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010年第四期《环境经济》的封面文章——《世博会的低碳效应》,让我们多角度、深层次地了解了主题为"低碳、和谐、可持续发展城市"的上海世博会,进一步提高了读者对于本届世博会的关注度。  相似文献   

2.
低碳经济被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有力手段,大力发展低碳金融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一大法宝.本文从低碳金融的内涵出发分析我国低碳金融发展的必要性,并通过对比分析指出目前我国低碳金融的发展水平,并就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发展我国低碳金融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目前,低碳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旅游业是涉及到“吃、住、行、游、购、娱”的综合性活动,具有践行低碳经济的优势。2009年世界旅游组织发表《迈向低碳旅游业》的报告,呼吁各国政府、旅游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实践低碳旅行,实现旅游业和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倡导低碳旅游方式。  相似文献   

4.
《环境经济》2010,(6):61-62
从哥本哈根到达沃斯,从政治博弈到全球经济利益竞争,低碳经济与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的焦点。来自中国的声音:到2020年,使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到45%。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企业发展目标提出的具体要求。但是目前,包括电器、电力、水泥、化工在内的众多产业行业依然存在高耗能高污染的情况。朝低碳经济转型,让国内电器行业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无疑,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是电器等行业的大势所趋,高耗能的设备必定不适合未来发展的需要。作为中国电器行业领军企业,人民电器多年来,秉承对国家、对社会、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高举科学发展观大旗,努力推进企业转型升级的绿色发展方针、低碳经济的战略,大力创建低碳型企业。  相似文献   

5.
薛前强  张迪 《经济论坛》2022,(2):146-152
低碳经济因全球变暖、自然资源过度消耗、碳过度排放、水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而受到关注.低碳经济、绿色金融是迈向美丽中国的重要进路,但目前我国没有专门针对低碳经济的规则立法,仍存在低碳经济法律制度分散、可操作性不强、执法力度不足等问题.为保障和发展低碳经济,我国应当构建并细化低碳经济法律规则体系,从执法意识、执法效率、执法监督等多个层面完善低碳经济执法制度,运用激励性规制和抑制性规则双向策略,把低碳要素融入企业行为规制整体框架中.  相似文献   

6.
《经济》2010,(1):27-27
英国:2003年,英国政府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希望通过调整能源政策发展低碳技术,到2050年把英国从根本上变成一个低碳经济国家,力图引领世界潮流。英国认为发展高效的低碳技术并进行全球推广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英国能源与环境变化部2009年6月26日发表的题为《通向哥本哈根之路》的报告称,低碳经济对英国和全世界都有益处。  相似文献   

7.
《环境经济》2010,(3):14-14
“两会劲吹低碳风”的消息近期频繁见诸于报端、电视、网络。今年的“两会”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所提交的有关“低碳”的议案、提案占总量比例很大,这表明,“低碳”不再仅仅是个概念,“低碳生活”和“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成为人们所期待的最为主导的生存和发展方式。我国今后的“低碳道路”怎么走,这是需要全社会共同面对的问题,我们每个普通公民都有必要对“低碳”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和了解,并为国家和政府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8.
低碳经济是以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发展模式。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变化大会开启了低碳经济的新纪元,2010年"两会"期间"低碳经济"成为关键词,2010年上海世博会提出了"低碳世博",世界银行在201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提出要构建"低碳型世界"。这一大背景下,税收作为一种富有效率的宏观调控杠杆,在发展低碳经济进程中必将大有作为。拟在分析中国现行税制中有关低碳经济政策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行做法和有益经验,对建立和完善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税收政策体系提出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9.
我国“低碳经济”现状及策略选择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2010年两会上,九三学社因提交了一份名为《走中国特色低碳发展道路》的提案而备受关注。从低碳经济的国际背景、我国面临的巨大温室气体减排压力和以低碳带动经济复兴3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紧迫性。在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低碳经济模式的政策措施:完善法律法规,设计经济刺激方案;建设低碳城市和基础设施;加强国际合作,形成低碳研发技术体系;以结构创新推进低碳经济;提高认识,鼓励全社会广泛参与。  相似文献   

10.
2009年是不寻常的一年,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第三个三十年的开端,也是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年.低碳经济是继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之后的又一次术语革命.在区域发展格局非均衡状况下发展低碳经济,既需要我们梳理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又需要审视非均衡发展的理论范型,这样对于我们思考低碳经济非均衡发展的路径选择大有助益.  相似文献   

11.
中国房地产业的"低碳时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举行的第15次联合国气候大会的闭幕,低碳经济顿时成为全球热点,也逐步迈入了我们的生活。毋庸置疑,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主要来自工业生产过程中化石能源的消耗,房地产业作为跨越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经济综合体,在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2.
正2003年英国的《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理念,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低碳经济[1]指的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  相似文献   

13.
2010年第6期《环境经济》的封面文章——《低碳,城市发展的新标杆》,让读者从多方面了解了我国当前低碳城市的发展情况,特别是对几个低碳试点城市的盘点,有助于我们认识当前我国发展低碳城市所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低碳经济是当今世界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而提出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现在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越来越严重。为了减小这一问题给人们生活和生产带来的负面影响,2003年2月24日由英国时任首相布莱尔发表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首先提出了低碳经济。现在低碳经济已经覆盖到各个领域,本篇文章主要就低碳经济在交通产业发展方面的影响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随着金融危机爆发,经济增长放缓、环境问题频发,世界各国都在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发展模式,继续推进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全球气候变暖这一世界性的严峻问题,使得全球的关注点都转移到"低碳经济"上来.我国政府也从低碳经济人手推动绿色产业发展,推动产业升级整合、提高能效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王明喜所著的《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之路:理论与政策》(2018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一书是新形势下我国面对碳减排压力展开低碳经济发展路径探索的重要研究成果.该书从理论与政策的分析出发,专业性地探讨了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博弈模型、企业减排投资模型等关键问题,并充分强调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留住青山"的低碳经济时代二元经济发展结构.该书是探究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理论体系、政策体系和实践体系的代表性学术成果,推动了我国低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巳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变革的潮流,更是我国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各行各业都应该"低碳"发展,作为引领中国经济腾飞的马车之一的外贸行业,自然也应该从产品、流程、金融、绿色办公等方面实现"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18.
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金融环境所存在的制约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金融源于国际气候政策的变化以及两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部门、相关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创新发展低碳金融便是一项必然的选择。所谓低碳金融,是指与低碳经济相关的投融资活动,即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等技术和项目的直接投融资、碳权交易和银行贷款等金融活  相似文献   

19.
2003年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拐点,此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开始快速发展。同样在2003年,英国政府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世界经济开始步入低碳时代。两者的重合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重大机遇。国内发展低碳经济的需求、减轻国内排放压力、占领国际投资新领域、适应各国经济政策变动和改变中国企业的国际形象等五个因素推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思路转向低碳经济。  相似文献   

20.
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2010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发展低碳经济则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基于中国国情;首先是节能减排,其次是发展循环经济,第三是发展新能源产业。建议:将低碳经济纳入国民经济总体发展规划中,进行总体安排部署;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政府政绩考核评价指标;加快有关低碳经济的法制建设;综合运用财政支出和税收手段的引导作用;大力支持低碳技术创新、应用,加强传统能源技术攻关;发展完善碳交易市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强低碳经济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