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粤港澳区域合作创新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粤港澳区域合作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珠三角大都市圈经济转型的必然选择.如何实现粤港澳区域合作创新是研究粤港澳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选择该题目进行研究,其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对粤港澳区域合作的趋势和障碍分析,进一步探索粤港澳进行区域合作创新机制的设立问题.应从强化粤港澳合作的市场驱动机制,创新中央政府的引导职能、强化合作的整合体制,建立粤港澳政府合作创新的长效机制创、新合作组织模式,完善粤港澳合作运行机制、以生态环境领域合作为契机,深化粤港澳合作的创新机制四个方面来深化该区域合作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海洋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创新及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四个阶段绘制分析中国海洋创新区域合作网络演化图。结果表明,中国海洋创新区域合作网络更趋密集化,网络中包含区域不断增加,而区域的创新合作伙伴数量、与伙伴的创新合作次数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另外,区域的内部合作创新与外部合作创新也同向大幅度提高,而整体的态势为区域更倾向与其他区域合作创新。  相似文献   

3.
1.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建立区际合作机制要积极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同时注意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现阶段,培育区域合作机制主要有两个方向:(1)坚持立法。目前,我国的区域立法工作还比较落后,区域规划、区域合作机制都缺乏法律的支持和约束;加快区域合作的立法工作,有利于推进区域合作的法制化进程。(2)加快推进区域合作组织的创新。现阶段,可考虑如下三种创新模式:①城市间通过签订内部契约建立自发合作机制;②中央政府以中立的观察员身份指导和督促区域合作机制的建立;③中央政府设立一些实体性的机构,重点承担协调任务。协调机构的任务是,…  相似文献   

4.
首届东中西区域合作论坛,开启了一个新的里程!2011年5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鼓励在促进跨区域生产要素共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对接、加强产业合作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新时期区域合作的新途径,创新统筹区域发展的体制机制。2012年10月26日,首届东中西区域合作论坛在东桥头  相似文献   

5.
区域合作治理是长株潭一体化的重要基础。文章主要从多中心治理的角度论述了长株潭区域合作治理结构的四个要素,讨论了必要性和可能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要实现长株潭区域合作治理的路径依赖:体制转换和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6.
徐春梅 《经济师》2004,(9):234-234,236
文章论述了地方政府在区域合作创新的作用 ,指出要建设区域创新体系 ,发展区域经济  相似文献   

7.
, 《大陆桥视野》2012,(21):9-9
首届东中西区域合作论坛,开启了一个新的里程! 2011年5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鼓励在促进跨区域生产要素共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对接、加强产业合作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新时期区域合作的新途径,创新统筹区域发展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8.
2011年5月31日,国务院批复在连云港市设立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要求以服务中西部地区发展为宗旨,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创新合作体制机制,强化对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地区的服务和支撑作用,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探索新路径,建成区域合作体制机制创新试验区.  相似文献   

9.
树立良好的中国国际形象有助于发展与东亚各国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有利于东亚区域合作的顺利进行.东亚各国对中国国际形象的认可和接受程度成上升态势.但在出口和吸引国际投资、区域合作制度创新以及非经济因素等方面,中国国际形象仍然面临挑战.中国应从完善地区间产业分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推动东亚区域合作机制和强化地区安全合作几方面入手,努力提升自身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制度安排与架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存在制度瓶颈,表现为区域经济合作的制度化程度低,与行政区划相关联的制度安排以及基于市场经济合作制度的缺失割裂了区域市场,阻碍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键在于推进区域合作的制度化.区域合作制度的供给主体是政府,政府主导的制度创新是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力,构建区域合作制度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竞争与合作、市场与政府等几方面的关系.基础制度环境、规划和政策、制度实施机制形成区域合作制度的基本架构.  相似文献   

11.
"泛珠"区域合作十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行政壁垒、地方本位主义和缺乏强约束力的运行机制仍然制约区域合作的深入发展。"泛珠"合作进入中后期后,更应让企业通过市场行为发挥主推动作用。未来合作中,广东要发挥引领作用,更加突出企业在"泛珠"区域合作中的主体作用,以扩大产业合作范围和深度为主线,在合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最终形成市场决定、企业为主体、政府规划引导的体制和机制,为国家区域合作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未来"泛珠"区域合作需要加强培植区域开放体制新优势;携手建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与协作创新优势;健全政府与企业对话合作机制新优势;建立跨地区专业市场体系新优势;构建区域均衡发展新优势。  相似文献   

12.
基于长江经济带1997—2017年数据,应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科技创新、金融发展对产业集聚的影响。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区域产业集聚溢出效应显著,产业集聚自我推动能力已经形成;科技创新和金融发展对产业集聚具有正向效应,短期和长期影响存在差异;科技创新和金融发展的交互项对产业集聚有负向影响,在不同权重矩阵下影响程度不同。为此,应当扎实推进长江经济带区域合作,充分发挥区域合作溢出效应;不断激发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正确引领金融发展方向;努力提高政府服务水平,激发人力资本创新价值;正确引导科技创新与金融发展,着眼长远效果并立足产业兴旺。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长三角地区各类创新主体的问卷调查,利用统计软件分析了区域内创新主体间的科技合作需求,得出了6个结论,针对长三角区域合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促进长三角区域科技合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何传添 《经济师》2005,(4):260-261
泛珠三角地区要在本世纪头 2 0年的发展战略机遇期中 ,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角色 ,必须要在区域合作中 ,从战略高度出发 ,循序渐进地切实加强泛珠三角知识合作 ,进一步深化、促进泛珠三角区域内知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智力开发 ,增加经济合作中的知识含量 ,提高区域内企业的创新和生产能力 ,实现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新突破。  相似文献   

15.
正创新区域合作机制,完全依靠市场的方式是行不通的,原因是光靠市场的力量去实行生态保护易产生"搭便车"和"外部性"问题等,进而导致"市场失灵";而完全依靠政府直接推进也很难取得成效,因为政府直接推进又易碰到如各个区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行政不当干预等问题,导致合作成本的不合理,更可能出现合作无效的局面。所以,创新区域合作机制需要着眼于多元主体有效参与、多种制度安排的管理  相似文献   

16.
李舟 《经济管理》2004,(23):87-89
本文从旅游产业区域合作效应方面分析了合作的必要性,并着重探讨了如何创新,使旅游产业的区域经济合作效应得以释放,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区域合作模式与类型的分析框架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国内行政区或地区之间的区域合作历来以复杂多变的形式出现.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对不同产业、不同领域、不同合作内容,不同经济主体会在实践中选择或形成不同的合作模式.本文试图以相关区域经济理论为指导,以我国现行区域合作的广泛实践为基础,从个别到一般,开创性地归纳并推论出具有一般属性意义的区域合作模式,并提出对区域合作模式进行合理选择的分析框架,即:区域合作基础要素是区域合作的基础,在基础要素及其它必要条件下构建的区域合作支持网络系统构成区域合作的支撑载体和纽带,基于不同基础要素的互补性以及不同支持网络系统内容的合作,将会形成不同的区域合作模式.这为区域合作实践提供了有一定价值和实际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长三角区域合作“困境”与区域经济发展方式存在一定的关联,主要表现在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区域合作难以调和利益冲突、粗放增长方式下的区域合作难以适应经济转型、单一数量目标下的区域合作难以拓展发展空间等方面.发展区域循环经济,有利于拓展区域合作空间,有利于破解区域合作困境,也有利于提升区域合作内涵.以循环经济范式推进长三角区域合作,首先要在长三角区域层面制定并实施循环经济协同发展战略,并以循环经济范式推进长三角产业结构调整,以制度和机制消解循环经济的合作困境.  相似文献   

19.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5,(3):F002-F002
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是一项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命题。本书收录了有关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领导讲话、重要文件、区域合作协议和各地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成果等,是一部关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较为全面的文集。  相似文献   

20.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5,(2):F002-F002
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是一项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命题。本书收录了有关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领导讲话、重要文件、区域合作协议和各地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成果等,是一部关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较为全面的文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