均达到超净排放标准,即颗粒物、SO2、NOx排放浓度分别低于5 、35 、50 mg/Nm3。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从酸性加压浸出液中采用溶剂萃取法提取钼工艺,考察了萃取剂浓度、改质剂浓度、萃取相比、萃取时间等对钼萃取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有机相组成25%N235+5%异辛醇+磺化煤油,O/A=3/1,混合时间3min的条件下,钼的萃取率可达到98%以上;负栽有机相采用20%的氨水反萃,O/A=1/3.在两级逆流萃取的条件下钼反萃率超过98%。  相似文献   

13.
煤层含气量直接决定了煤层气资源开发的潜力及井下煤炭开采的安全程度,为直观准确地表征煤层含气量空间分布特征,指导下一步工程部署并探索地质工程一体化思路,选取寺河井田西区3号煤层,以28口井的含气量测试、煤样工业分析数据及125口地面井分层数据等为基础,首先建立多元回归含气量预测数学模型,然后借助地质建模软件建立深度、水分、灰分、固定碳三维属性模型,经过模型数值运算,最后生成含气量三维模型,并与气井排采10年内日均产气量的分布特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数学预测模型可信,以此建立的含气量三维模型内平均含气量为19.95 m3/t,含气量分布受深度控制较为明显,与常规模型相比,其与实际产能分布特征一致性更高,在高含气区域形成了连片的日均产气量大于4 500 m3/d高产井,模型可靠,对下一步井位部署及数值模拟预测剩余含气量分布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章研究天然气、人工煤气、液化石油气共三种燃气。2005—2009年,我国天然气基础储量、生产量、消费量及其在能源总量中的比重逐年上升,但产不抵销,对外依存度不断加大,存在一定的能源安全风险。我国人工煤气生产企业由于售价偏低,购入原料煤价格居高不下,亏损严重。文章计算出2005—2010年全国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平均毛利率为15%,并据此确定了我国天燃气、管道煤气和液化石油气单位成本监审的基准分别是:2.06(元/立方米)、1.33(元/立方米)、5.58(元/立方米)。  相似文献   

15.
针对汽油精炼废水中C/N低的特点,研究了鸟粪石沉淀法对后续生化工艺的影响。实验选择硫酸镁和磷酸二氢钾作为沉淀剂,比较了不同pH值和硫化物浓度下氨氮的去除率。实验表明,在pH值为11、Mg^2+:NH^4+:PO4^3-(摩尔比)为6:3:4时,氨氮去除率最高,出水氨氮浓度低于30mg/L。硫离子存在能够形成协同沉淀,有效提高氨氮的去除率。鸟粪石沉淀法能够将C/N比提高到20:1左右.强化了后续生化处理工艺的出水水质。最终出水氨氮小于10mg/L,COD。低于50mg/L,达到回用要求。  相似文献   

16.
针对畜禽养殖场废水的特点,应用以ABR-BAF为主体的废水处理工艺.实际运行结果表明,在进水COD为6 000 mg/L、BOD5为4000 mg/L、SS为1 200 mg/L和NH3-N为400 mg/L的条件下,出水COD为85 mg/L、BOD5,为45 mg/L、SS为15 mg/L、NH3-N为12 mg/L,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农田灌溉用水水质》(GB 20922-2007)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启东市城市污水处理厂总规模及设计规模5万m3/d,其中一期已建2.5万m3/日,2007年开始运行。二期2.5万m3/d由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设计,处理工艺采取传统的Orbal氧化沟工艺,2009年7月开始工艺调试,从运行数据来看,出水水质达到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一级A标准。  相似文献   

18.
准确评价深层页岩气井单井最终可采储量(EUR)对页岩气的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调研深层页岩气吸附模型,基于各模型对吸附数据的拟合程度优选出了考虑深层页岩气吸附因素的T-Langmuir模型。基于T-Langmuir模型表征的深层页岩气吸附特征和流动物质平衡方程基本原理,建立考虑深层页岩气吸附特征的流动物质平衡新方法,并计算了四川盆地某页岩气井的单井最终可采储量。研究结果表明:T-Langmuir模型在高压条件下拟合效果较好,可以作为深层页岩气的吸附模型。新方法计算的单井最终可采储量为1.397×108 m3,比传统方法的计算结果大0.109×108 m3,经过和其他方法对比,新方法计算结果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19.
以化工废水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进的羟基自由基催化氧化技术进行处理,出水水质稳定。当实验条件为催化剂质量分数为80%,氧化剂投加量为2500mg/L,pH为3,气水比为6,反应时间60min时,小试试验COD去除率达到70.7%,现场中试试验COD平均去除率达到60%。  相似文献   

20.
冬季露天煤矿采场不同程度地产生雾气,降低了采场空间能见度,既影响铲装效率又产生安全隐患.为此,测定采场煤壁及铲装空间的温度、湿度和风速,并分析雾气产生原因;基于不可压缩流体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湍流模型及离散相模型,建立露天煤矿采场流场及雾气分布模型,模拟分析采场空间雾气分布规律及不同风机组合下采场流场分布和除雾效果.结果表明:采场空间内以煤尘作为凝结核依托,通过降温增湿、混合增湿的方式产雾;电铲与煤壁间10 m区域为雾气形成的主要区域,雾气最大浓度为17.7 g/m3;增设风机可有效改变采场空间流场,不同风机组合除雾效果不同,一台风机作用后雾气最大浓度为15.2 g/m3;水平和垂直两台风机作用后雾气最大浓度分别为4.53、9.94 g/m3,3台风机作用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