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邮政电子汇兑业务开通后,为了适应邮政电子汇兑业务的快速发展,需要进行大规模的电子汇兑网点建设。在电子化支局系统广泛应用的情况下,应力求将电子汇兑业务融入到现有的邮政电子化支局系统中去。为此,我们设计并实现了基于B/S(浏览器/服务器)结构的邮政电子汇兑系统。一、系统设计电子化支局系统改造涉及到各种平台下的前台软件改造,如果采用简单地向前台系统增加电子汇兑交易处理模块的方式,要做大量的开发工作,每次由于交易变动或修改软件而产生的软件升级,还会带来大量的软件下发和安装工作。采用B/S结构设计电子汇兑系…  相似文献   

2.
结合邮政支局当前的实际情况、特点和未来发展需求,应用B/S(Browser/Server)体系结构,构建新型电子化支局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下面就此谈点个人认识。一、构建新型电子化支局是邮政发展的需要支局是邮政面对广大用户的窗口,是邮政发展业务、实现企业利润增长的第一基点。除邮政储蓄和电子汇兑外,当前支局应用的计算机系统普遍为单点作业系统。随着邮政计算机综合网的逐步完善和支局业务的扩充,支局原有的作业模式和单点系统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业务发展的需求。构建新型电子化支局,解决当前支局存在的问题,是邮政发展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3.
《中国邮政》2006,(6):28-29
为推动全国邮政电子化支局系统建设,加速邮政信息化步伐,为邮政量收信息系统建设打好基础,2004年8月国家局正式启动了全国邮政电子化支局应用系统软件统一版本工程。山东省、海南省、天津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电子化支局统版工程试点省。试点省(市)局电子化支局统一版本上线任务均于2004年底或2005年初顺利完成,为电子化支局系统在全国的推广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随着2005年全国邮政电子化支局系统统一版本建设工程的全面铺开,各地积极落实系统建设的具体要求,以确保工程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邮政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入,邮政巳由传统的手工作业向电子化、智能化、自动化模式转变。近几年来,集团公司加大了对邮政营业信息化建设中的硬件及软件设施的投入,全国邮政营业自办电子化局所数量逐年增加,2007年已达到33891处,占全国自办局所的87%。在全国电子化支局统版系统推广后以及营业系统与网运系统互联互通工程(以下简称“两网互联互通工程”)正式上线运行后,为了实现国内给据邮件收寄信息的一次录入全程全网共享,集团公司明确了国内给据邮件要全部通过电子化支局系统完成收寄,包括最主要的邮件信息采集工作。  相似文献   

5.
一、概述近年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邮政电子化支局的建设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改善服务、促进业务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以往的建设中,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因此,存在着各自为政的问题,场所改造及设备配置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使得有些电子化支局...  相似文献   

6.
相福山 《中国邮政》1996,(12):26-26
支局电子化与汇兑管理初探相福山电子化支局作为全国邮政综合网的基础信息采集点,担负着详细、准确地采集邮件详情的重要任务。为了方便用户用邮,支局电子化要求采用综合台席即“一台清”的方式,这就涉及到原有的业务管理模式如何与计算机处理进行融合的问题。汇兑业务...  相似文献   

7.
随着计算机应用在邮政各部门的不断扩大,对软件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其规模也日益增长,一些大型的邮政营业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或内部生产作业系统已不鲜见,江苏省电子化支局系统、南京邮政大厦办公自动化系统以及筹建中的邮政综合计算机网就是几个突出的例子。尽管当今的软件工程理论及多种软件开发工具对我们实现系统目标提供了许多方法和手段,然而我们在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仍不免碰到这样或那样的“不顺”:做出来的系统不能完全适应业务或业务发展的要求,需要大量改动;系统的完善性、适应性、容错性较差;系统的开发期过长,开发…  相似文献   

8.
张进宇 《中国邮政》2007,(10):50-51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邮政业务采用现代化的手段来处理已非常普遍,各地的电子化支局也从无到有不断壮大。据统计,北京市西区邮电局的电子化支局目前  相似文献   

9.
目前,电子化支局已遍布各地,电子化支局系统也不断升级,并与中心局系统实现了两网互通,邮政的网络资源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有效提高了窗口收寄的工作效率。笔者通过对目前柜面上用户需求的分析以及对电子化支局平台运用的研究,也发现电子化支局对邮政网络信息资源的应用程度还不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邮政窗口的服务质量。笔者在此把在窗口营业中发现的这些问题提出,和兄弟局的同仁一起探讨,并提出几点思考,以求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0.
为了适应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提高邮政窗几营业的处理速度、服务水平及全支局的现代化管理水平,根据实际需要,我们依据现行的邮政支局体制开发了一套邮政支局综合业务计算机处理系统(以下简称电脑支局系统)。该系统于1991年12月通过了技术鉴定,荣获辽宁省邮电科技进步一等奖和邮电部科技进步三等奖。该系统先后在沈阳市的太原支局和北站支局、大连市的站前支局、淄博市的张家店支局、秦皇岛市的河北大街支局陆续开通,收  相似文献   

11.
邮政支局是邮政系统对外服务和拓展业务的最小单位,一个支局能否充分发挥作用,对整个邮政企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而支局作用的发挥,关键在于支局成员的团结一致以及努力拼搏。广东省惠来县惠城邮政支局人情化的管理方式有效地促进了这种团结与拼搏精神的产生,并有力地推动了业务的发展。民心工程聚合力惠城支局努力营造“职工靠企业生存、企业靠职工发展”的良好氛围,局领导、管理人员和员工之间,没有“隔心墙”,只有“连心桥”。1.建立科学机制。好的管理制度能在保障员工权益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支局在分配机…  相似文献   

12.
项目背景2014年以来,由于受外部市场环境的影响,山东省潍坊市邮政分公司部分专业的发展遭遇瓶颈,农村邮政支局的发展更是步履艰难。一方面,随着潍坊邮政储蓄代办业务的取消,加之部分支局长轮岗后对新的经营环境较为陌生,导致金融基础客户数量减少,余额规模大幅下滑;另一方面,多数农村支局很难实现新业务的成功开发,两包业务又暂时无法对函件收入规模形成有力的拉动,导致支局的函件业务发展速度缓慢,与城市网点的收入  相似文献   

13.
孙越栋 《中国邮政》2005,(12):40-40
一、邮政应用系统存在的问题 目前,全国邮政在综合网和邮政金融网两大基础网络上建设了电子邮政、11185客服中心、中间业务、电子汇兑、电子化支局营业、物流、报刊、集邮、速递及查询、中心局生产作业和指挥调度等应用系统,极大地促进了邮政业务的发展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但随着应用系统的不断增加,系统建设中的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来:  相似文献   

14.
邮政支局综合计算机管理系统张建平,任孝伦一、引言邮政支局是邮政面向社会与用户发生密切联系的窗口。支局的业务种类多、交叉多、数据量大,为使支局的计算机应用更合理、更有效,在支局的各生产和管理环节实现计算机综合管理已成必然。根据邮政总局1992年下达的任...  相似文献   

15.
邮政综合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建设将信息网络化的概念引入了中国邮政,为邮政企业拓展和创新业务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邮政支局是邮政综合计算机网络系统基础数据的重要原始采集点。传统的邮政支局营业系统已经走过了基于单机、局域网环境应用的时代。由于各种原因,传统的邮政支局营业系统存在着业务应用、系统设计与网络通信不够完善等问题,开发新一代的邮政支局营业系统,以充分发挥邮政综合计算机网的作用已成当务之急。为此,我们采用集中处理模式,引入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和中间件平台,提出具有相当规范性、可伸缩性的广域网络体系结…  相似文献   

16.
王珏  朱函 《中国邮政》1996,(12):15-16
新颖别致的邮资报价器南京邮政设计所王珏,朱函,徐铎1.引言随着邮政电子化支局的推广应用,电脑营业系统已普遍被广大营业人员和管理人员所接受。如何进一步提高营业系统的社会效益,推动电子化支局的建设步伐,已成为现阶段支局技术工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据现场观察...  相似文献   

17.
第一讲微机系统的基本组成石家庄邮政高等专科学校马翠英田庚林编者按为配合邮政电子化支局建设,加快邮政现代化步伐,提高广大邮政营业员使用微机处理业务的水平,《业务学习》栏目从本期开始刊登《邮政职工计算机基础培训讲座》,希望对广大邮政职工有所帮助。微型计算...  相似文献   

18.
一、概述近年来,电子化支局系统在全国各地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邮政对外服务的旧面貌。为了给电子化支局提供配套服务,减少营业员因回答用户有关价格问题、分散精力而造成的错误和纠纷,我所于1996年设计开发了邮资报价器(《中国邮政》199...  相似文献   

19.
加强邮电支局所建设促进支局电子化进程江苏省邮电管理局侯长福一、引言邮电支局所(以下简称为邮电局所)是邮电通信的基础设施,同时也是反映邮政企业形象的窗口。从外部环境看,邮政企业面对竞争态势,要面向大市场,开拓新领域,发展大邮政,重视和加强邮电局所的改造...  相似文献   

20.
推广应用邮政新技术的几点体会和思考长治市邮电局王建国,冯红旗近年来,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局在推广应用邮政新技术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努力。截至1994年底,我局已在各邮政生产岗位使用微机处理系统32套(其中,电子化支局系统8套、邮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