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一、当前流动性过剩的形成 当前.流动性过剩已成为中国经济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所谓"流动性过剩".通常指经济层面资金充裕,银行信贷投放冲动较强.银行资金流动性过剩.  相似文献   

2.
第一个问题:流动性过剩是一个伪问题 流动性过剩是一个没有明确内涵与外延的伪问题 近年来学界、从业者热议所谓"流动性过剩"问题,并用所谓"流动性过剩"作为中国通货膨胀、股市甚至经济变化的主因.  相似文献   

3.
流动性过剩是我国近年来经济中日益突现的新问题。出现于中国这样资本稀缺的发展中国家的流动性过剩,与传统经济理论描述的发达国家流动性过剩大不相同。中国当前的流动性过剩不是商品供不应求下的货币流动性过剩,也不是资本要素的过剩,而是具有一定持续性的货币层面的摩擦型的流动性过剩。其形成原因在于实体经济的非均衡以及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的不匹配。解决当前的摩擦型流动性过剩,有赖于实体经济非均衡的化解,更有赖于金融体系功能的优化。而实行商业银行战略转型,优化其金融功能,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应是我国当前流动性过剩问题的一个现实而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4.
邓黎阳  王勇 《金融论坛》2008,13(1):3-10
流动性过剩是我国近年来经济中日益突现的新问题.出现于中国这样资本稀缺的发展中国家的流动性过剩,与传统经济理论描述的发达国家流动性过剩大不相同.中国当前的流动性过剩不是商品供不应求下的货币流动性过剩,也不是资本要素的过剩,而是具有一定持续性的货币层面的摩擦型的流动性过剩.其形成原因在于实体经济的非均衡以及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的不匹配.解决当前的摩擦型流动性过剩,有赖于实体经济非均衡的化解,更有赖于金融体系功能的优化.而实行商业银行战略转型,优化其金融功能,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应是我国当前流动性过剩问题的一个现实而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影响和再平衡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国际收支的双顺差问题由来已久。双顺差带来的外汇储备巨额累积形成人民币升值压力,同时造成流动性过剩,使得中国经济存在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泡沫预期,央行数量型紧缩货币政策并不能"封存"过剩流动性乃至消除流动性过剩带来的不良影响,需要实现国际收支的再平衡才能彻底消除流动性过剩的威胁。从双顺差的内涵和现状分析入手,研究双顺差的成因及其对中国经济利益的影响,并提出中国国际收支的再平衡机制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孟天娇 《时代金融》2013,(36):152+160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进入萧条期,各国为刺激经济都曾采取降低利率、为本国实体经济增加资本等手段以期达到使经济复苏的目的。由于流动性的持续增加,各国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中国经济也是如此。本文通过对流动性过剩的形成及判定标准进行分析,结合我国经济形势和流动性过剩具体状况,主要讨论2008年经济危机后,我国货币政策在处理流动性过剩问题上的有效性,进一步提出政策建议以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一、商业银行流动性现状描述当前,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已成为中国经济金融运行的关键问题之一。一方面商业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问题日益严重,体系内庞大的资金得不到有效释放和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又面临经济由偏快向过热转变、  相似文献   

8.
我国已经出现了流动性过剩 流动性过剩,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所谓流动性过剩,通常是指流通体系资金充裕,银行信贷投放冲动较强.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流动性过剩,已经被所有研究经济的人士和市场人士讨论由来已久.本文所说的流动性过剩都集中在银行体系.长期而言,银行流动性过剩成为主导债券市场运行的关键因素。这样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导致了房地产热和当前的股市狂潮。具体原因是:(1)经济结构性失衡是流动性过剩的根源;(2)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3)贸易顺差和货币供给过多导致了国内的流动性过剩:(4)全球流动性过剩的转移,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热钱”的流入;(5)金融创新不足导致银行流动性过剩;(6)外部诚信环境不佳和银行改革提速加剧了流动性过剩……  相似文献   

10.
初探中国的流动性过剩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玥 《时代金融》2008,(5):24-25
当前中国的经济运行中,流动性过剩日益突出,是目前经济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列举了流动性过剩的表现和负面影响,并探寻了其产生原因和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1.
本世纪初以来,中国经济和金融运行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流动性过剩。今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银行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突出,引发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的因素仍然存在"。并明确提出2007年要"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总量,有效缓解银行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银行体系的流动性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应该说,流动性过剩是全球经济格局及我国所处特殊发展阶段下的自然结果。本刊邀请三位分别来自央行、国有商业银行、学术界的嘉宾共同诊脉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的现状及影响,探讨这种过剩的成因及解决之策。  相似文献   

12.
县域经济资金"瓶颈"制约加剧:流动性过剩背景下,一个必须引起重视的经济现象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的问题是近十年来中国经济一个长期存在的问  相似文献   

13.
一、当前流动性过剩的形成当前,流动性过剩已成为中国经济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所谓“流动性过剩”,通常指经济层面资金充裕,银行信贷投放冲动较强。银行资金流动性过剩。也就是货币的供应量超过了实体经济对货币的需求量。根据央行数据显示,2006年末,我国外汇储备达到10663亿美元,央行为收购这些外汇储备需要发行的货币超过8万亿元。截至2007年2月底,银行体系存款余额为35.9万亿元,贷款余额为24.8亿元,有11.1万亿闲置资金,短期流动性过剩压力有增无减。产生流动性过剩的外部原因,是外贸盈余迅速上升,存在着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双顺差”。内部原因则是相对于消费,投资增长过快、储蓄率居高不下等。在国际经济失衡的背景下,中国国际收支近年来持续呈现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外汇储备持续攀升,导致出现流动性偏大。这一问题已波及经济各个层面,并由此造成贸易摩擦增多、通胀压力加大,产业上资金得不到最优分配,很多低效益、能耗大、产出低、对环境破坏的没有竞争力的公司也能融资。二、我国面对流动性过剩的反应流动性过剩带来的问题是大量资金追逐房地产、基础资源和各种金融资产,容易引发经济过热,产生经济泡沫,严重的还会导致经济衰退。流动性过...  相似文献   

14.
资金过剩成为当前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问题。流动性过剩、劳动力过剩、产品过剩成为中国当前过剩经济的三大内容。银行业作为整个经济运行的中枢,资金供求不足与过剩都将对经济平稳运行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2006至今的中国经济关键词中,“流动性过剩”一词已经出现得十分频繁。作为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之一,流动性过剩已经从银行  相似文献   

16.
我国当前流动性过剩问题的争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2005年7月23日,在"2005(中国)银行家"论坛上,中国工商银行姜建清行长提出,未来十年中国银行业将面对资金大量流入银行体系所形成流动性相对过剩的难题,这是我们观察到的国内首次公开提出"流动性过剩"这一概念,自此以后流动性过剩问题引起了决策层和国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讨论。2007年3月5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温家宝总理提出要"有效缓解银行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4月1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抓紧缓解流动性过剩矛盾",6月1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要求"努力缓解流动性过剩矛盾"。学术界则针对流动性过剩的含义、衡量指标、形成机理、经济效应、应对措施等方面开展深入讨论和争鸣。  相似文献   

17.
根据货币、存款和贷款等指标本身以及它们和实体经济的联系来分析当前我国经济体系的流动性现状,可以看出流动性过剩问题在2007年依然存在并将长期持续,银行体系流动性和资本市场流动性各具特点,流动性过剩既对我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同时也蕴含资产结构调整的重大机遇。建议有关方面要深入分析流动性产生的原因,从而采取相应对策,妥善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  相似文献   

18.
王敏 《中国金融》2007,(14):29-31
流动性过剩是当前中国和世界都面对的共性问题,全球经济学家们忧心忡忡,目前还没有合适的经济理论能够充分解释这一现象,找到解决问题的良方。就中国来看,我国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有其自身的特性,问题也表现得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9.
当前,流动性过剩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为从根本上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也取得了一定效果。笔者认为当前形势下国家积极开展涉外贷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解读流动性过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流动性过剩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一个突出问题。本文从流动性过剩的界定着手,从储蓄、投资与消费、国际收支变化的角度,分析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具体表现及产生原因,并着重对流动性过剩对经济金融运行可能带来的影响和机遇进行深入剖析,最后预测了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发展趋势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