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福强 《企业文明》2012,(11):101-102
在当前国民经济突飞猛进,能源资源日趋紧张的新形势下,国家倡导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作为能源产业的石油产业,尤其要建设能源资源节约型企业,这就要求石油产业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增长集约型促资源节约型发展。按照国际石油市场规则,不断健全完善国家石油市场机制,建立石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基础。石油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钢铁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钢铁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产业,是实现工业化的支撑产业.但同时钢铁产业也是能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和废钢资源消耗量很大的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业.目前,国内铁矿资源不足、运力不足、煤炭供应紧张、水资源短缺、环境容量有限,是制约钢铁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我国能源消费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并且能源供给紧张,为破除这些难题,亟需新能源技术取得突破性发展,以实现新能源的大量生产和供应。我国发展新能源面临三项重大技术挑战:环保型新能源产生大量污染与能耗,新能源产业并非高新技术产业,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且严重依赖海外。在对化解三大技术挑战提出对策建议的基础上,为我国能源安全、环境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提供了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4.
《科技与企业》2008,(10):10-10
当前,全球能源供应紧张,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风能具有储量巨大、分布广泛、清洁无污染和可再生的特点,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广泛关注。世界风电产业发展迅速,风力发电已成为解决世界能源短缺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能源节约任重道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降低能耗、厉行节约,是缓解我国能源紧张、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减少能源污染的重要措施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能源形势的日趋严峻,如何以较少的能源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保证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问题。一、未来20年能否大量节约能源对于我国在未来20年内,是否还能大幅度地降低能耗、节约能源,一些专家持较乐观的态度。他们认为,我国在能源分配利用结构、能源直接利用效率等方面都与国外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在能源分配利用结构方面,我国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产值能耗为第二产业的43%),仅占G D P的3…  相似文献   

6.
能源短缺已经成为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瓶颈之一,今年1月我国南方出现的罕见雪灾使我国能源供应矛盾更加突出,加速开发多种能源渠道意义重大。作为世界上竹林面积和竹材产量均居首位的国家,我国应该积极借鉴印度的做法,采用竹子发电,不但可以缓解我国电力供应紧张局面,同时可以走出一条环保型电力产业的新路。  相似文献   

7.
1.当前我国的能源形势 能源供求关系继续紧张 我国人均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0%、10%和5%。而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能源供应紧张局面日趋严重。2003年全国有21个省市拉闸限电.2004年拉闸限电的省市扩大到23个。2004年的电荒、煤荒、油荒、运力紧张,已成为中国经济运行中的制约“瓶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称.2005年煤电油运仍相当紧张。  相似文献   

8.
竹植物发电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短缺已经成为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瓶颈之一,今年1月我国南方出现的罕见雪灾使我国能源供应矛盾更加突出,加速开发多种能源渠道意义重大.作为世界上竹林面积和竹材产量均居首位的国家,我国应该积极借鉴印度的做法,采用竹子发电,不但可以缓解我国电力供应紧张局面,同时可以走出一条环保型电力产业的新路.  相似文献   

9.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缓解能源供给约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产业转移的趋势不断加强,我国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地调整,重工业化趋势日趋明显,带动了国内能源消费需求的增长,目前,我国已成为煤炭的世界第一消费大国,石油和电力世界第二消费大国。而自2003年末以来全国性的煤、电、油等能源的全面紧张带给我们最大的担忧: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我国应如何突破能源的瓶颈制约作用。一、产业结构调整中重工业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一)第二、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带动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从三次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看,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处于…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能源产业规范先后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完善期和转型期四个阶段。梳理我国能源产业规范的历程可以发现,我国能源产业规范理念陈旧,主要依赖政府管制,能源产业规范缺乏系统性、可操作性与协调性,能源产业规范与能源竞争规范存在冲突等。对此,应当明确我国能源产业规范的新理念,完善我国能源产业规范法律体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明确各个主体的权力(权利)、义务、责任以及权利救济途径;建立超越一般性的政府部门规范讨论机制和规范制定机制,构建能源、财税、金融、信贷等综合性的规范体系;重新定位民间资本在国家能源战略中的位置,为更多的能源市场主体进行投资营造良好的制度性环境。  相似文献   

11.
2003年,全国21个省市区发生大面积电荒,进而引发了电煤、柴油供应紧张,煤、油紧张又加剧了电荒。2004年,全国总体电力供需形势将比2003年更为严峻。对于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难题,政府、企业、学者、公众关注的目光纷纷聚焦于:这轮能源紧张究竟紧张到什么地步?紧张到什么时候?其直接、间接危害如何评估?其复杂根源如何剖析?其对策举措如何求解?笔者力求探及能源紧张背后的各种深层次问题。  相似文献   

12.
能源是我国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能源运输是保障能源供应的重要环节,它连接能源产业上下游,服务能源产业发展.延伸了产业链范围,在降低了能源成本的同时提高了产品附加价值,是能源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能源产业链运输系统不仅关乎运输产业本身,也关系能源产业链,影响能源企业生产经营,影响区域能源运输格局,己经成为能源企业、能源运输管理部门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企业研究报告》2004,(161):7-15
能源产业涵盖众多,包含庞大的业务集群。能源产业价值链的分析,是分析能源产业格局和变革走向的重要手段。对以煤气油为主的能源产业价值链的分析表明,各种能源在产业价值链上存在相当程度的融合,为能源之间相互替代,  相似文献   

14.
传统能源产业主要指能源技术业的设备经销商、工程整合业者及技术研发者等;能源服务业则除包含传统能源产业项目之外,还包含顾问业务及鉴定、认证、辅导等多种角色。传统能源产业的营运重点主要在产品的销售,是以产品为导向的;而能源服务业则是以服务为导向,强调绩效验证及绩效保证的。传统的能源产业者只有遵循产业发展规律,不断地进行技术和营销创新,逐渐地转型为能源服务业,进行产业升级,向消费者提供有绩效保证的服务,才能真正成为"能源产业服务管理者",才能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接受。  相似文献   

15.
能源金融是通过能源资源与金融资源的整合,实现能源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不断优化聚合,从而促进能源产业与金融产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一系列金融活动。由于能源和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能源金融不仅是能源和金融发展中的战略问题,也是经济发展中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6.
能源化工产业是西安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需要大力发展。西安应根据产业链分工的原则,利用陕北提供的能源化工原料和中间产品,发展和完善能源化工下游产业和精细化工产业,建立西安渭北能源化工产品生产基地和物流中心、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能源化工企业总部聚集区和西安高新区能源化工产品和技术研发中心,扩展西安西郊能源化工产品专业化市场,以此加速西安市各区域之间的产业联系并进一步完善西安能源化工产业链。  相似文献   

17.
《企业研究报告》2004,(161):27-34
中国能源当前面临供应紧张、石油缺口过大、环境污染严重、能源利用效率低下浪费严重等一系列问题,仅依赖于单一的能源战略是不能解决的。需要考虑围绕“多元化”的系统性解决方案,促进能源结构多元化、能源渠道多元化,  相似文献   

18.
煤矿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煤矿开采技术一直是各国学者讨论的重点课题,在21世纪的今天,世界能源形势日益紧张。基于这种情况,文章以“剩煤”开采技术、“三下”压煤开采技术为例,分析了煤矿开采技术的实际应用,旨在为相关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企业经济》2015,(3):145-148
随着石油资源的快速消耗随着石油资源的快速消耗,中国能源供给全面紧张。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为中国汽车产业实现赶超提供契机。我国新能源汽车具有产业发展以政策驱动为主、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公共技术平台及产业联盟初步形成的特点。针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统一技术标准体系、明确技术路线发展时间表、掌握核心技术、实现由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加大补贴力度等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0.
玉米是用途广泛、产业链较长的粮食作物.在发达国家,玉米深加工产品多达3000种以上.长期以来,玉米在我国主要作为食品和饲料.近几年来,在化石能源供求关系紧张和环境的压力下,以燃料乙醇和生物化工为代表的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加快,特别是在东北地区,玉米深加工能力大幅度提高,外调原粮数量不断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