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4 毫秒
1.
张文浩 《商》2013,(7):177-177
自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来,探寻社会主义本质就成为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因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与对社会主义的判断、发展道路的选择以及未来事业的开拓有关。由此可见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至关重要的,毛泽东通过理论探索和社会主义实践的结合形成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初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一、改革开放的战略选择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发展面临着两个基本问题:一是社会主义大国如何实现经济体制转轨由于受前苏联成功实现工业化的影响。中国选择了国家动员和分配资源,重化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实践证明这不是一条成功之路。1978年底,中国实现了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改革开放成为基本国策。其主线之一,是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一、改革开放的战略选择 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发展面临着两个基本问题: 一是社会主义大国如何实现经济体制转轨;由于受前苏联成功实现工业化的影响.中国选择了国家动员和分配资源,重化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实践证明这不是一条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列宁在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提出的“新经济政策”为俄国找到一条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半个世纪以后,邓小平同志在领导中国人民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又提出改革开放思想,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邓小平理论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有许多一脉相承之处,但这两场革命的命运又不尽相同,比较这两场改革,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新经济政策对于中国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有一定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由于特殊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前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走上了一条过度依靠权力和行政命令的发展道路。与此同时,前苏联领导人对制度建设缺乏长期的目标和规划,导致非制度化行为在前苏联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多方面滋生蔓延。前苏联的非制度化行为所表现出的人治化倾向明显、不良主义横行、经济社会秩序失调的特点,让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更要重视制度建设,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伴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塑造了初步繁荣昌盛且与国际社会双向认同的、负责任的良好形象,这充分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主权国家发展道路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成果,不仅激发出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创造了社会发展道路的新模式,而且为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共产党执政国家走本国特色发展道路提供了榜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示范效应是国家软实力的组成部分,其产生并不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更不是出于中国政府输出“发展模式”的主观故意,中国发展模式构成“意识形态威胁”的说法是毫无根据的主观臆断。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关于落后国家发展理论的探索,是对处于封建社会状态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的落后国家讨论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大部分落后国家纷纷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与马克思生活的时代相比,其社会状态、社会性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却依然没有摆脱经济发展的困境.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开始研究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保罗·巴兰对落后国家经济学问题的开创性研究,是对马克思关于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陶侃 《消费导刊》2009,(16):241-241
建国初期农工商的"三大改造"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而马克思主义在这样新的历史背景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相结合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可以这样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形成过程。在中国的每一次重大战略国策中不难看出,无一处不尽显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成功结合,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断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更代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跃进。为此,我们有必要对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如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战略国策中体现其哲学精髓的。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原则,就体现在他用辩证法处理这个关系的理论创造和实践活动中。这些原则就是:社会主义一般规律与民族特色相结合的原则;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等。  相似文献   

10.
唐业仁 《中国报业》2012,(2):120-121
自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我们国家一直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规律的探索,是这一道路的源头和萌芽。在此基础之上,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这一道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并丰富了这一道路,至今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则是对这一道路的坚守与推进。本文就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光辉历程中,媒体宣传作出的贡献进行总结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易清娜 《中国市场》2014,(47):182-183
文章主要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曲折历程,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理论成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现实意义等三个方面,论述了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贡献,提出了继承和发展毛泽东重要理论观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戴安良 《商场现代化》2005,(27):268-268
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原则,就体现在他用辩证法处理这个关系的理论创造和实践活动中.这些原则就是社会主义一般规律与民族特色相结合的原则;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等.  相似文献   

13.
商业改革十年,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在不断发展。改革就是一种前进的运动。我们在改革中研究商业如何改革,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的需要,是为了推进改革的前进运动。今天我们就商业改革本身的规律性和改革策略选择问题,来探讨商业改革的理论主线,同样也是改革的需要,是为了推进商业改革的不断前进运动。  相似文献   

14.
《商》2016,(2)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生产力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分析和处理一切社会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之上的,因而,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生产力问题上的有益探索,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改革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苏健  刘然 《商》2014,(14):195-195
随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与九十年代初的苏东剧变与苏联解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短暂的低谷期,只刺下中国、越南、朝鲜、古巴、老挝等少数国家依旧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艰难的攀索着。然而,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开始,中国开始在国际社会异军突起,中国所走过的独特的发展道路开始凸显出了巨大的优越性,关于中国道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优越性的讨论也越来越多,这一发展势头是否也蕴育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二春,本文将进行一定的论述。  相似文献   

16.
李飒 《中国市场》2013,(44):9-10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国家重要发展战略,本文梳理了其探索历程和理论界对其内涵、基本特征以及评价体系的研究综述,得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是中国工业化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中国和越南是世界上目前仅存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中比较突出的两个,它们在诸多方面有着相同和相似之处,而最大的相似是中国和越南目前都已摆脱了纯计划经济的桎梏,走上了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道路。对比研究两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无疑有益于我们取长补短,不断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18.
《四川物价》2005,(3):32-33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民法研究室主任孙宪忠不久前在《法人》杂志撰、说我们制定物权法面临的最大问题,那就是如何看待私有财产、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继承了前苏联的传统意识形态,在此之下.私有财产权在法律地位上总是受到歧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虽然确立了鼓励私有财产所有权发展的政策,  相似文献   

19.
地方人大服从和服务于开放型经济建设,是地方人大工作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地方人大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源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人大工作与开放型经济建设的关系愈来愈密切,在开放型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愈来愈重要。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如何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主动为开放型经济建设服务,这不仅是个现实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需要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上作出有益的探索和研究,寻求具有指导意义并带有规律性的经验和办法。根据这几年对地方人大职能的研究和一些地方人大在实践中的探索,笔者认为,地方人大服务开放型经济建设,主要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20.
《商》2015,(17)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不能否定"的论断,是对实践的尊重,尊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尊重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探索实践。发展经济学是对贫困国家到发达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的研究,经济社会的发展强调积累的重要性,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正是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改革前是积累的过程,改革后是释放生产力,生产率喷发式提升的过程。发展经济学丰富了对"两个不能否定"理论诠释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