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及策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大力吸引国外投资的同时,也在积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为了提高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和质量,本文以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为依据,在分析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和动因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对外投资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已成世界潮流,对外直接投资日益成为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基本途径,也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部分.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国际化的程度已大幅提高.党中央在"十五"计划建议中提出:我国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在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方面有新的突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再次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中的"走出去"战略,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新拓展,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战略目标之一,这将会把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走出去"战略是要由现在的商贸国际化、吸收利用外资国际化,发展到对外直接投资国际化,也就是要参与国际资本运营,提高生产国际化的水平.笔者认为从目前条件和需要来看,实行"走出去"战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4.
张春曲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9):11-12
<正>为了促进对外投资发展,我国企业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及方式均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由于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巨大差距,使得我国各地区对外直接投资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健康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民营企业逐渐成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之一,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劣势,在新的市场竞争中,民营企业只有发挥优势、克服劣势,采取有效的策略,在投资区位选择、行业选择、投资方式选择上发挥比较优势,才能提高自身竞争力,“走出去”占领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及其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外国农业跨国公司对我国农业的主导作用明显增强。为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农业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开拓国际市场,中国农业必须积极大胆地走出去。农业对外直接投资是农业走出去的一种重要模式。本文在详细论述了现阶段中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和特点后,全面分析了当前中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模式的类型、特点、趋势和模式选择。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梳理国内外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构建了中小企业“走出去”驱动因素的量化分析模型,利用课题组调查的689家中小企业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内在驱动因素即企业特质及以此形成的战略目标是中小企业“走出去”的关键;外在驱动因素即国内经营环境和扶持政策方面,中小企业只有在国内市场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才有能力利用优惠政策实现“走出去”的战略目标。另外,目前中小企业层面存在国际化战略目标不明确,规模小、主营业务市场占有率低,“走出去”后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弱等内在驱动不足的问题;政府层面存在金融市场建设滞后、扶持政策不到位、市场准入歧视和低效的服务效率等外在驱动不足的问题。最后,本文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中小企业成功国际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汇率的改革,其中人民币升值后,同等数量的人民币可以兑换到更多的美元,这就有利于国内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我国的产品和技术对它们还是比较适用的,何况那里市场广阔,资源丰富,应该精心组织我们的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至这些国家去开拓市场、发展贸易、开展经济合作”。根据以上指示,国务院制定了‘走出去‘发展战略。在此我结合我们的调研,谈谈理解思考。 相似文献
10.
对外直接投资的比较优势不同于竞争优势,它具有相对性、潜在性和动态性,是一种潜在优势,但比较优势通过利用可转化为竞争优势。正是基于比较优势的这一特性,我们可以从产业产品、区位和投资主体等三个方面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独特优势做出基本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寻找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更为合理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1.
国内投资与外商直接投资就业效应的差异性研究——基于江苏省的数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苏省1990~2007年的相关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国内投资、外商直接投资以及经济增长带来的就业效应进行估计,并对实证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国内投资与外商直接投资的就业效应有着明显的差异性,根据这一结论进一步探讨江苏省合理安排投资,促进就业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走出去”战略是我国改革开放实施的重大战略性决策。本文从战略研究角度,对我国发展“走出去”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根据投资发展路径(IDP)理论对我国的对外净投资和人均国民收入关系作了实证检验,证明了我国处于投资发展周期的第二阶段,应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并对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措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郭叶东 《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5(1):17-24
本文主要利用AHP法(层次分析法),对北京市十八区县的投资环境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对各区县、各功能区影响投资环境的各种因素的比较评价,分析其投资环境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投资环境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是在静态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该理论认为如果一国政府对具有潜在动态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干预,该产业就可能从劣势地位转变为具有比较优势地位。本文使用区内增加值比重和市场占有率两个指标,对西安市五大主导产业的动态比较优势度进行测量,进而为西安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发展重点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管理期权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决策方法忽视了对项目未来状况把握的灵活性,管理期权正好具有这种灵活性,它更真实地分析项目的全过程的变化因素以及项目之间的影响,更重视从市场角度来考虑项目价值,三类典型期权:扩张(或收缩)期权,放弃的期权,延迟的期权各有其应用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16.
营销支出和创新投入是公司经营战略的重要选择。本研究利用2010-2019年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营销能力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以及客户集中度在其中起到的中介作用。实证检验表明:营销能力与创新投入存在负相关关系,其作用机制在于,当企业的营销能力越高,客户集中度就会越高,随之带来资产专用性增加,企业创新投入的金额会减少。另外本研究还探索了营销能力对创新投入的边界效应,引入外部变量-市场竞争强度探索其调节作用。本文一方面分析营销能力对创新投入的影响,丰富了创新投入前因变量的研究;另一方面从客户的角度分析营销能力对创新投入的影响路径。本研究对提升中国企业营销能力、创新资源分配,具有现实的指导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建设项目投资区位选择是建设项目投资决策的重要内容。但是,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科学的评价方法可供建设项目投资决策使用。从可供选择的不同的投资区位方案的费用比较和因素分析来对建设项目的投资区位进行评价是一种比较实际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如何有效引导资金流向政策支持的产业,是产业政策发挥效果、促进金融服务经济的关键。根据“产业政策引导基金投资,基金投资与产业政策的有机结合影响企业再融资”的思路,研究了产业政策对基金投资行为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了产业政策影响下的基金投资能否促进企业再融资问题。研究发现:产业政策能引导基金投向政策支持的企业;基金持股与产业政策的交互作用引导资本市场资金流向政策支持的企业,促进企业再融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产业政策、资本市场主体行为和市场资源配置之间的关系,更好发挥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和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企业需要更多的研发(现代成本动因)投入促进创新,然而创新的高风险性导致市场失灵,因此需要政策支持,引导创新投入。通过统计性描述或实证研究发现,税收优惠政策比会计政策更能引导企业创新投入(尤其是民营企业,而创新战略实施后国有企业创新投资增长速度更快),也促进企业完善相关会计数据;会计政策和数据的完善对考察税收政策的执行起了重要支持作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比所得税税率优惠更能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且促使其更偏向研发支出费用化处理。处于成长期的高新技术企业更偏向研发支出资本化处理,处于成熟期的高新技术企业更偏向研发支出费用化处理。盈利比负债更能促使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