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分析临夏回族自治州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导致该州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与危害,提出了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在城镇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一些城镇缺乏预见性和长远性,开发盲目无序,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环境的极大破坏,城镇化建设发展缓慢。基于此,本文尝试探寻一个旅游开发与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模式,通过总结四川省西昌市城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提出了依托凉山彝族文化与特色资源,变资源为优势,变比较优势为品牌优势,提升民族旅游城镇的品牌魅力,增强旅游吸引力,走绿色、环保、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建设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文章将旅游感知视角为研究点,以江苏省淮安地区某县城里农家乐当地居民、游客及地方政府管理人员为对象,采用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法配问卷调查分析法考核3个农业旅游活动主体的感知,探索3个主体之间倾诉需求统一的结合点。并在此基础上对比淮安区域内农业旅游的亮点以及不足,分析得出淮安地区农业能源在开拓进程中,这三大主体拥有各自的感知需求,相互之间既有不同之处,又有相同之处。并以此为基础针对相关问题,文章末尾提出了推动淮安地区农业发展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4.
边缘藏区生态资源丰富,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离中心城市和市场较远,面临经济边缘化和定位边缘化的双重困境。如何突破地理交通因素的制约,是边缘藏区考虑经济发展模式回避不了的问题。鉴于此,本文以四川省巴塘县为例,提出边缘藏区应站在开放前列,配合西部大开发整体战略,以扩大开放为第一动力,建设内陆高原经济门户高地,让特色农牧业、生态药业、食品加工业和旅游业为主导的绿色产业达到相当规模,并成为重要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5.
袁瑛 《农村经济》2003,(8):29-31
苗族是中国人口总数列第 4位的少数民族。苗族聚居地主要集中在我国的西南部 ,由于历史的原因 ,经济、社会、文化水平相对滞后 ,中央决定西部大开发战略后 ,给苗族区域发展带来了大好机遇。探索苗族区域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持续发展及其规律性 ,无疑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苗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苗族主要居住在中国西南山区 ,湘黔川边的武陵山 ,黔东南的苗岭、月亮山 ,黔南的大小麻山 ,广西的大苗山 ,滇黔边的乌蒙山等。西部苗族居住环境较为恶劣 ,大多生活在高山地带或石山区。他们以农业为主 ,部分地方兼搞畜牧、狩…  相似文献   

6.
草原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与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草原旅游资源的不良开发造成了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加重。在此背景下,文章旨在探讨川西少数民族地区草原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若干保护对策。川西少数民族地区草原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草场资源未得到有效保护,旅游景点间彼此孤立,规模集聚效应欠缺,草原生态旅游产品单一,开发管理水平偏低。从确立保护性开发主题、加强草原旅游区与其它产业的组合、丰富草原旅游产品及加强产品组合力度、建立"政府、市场、企业、公众"四位一体的管理水平体系等4个方面提出相应的保护性措施。考虑到当地区位条件、风俗习惯及旅游环境等因素,提出规模集聚开发模式、草原生态观光与文化相融合的开发模式、区域联动开发模式等3种模式以供发展模式调整选择,并以期为类似的草原生态旅游景区提供决策性建议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休闲农业作为旅游业的一种新型经济增长方式正发展较为迅速。文章利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以四川省苍溪县陵江镇为研究对象,对休闲农业的成本和效益进行估算和界定。结果表明:陵江镇休闲农业总效益(WE)与总成本(WC)的比值(ECR)为1.431,说明总体收入是大于成本投入的,陵江镇休闲农业总体大展取得一定成效。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资源成本与经济成本投入并重、实现文化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是四川省发展休闲农业的主要节本举措。  相似文献   

8.
后发地区同时存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压力,以四川省广元市为例进行的研究表明:后发地区可以发展低碳经济,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实现后发地区的发展,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外部合作是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竞争优势理论构建了农业优势产业选择指标体系,并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甘肃省民族地区农业优势产业的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在甘肃省民族地区中具有规模优势的农作物并不必然是该地区的优势作物,油菜籽和大麻等经济作物优势最大,玉米、洋芋和小麦等粮食作物次之,瓜果蔬菜作物最弱;各县、州由于资源环境等不同农业优势产业也表现出相对差异性;集中资源发展农业优势产业、培养有前景的相对劣势产业是促进甘肃省民族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湘西州德夯苗寨景区德夯村社区为例,抽样132户,运用洛伦兹曲线分析了居民旅游收入的基尼系数,在此基础上运用非参数检验分析了影响居民旅游收入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德夯村2006和2007年旅游收入基尼系数均在0.5以上。影响着居民旅游收入增收的主要因素是文化教育程度、家庭人均纯收入水平、以及景区路径与农户家庭所在地的距离等。由于居民家庭间旅游收入差距悬殊,要实现旅游产业的结构升级,就必须采取措施缩小家庭间旅游收入差距,平衡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民族文化是一座丰厚的文化宝藏,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在民族地区,旅游治理不仅与各利益主体有关,还与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紧密相关,不同主体和谐共生是民族地区旅游治理的首要前提,民族旅游社区治理中不同主体之间关系和模式一直难以量化。[方法]基于共生理论视角,选择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地为案例地,定量分析了政府、居民、游客和旅游企业等不同治理主体之间的共生关系和模式。[结果](1)各主体间的特征共生度δM≥0. 870,说明不同主体之间存在共生关系且为正向共生关系;(2)共生系数0. 43≤θM≤0. 53,说明各主体间的相互影响程度基本相同;(3)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4个共生主体相互之间的行为模式为政府主导、居民推进、企业协助、游客参与的正向互惠共生模式。[结论]在民族地区旅游治理与政府、社区居民、企业和游客等多个主体存在关系,参与民族地区旅游治理活动的不同主体都不可能独自掌控和解决所有问题,各主体间应该是相互依赖,相互共生。  相似文献   

12.
边缘旅游地开发研究——以赤峰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缘旅游地正逐渐成为旅游发展研究的热点之一;在阐述边缘旅地形成机理的基础上,分析了赤峰市旅游业边缘化的原因及表现;对边缘旅游地赤峰市的旅游业开发进行可行性分析,提出摆脱旅游业边缘化的对策和措施,强调必须紧紧依托周边京津冀辽等核心旅游地,注重区域间的优势互补,借助周围核心旅游地的优势扩大赤峰市的旅游市场,在边缘地树立大旅游观念,同时依据赤峰市自身的资源优势不断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打造品牌,积极培养优秀的旅游人才。  相似文献   

13.
四川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省情决定了民族工作在四川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如何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当箭摆在我们面前一项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根据四川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分析了民族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进展和水平,探讨了民族地区城乡发展不协调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四川民族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发展重点.  相似文献   

14.
在总结了中部地区旅游用地特点的基础上,重点从理论上分析了旅游用地规划中的旅游用地供需平衡这一关键问题,文章结合荆门市的实际情况,对荆门市的旅游用地展开研究;为确保规划的长期、有效和可持续发展;指出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和需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苏北里下河地区水网稠密,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无工业污染源,对发展水产养殖极为有利.该区多年形成的围田提水鱼虾蟹等多品种混养模式,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俱佳.笔者通过调查,对"以蟹为主"、"以鱼为主"和"粗放养殖"三种不同混养方式的产量、产值、成本和效益进行了分析,找出了不足,提出了促进苏北里下河地区围田提水养殖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川西北旅游资源开发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川西北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初步分析了川西北旅游资源特征,并提出了在川西北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过程中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一直来乡村是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进入21世纪,随着生态旅游业的兴起,乡村发展迎来了历史性的机遇。生态旅游作为最终需求型产业,其发展对当地乡村经济、生态和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本文以浙江省临安市临目乡太湖源生态旅游开发为例,通过参与性方法(PRRA)和随机抽样调查方法,就生态旅游开发与乡村经济、生态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生态旅游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8.
把握住新疆跨越式发展的机遇,充分发挥新疆的资源优势,吸收先进文化和技术,促进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均衡发展,进一步完善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已经成为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提出评价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四条判断依据,并构建了评价中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的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等评价了中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并做出研究结论与启示。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而乡村旅游作为农业与旅游业结合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可以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等方面推动新农村建设。与此同时新农村建设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和载体。文章以四川省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大箐乡白庙村为例,探讨了拥有优势资源的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