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一体化进程中浙沪农业发展的互补性与合作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沪两地农业发展各有优劣势,显示出很强的互补性。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两地农业面临着广阔的合作前景。浙江农业应抓住机遇,主动接轨上海,在推动两地农业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同时,全面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正>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地处长三角经济圈腹地,坐拥五分之四的太湖峰峦、五分之三的太湖水域、五分之二的太湖岸线,是国家级生态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资源优势显著。吴中区充分发挥太湖山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集聚农业、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已形成“中部高效农业示范区、西部林果茶生态种植区、东部水八仙传统农业发展区”布局。  相似文献   

3.
所谓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是指长三角区域内,在经济发展的内部结构方面所构成的一种系统同一的状况,即区域分工和区域内部竞争处于合理状态,经济发展达到相对统一的水准,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区域各方通过竞争形成多赢的局面。归纳起来,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对江苏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目的]农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是长三角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系统分析和评价,以期全面把握长三角农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及短板,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方法]文章基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及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要求,创立一个由9个一级指标31个二级指标构成的农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指数加权汇总和产业变异系数测度方法,对长三角农业高质量及一体化发展状况进行定量分析。[结果]通过对长三角与京津冀等相关区域定量评价与对比分析发现,长三角农业具备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良好基础,但在经营者素质、生产效率等方面质量不高,在市场开放、产业融合等方面一体化程度较低。[结论] 3省1市应按照问题导向,着力在农业科技创新、市场开放等方面加强协作,补齐短板,协同推进农业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打造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区。  相似文献   

5.
长江三角洲15个城市以占全国1%的土地和6%的人口,创造了18%的国内生产总值,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的区域之一。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沪、苏、浙三省市,地域相连,文化相近,经济相融,人缘相亲,相互联系十分密切。近年来,推进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已形成共识,并建立了三省市高层领导的沟通机制。 农业是“长三角”最有条件率先实现一体化的。在“长三角”地区,农业在经济中比重  相似文献   

6.
金山区位于上海市西南郊,杭洲湾北岸,地处沪、杭、甬及舟山群岛经济区域中心,是长三角联动发展的重要区域。全区陆地总面积586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41万亩。辖9个镇、1个街道及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金山工业区。现有人口52万,其中农业人口23万,是上海市的农业大区。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上海农村经济学会和上海交通大学联合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承办的“2005年全国中青年农业经济学者年会”暨“第三届长三角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生论坛”,于2005年10月30-31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成功举行。出席本次大会的领导、专家、中青年学者及研究生共有200多人,为历届年会与会人数之最。本次会议还得到了上海市领导和上海交通大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关注。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太仓市民人谷生态园占地2000多亩,总投资6亿多元。是一个集农业种植、农业展览、农业科技、生态休闲及旅游度假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都市农业园,是展示世界民俗特色的农业博览园,是当前长三角地区较具影响力的生态农业园。  相似文献   

9.
《农村工作通讯》2009,(7):61-61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农村改革发展作出新的战略部署,提出“发展现代循环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对循环农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之一。为促进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先进理念和各地成功经验的交流,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由中国农村杂志社、宁波市人民政府、长三角循环经济研究院共同举办的“现代循环农业研讨会”将于今年5月8日~10日在浙江宁海召开。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产业空间匹配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产业发展与区域优势要素相匹配有助于缩小地区间经济水平差距,达到均衡发展状态。[方法]文章从水土资源匹配和产业相对优势匹配两个角度定义了农业空间匹配质量,以长三角为例量化该地区41个地级市的匹配质量,随后采用空间滞后模型对农业空间匹配质量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结果显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度对长三角农业经济增长效应为-0.146 4,空间计量模型的空间滞后影响力为0.27。长三角各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状况总体趋势上表现出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2011—2015年达到最大值。[结论]水土资源匹配度对长三角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相对优势匹配度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增长模型中体现了空间的适应性,形成了良好的产业空间集聚。科技、劳动力和城市化都是其主要的驱动力,推动着水土资源匹配度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正>盐城地处黄海之滨,因“盐”建城,向“海”而兴,是江苏省乃至全国的农业大市。盐城现有耕地1165.26万亩,占有全球北纬30度两侧的农业区域优势,是长三角27个中心区城市中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唯一超千亿元的城市,以占全国0.18%的土地、0.61%的耕地,生产了约占全国1%的粮食、1%的肉类、2%的蔬菜、2%的水产品和3%的蛋类。  相似文献   

12.
知本农业:中国农业发展的新战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在对“知识农业”、“资本农业”进行广泛研究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知本农业”的概念。并结合WTO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阐明了在知识经济、WTO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战略思路。重点探讨了“知本农业”战略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2008年是盐城市农业融入长三角面临重大机遇的一年,也是盐城市农业接轨上海实现突破的关键一年.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速接轨上海,深度融入长三角的总体战略部署,盐城市将加快农业接轨上海步伐作为进一步推进全市高效农业发展,全力打造江苏高效农业第一市重要措施,加强组织领导.细化工作方案,分解落实任务,采取扎实措施,力争盐城农业接轨上海在招商引资、高效农业、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相似文献   

14.
今年以来,盐城市委、市政府按照"接轨上海、融人长三角经济区"的指导思想,动员和发动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广泛深入地开展盐城农业融入上海对接行动。 6月24日前后,盐城市和各县(市、区)及有关部门,在上海相继举行了沪盐农业合作项目签约仪式,对达成的各类农业合作协议进行了集中签约。在市委、市政府组织的签约仪式上,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上海市农委等部门的负责同志对盐城市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并表示在今后工作中,要大力支持沪盐农业合作,促进南北对接、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负责同志说:"盐城加入长三角,很大的优势就是农业,盐城农业完全可以参与长三角经济区的分工与协作"。上海市农委负责同志说:"盐城和上海在农业方面合作的天地非常广阔,盐  相似文献   

15.
打造长三角城市群后花园农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已被认为是继美国东北部城市群、加拿大多伦多城市群、日本东京城市群、英国伦敦城市群和法国巴黎城市群之后,最具活力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仅就“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成员”的16个城市而言,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万亿元大关,约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8.6%。若接近期长三角城市群扩容规划计算,则长三角城市数将由16个扩展为23个。这23个城市聚集了全国近十分之一的人口,而且半数以上城市的GDP超过1000亿元,其经济扩张能力更强。(见下表)  相似文献   

16.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当下特色农业发展成就最为显著的区域,其典型生产方式与运行模式大致于明清时期臻至成熟。本研究尝试从特色农业发展切入,基于"环境—农业"视角,以厘清明清以来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变迁过程中特色农业的演进脉络与逻辑机理。研究发现:明清时期长三角地区基本形成"三区一带"的特色农业区划与多种特色农业类型,包括江淮地区的湖荡垛田型农业、江南地区的塘浦圩田型农业、河口海岸带的沙洲滩涂型农业、皖浙南地区的山林复合型农业等,这些特色农业类型构成了当代农业文化遗产的物质基础与独特性来源。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快速推进的时代背景下,该地区的农业发展要强化对"三区一带"与区域生态环境变迁的关注,深入挖掘特色农业精髓,致力打造特色农业样板区与农业文化遗产带,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并为全国提供乡村振兴的"长三角方案"。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盐城市明确提出“在推动中日韩小循环上争做示范”的重要目标定位,打造连接东北亚和长三角两大市场的交汇点和重要枢纽,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进入新发展阶段,推进盐城开放型农业高质量发展,既是构建双循环格局的重要基础,也是加快农业农村...  相似文献   

18.
<正>江苏省常熟市地处长三角沿江开发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承包土地流转步伐的加快,常熟市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效地推动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为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知多少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常熟农村劳动力大量向二三产业转移,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迅速发  相似文献   

19.
保山市在“九五”期间,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实施特色农业战略,推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20.
<正>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加快推进经济薄弱地区农业现代化,是镇江市"三农"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镇江农业属长三角城郊型农业,但有别于同处长三角的苏、锡、常的城镇型,也有别于苏北的农区型。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和具体做法应该有所差异。镇江市内部也有差异,扬中与丹阳的一部偏近苏、锡、常的城镇型,与句容、丹徒的城郊型农业有相当的差异。如农村劳动力已基本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