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河北省作为全国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起步较早的省份,经过多年的努力,现代国库管理制度已初步形成。本文从现代国库管理制度的理论和特征出发,对河北省国库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尝试从健全监督机制、完善收缴运行、建立国库现金管理制度、推进政府会计改革等方面提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就是以国库单一账户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支付为主要形式的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本文结合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实践,从信息系统、管理制度、资金支付及资金核算4个方面对国库集中支付存在的风险进行简单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提高管理风险意识;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健全日常工作制度;完善稽核规定和内控制度;建立风险预警应急组织机构和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3.
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末明确提出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目标,并随之开始一系列的改革部署.从2001年开始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建设,是我国当前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既是涉及整个财政管理的基础性改革,也关系到国家预算执行和财政管理制度的重大制度创新.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4.
赵霞  朱永亮 《新经济》2007,(5):82-85
一、引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是我国财政支出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我国现阶段建立现代财政国库制度的核心内容。国库集中支付是指财政部门将特殊用途之外的财政资金通过国库直接支付给商品供应商或劳务提供  相似文献   

5.
对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应用情况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是财政管理制度的重大创新,其目标是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收缴和拨付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南京市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自2003年起步,通过不断扩大改革试点范围,不断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相关规定,形成了快捷、高效、科学、规范的财政管理模式,提高了资金的运用效率和使用效益.增强了政府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6.
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重大财政改革举措,是对财政性资金运行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是预算执行的根本性保障。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中明确提出要推行和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全国人大九届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要改革国库制度,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的现代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建立以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以集中支付为主要内容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已在全国省市级财政广泛实施,目前正向县级财政推开。作为这项改革的前期探索,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是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但是,作为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阶段性产物,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毕竟是在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出台之前试行的,不可避免有一些局限性,从长远来看.这不是改革的最终目标,只是一个过渡阶段,借鉴国际通行的做法,必须逐步向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转轨。下面从射阳县会计集中核算的实践出发,浅谈一下如何实现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转轨的设想。  相似文献   

7.
为了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规范财政收支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腐败,中央要求进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建立现代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所谓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即将所有的政府性财政资金全部集中存放到国库或指定的代理银行开设的单一账户,所有的财政支出必须由国库单一账户集中支付的一种制度。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作为国家公共财政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现代国库管理制度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本文介绍了现代国库管理制度的具体内容,分析了当前推行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国库管理制度的相应措施,提高国库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9.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为了实现政府宏观调控,加大财政监督力度,稳定社会经济发展,实现财政资金优化配置而进行的财政管理改革.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现代国库管理制度,由政府财政部门对所有政府性支出实行集中支付的管理制度,通过建立国库单一账户来实现对财政资金的监管,在完善的部门预算体系的支持下最大限度地减少财政资金的库外沉淀和闲置浪费,真正形成"一个口子进,一个口子出"的管理机制,资金支付无在途、无沉淀、无中间环节,增强财政管理透明度.仅以罗甸县为例,笔者谈谈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0.
国库集中收付改革是深化公共财政改革的需要,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为了进一步规范财政资金运作方式,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2001年我国在中央单位进行了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我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虽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也应清醒的认识到改革中存在的不容忽视的问题。坚持公共财政建设方向,需要进一步转变理财思路和理财手段,进一步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相似文献   

11.
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是对财政资金运行方式的根本变革,是加强财政收支管理、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的重大举措。通过对传统国库管理制度弊端的分析,提出了改革传统的分散收付制度。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体现了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对我国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和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安泽 《当代财经》2003,(7):27-30,33
目前的财政体制改革已进入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这一核心领域,并将工作重点转向如何提高财政支出管理效率方面,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因此被确定为“十五”期间公共财政收支管理制度改革的重点。由于适应这一现代国库管理制度的内外部环境和主客观条件仍不成熟,我国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像其他多数领域的改革一样,只能选择渐进式改革模式。在过渡内容与形式上须重点做好账户过渡、财权过渡、技术过渡及机构过渡等四条路径的设计与运作。  相似文献   

13.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我国公共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高校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对其自身带来的利弊,针对高校在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时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4.
浅析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共财政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其有别于我国传统“生产建设型财政”的内容和要求,进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是健全公共财政体制的应有之义和具体实现途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传统的国库分散管理制度显露出种种弊端,与公共财政的框架格格不入。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市场经济中具有很大优势,因此,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朱永亮 《新经济》2007,(5):82-85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是我国财政支出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我国现阶段建立现代财政国库制度的核心内容。国库集中支付是指财政部门将特殊用途之外的财政资金通过国库直接支付给商品供应商或劳务提供者,包括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两种方式。财政直接支付由财政部门开具支付令,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直接将财政资金支付到收款人(即商品或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账户。  相似文献   

16.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的发展要求,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和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建立和完善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财政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更好地发挥财政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按照以上指导思想,我市全面推行和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7.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为了实现政府宏观调控,加大财政监督力度,稳定社会经济发展,实现财政资金优化配置而进行的财政管理改革。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现代国库管理制度,由政府财政部门对所有政府性支出实行集中支付的管理制度,通过建立国库单一账户来实现对财政资金的监管,在完善的部门预算体系的支持下最大限度地减少财政资金的库外沉淀和闲置浪费,真正形成“一个口子进,一个口子出”的管理机制,资金支付无在途、无沉淀、无中间环节,增强财政管理透明度。仅以罗甸县为例,笔者谈谈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8.
我国财政改革的目标是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财政框架。文章通过对传统国库管理制度弊端的分析,提出了改革传统的分散收付制度,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不仅仅是一项管理技术的革新,同时也体现了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对我国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和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徐志新 《经济师》2007,(1):249-249
我国现行财政性资金的缴库和拨付主要是通过征收机关和预算单位设立多重账户分散进行的,降低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为了加强国库资金管理,我国政府决定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的现代国库管理制度。文章分析建立国库单一账户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措施,使财政国库制度改革稳步进行。  相似文献   

20.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指财政部门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采用集中支付的形式,将财政性资金直接拨付给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最终用款单位的支出管理制度.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仍有一部分预算单位日常运营发生的现金支付业务未纳入动态监控范围之内,超额提取备用金、使用虚假发票报账、私设"小金库"等违规行为屡禁不止.全面推行、完善公务卡结算制度,可以填补现金支付业务的监管空白,有助于继续深化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保障财政资金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