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方经济》2012,(1):58-58
在近日举行的“2012中国智库论坛”上,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院长樊纲表示,今年是我国经济“软着陆”基本完成的过程,初步预计全年经济增速将达到8.5%左右。“通过对过去20年中国经济数据统计分析,我国经济增速超过9%,国内就会出现通货膨胀,而低于7%,国内将出现通货紧缩。”  相似文献   

2.
投资、出口、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但是,在当今中国,三驾马车却未能并驾齐驱:“投资”一马当先,“出口”如野马奔腾,而“消费”却远远地抛在后面。国内普遍出现的低消费和高储蓄现象已经趋于“两极化”,过度依赖外资和外贸使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日益凸现,中国经济向临着不可持续的不平衡增长.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济已经实现‘软着陆’,今年国内经济增长呈现U型轨迹,二、三季度低位徘徊,一、四季度企稳回升,而居民消费、PMI指数等各方数据也印证了这种趋势。”近日,高盛投资管理部中国区副主席哈继铭博士在上海举行的“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挑战和机会”高峰论坛上指出,中国经济各项数据指标不断向好,  相似文献   

4.
在奥运激情尽情燃烧、中国健儿佳绩频传的欢庆气氛中,面对世界经济衰退和许多发达国家经济可能出现负增长的情况,人们也普遍担忧奥运之年中国的经济表现。中国经济能否逆行于世界经济衰退而继续保持稳定健康的高速增长势头?“后奥运”时期的中国经济是否还能后劲十足?中国会不会陷入“经济衰退与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陷阱”?政府能否有效控制物价水平的过快上涨,进而保证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稳定提高?  相似文献   

5.
民本经济是法治经济——兼与单东先生商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进程中,从“体制外”发展起来的、“适应政策许可的民营经济”向“拥有制度保障的民本经济”的转变是必然的。从中国期刊网和中国学术期刊网上看,《中国民本经济之我见》是国内最早专门研究“民本经济”的论文。此前提及“民本经济”的是文集《民本经济论》。书名的由来  相似文献   

6.
经济高增长为何带不来高就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济增长了,就业率就提高了。”这是人们很自然的想法,也是世界各国规律性的现象。然而,这条规律如今在中国似乎不“灵”了,当中国正在为经济增长欢呼时,却发现失业率也在增长。2000年以来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节节攀升,目前已增至约2400万名,而农村还有1.5亿富余劳动力等待“消化”。“经济高增长带来高就业”的规律为何会在中国失灵?  相似文献   

7.
日前,参与“中国宏观经济预测”的经济学家给出了经济复苏的展望。经济复苏的信号带动了资本市场的向好,资本市场已经先于经济基本面见底。国内经济如果要成功实现从复苏到转型,还须借助资本之手,建立一个有效的资源配置体系,加快资本市场建设,通过资本之手,推动创新产业的发展,为中国的经济转型提供保障。拉动内需与发展新兴产业是经济转型的主要内涵,而借助于资本市场之手能够有利的促进经济转型。一方面,健康与发展的资本市场能够刺激人们的信心,带来财富效应,从而拉动内需;  相似文献   

8.
通缩、通胀是目前争论的焦点,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常务副秘书长王建则否定了以上两通观点,提出“滞胀”将成为2006乃至今后一段时间的主要趋势。他认为,这对中国经济绝不是好事情,也是中国宏观调控没有遇到过的情况,从宏观调控看,治“胀”与治“滞”之间还有一定的矛盾冲突,因为解决物价上涨问题需要紧缩需求,而防止经济增长率滑落则需要扩张需求,“胀”是客观趋势,防不了,也不太好治,但“滞”的原因主要是国内需求水平低,因此治理“滞胀”的重点不在“胀”而在“滞”。[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投资、出口、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但是,在我国的三驾马车中,“投资”一马当先,“出口”如野马奔腾,而“消费”却远远地抛在后面。国内普遍出现的低消费和高储蓄现象已经趋于“两极化”,过度依赖外资和外贸,使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日益凸现。中国经济面临着不可持续的不平衡增长。  相似文献   

10.
数字     
《中国经贸》2011,(1):5-5
中国经济年会(2010—2011)在京召开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2010年12月15日宣布,“中国经济年会(2010~2011)”将于2011年1月15日在中国大饭店举行。此次经济年会针对2010~2011年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态势,以“把脉中国与世界经济走势”为主题,旨在盘点和把握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新发展、新变革、新趋势,解读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十二五”规划建议、经济工作会议文件精神,分析宏观经济走势,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1.
2001年,以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我国经济实现了由外开放向开放经济的转变。这一转变的深刻意义是:从此决定中国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将不仅主要取决于国内因素,而同时将取决于国际因素;在实施宏观调控时,将不仅要考虑本国的情况如何,而且要综合要权衡整个世界经济的走势。我国开始于1997年的需求不足,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经济开放度逐年提高的情况下发生的,基本上属于“输入型需求不足”,而并不是中国经济自身已经发展到“生产过剩”阶段而出现的需求不足。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员,在今后与以“过剩经济”为基本特征的西方国家往来的过程中,“输入型需求不足”可能会经常发生。治理需求不足可能成为我国宏观调控的长期战略任务,但决不可对发展生产力、增加有效供给的问题有任何的忽视。在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不消除甚至有可能增加的情况下,虽然我们仍然可以采取措施尽可能据展新的贸易市场,开辟新的对开放渠道,但宏观政策的基点应该着力发挥国内优势、扩大国内需求,以内需的扩大弥补外需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
最近,在两会上有人以为自己是什么意见领袖,什么民意代表,大放厥词地说什么房价下跌会危害国家的金融安全,因此,国内房价不能够下跌。如果按照这种逻辑,要保证国家的金融安全,国内房价就只能上涨而不可下跌。这样的言论不仅完全证明了我几年前提出的“要防止房地产要挟中国经济”的预见,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房地产对中国经济的“要挟”言论更是提高到了国家经济安全及金融安全的高度。对于这样的谬论,  相似文献   

13.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造成了全球金融大“海啸”。金融危机的蔓延已经影响到实体经济,造成全球性企业开工不足、失业增加、经济低迷。人们在新一轮经济危机的忧虑中不禁要问,为什么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竟经受不住一点点“小”风浪的冲击?为什么偌大的世界会因一个国家的问题就一蹶不振?而中国经济为什么会在近些年来一枝独秀?  相似文献   

14.
在伴随新世纪到来的第一次全球性经济大衰退中,世界都在关注“一枝独秀”的中国经济;在国内,就在一些区域经济“时晴时雨”之际,浙江经济的脱颖而出,同样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浓厚兴趣,甚至有人把它称之为“浙江经济现象”,并从不同的视角作出了多种通俗解读或理论概括。本期策划推出的一组文章,虽然可能还无法让我们从中探究到浙江经济发展的全貌和真谛,但也许让我们从不同的层面和视角评判浙江经济,并从比较中得出一些新鲜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刘艳涛 《环球财经》2011,(11):46-48
在近几年来中印比较、龙象之争似乎已成“显学”,印度对中国的“瑜亮情结”又推动这种比较越发热‘闹。据称,由于拥有“优越”的民主政体,由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内需驱动而不是外需拉动;由于印度服务业比重较大的经济结构;印度可持续发展能力远超中国……诸如此类的逻辑在西方舆论和我国国内自由主义者中赢得了相当广泛的认同和宣扬。  相似文献   

16.
“经济增长了,就业率就提高了。”这是人们很自然的想法,也是世界各国规律性的现象。然而,这条规律如今在中国似乎不“灵”了.当中国正在为经济增长欢呼时,却发现失业率也在增长。  相似文献   

17.
当前中国的学术界,将“文化转型”作为课题进行研究的人并不多。“文化转型”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而且需要作认真的研究,是因为文化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环顾中国在世界体系中地位的巨大变化,人们感到无比欣慰。然而,在对中国经济取得长足进步感到惊喜的同时,又慨叹中国文化对经济贡献率过低,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转型”正是在这样的国际和国内大背景下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18.
陆铭 《上海经济》2010,(4):12-12
经济理论从未系统地告诉人们在扭曲的结构下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更没有说一个国家怎样去调整扭曲的经济结构。“结构”二字是读懂中国经济的法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刚刚起步,全球格局亦将会随之改写。  相似文献   

19.
乔少辉 《西部论丛》2006,(11):64-65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近年来,我国在外汇体制改革、利率市场化和国内企业海外上市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国经济在“引进来”的同时也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一大批有实力的企业开始尝试以并购方式对外投资,成为“走出去“战略的一大亮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交易规模和数量快速攀升,对于国内商业银行拓展海外业务,改善经营结构和多元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相似文献   

20.
张燕生 《中国经贸》2010,(13):12-15
5月21日,本刊以“中国经济全球化——中国策略”为题邀请国内专家召开了座谈会,会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从中国经济全球化所面临的风险角度做出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