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题注:明朝数学家、珠算家吴敬(约1390-1460)在其所著<九章算法比类大全>(1450年)中,载有332道诗词珠算古算题,这是我国现有史料中,发现的最早、最多、最完整地诗词古算题集,涉及14种词牌,其中最多者为西江月,达88题.  相似文献   

2.
姜克华 《新理财》2003,(11):20-23
根据《全国珠算技术比赛规程》的规定,账表算是当时我国珠算技术比赛新增项目之一,而且是以后团体赛和个人全能赛必赛五种项目(加减算、乘算、除算、传票算、账表算)之一。 为了便于叙述、讨论、分析、研究其中某些有关的问题,有必要将它的题型、计分规定等简要叙述如下: 一、账表算的题型 (1)账表算全卷二张(当时规定全卷二张)。格式:每张表由横五栏纵20行数码组成,纵向五个算题,横向20个算题,要求  相似文献   

3.
珠算式心算教育,即珠算,心算,笔算相结合的三算教学,是在珠算达到一定的娴熟,把珠算升华到更高级阶段的教育,计算时,不同手指拨动算珠,而是在人的大脑形成“脑算盘图”,计算用有自己的“脑算盘图”进行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等的计算,可使计算神速,这是以珠算为基础而超越珠算的计算,是珠算技术的发展和提高。  相似文献   

4.
《山西财税》2006,(8):F0003-F0003
为进一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珠算文化,更好地推动我省珠算事业的发展,8月23日,全省首届职工珠算竞赛暨第26届学生珠心算技术竞赛决赛在省财税专科学校体育馆拉开帷幕。省政协副主席张正明,中国珠算协会副会长王研玲,省财政厅副厅长张秋明,纪检组长岳盛林,总会计师武涛,  相似文献   

5.
《新理财》2005,(11):7-7,6
中国珠算协会召开五届二次常务理事会议,主要讨论<中国珠算协会第五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中国珠算协会章程(讨论稿)>、<〈中国珠算协会章程〉修改情况的说明(讨论稿)>等三个文件,讨论第六届理事会人事安排原则意见等议题,为中珠协换届会议做好准备,也为世珠联换届做准备,这次会议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6.
《新理财》2003,(11):37-37
(一) 当今,科技的发展,电脑的普及,教改的深入,使珠协的日子不是很好过。社会上有人认为,珠算被历史扫进博物馆是迟早的事,现在再去学珠算有跟不上时代步伐之嫌;也有人认为现在再去学珠算正说明我们落后,我们保守。在各种思潮的影响下,一时间,我们的珠算技术培训班没有人光顾了,我们平时非常红火的珠算技术等级鉴定门庭冷落了。在这样严峻的形势面前,珠算怎么搞?珠协怎么办?珠算的前途在哪里?珠算事业是不是已到了尽  相似文献   

7.
王旭东 《新理财》2005,(2):28-28,35
人类已进入21世纪,伴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层出不穷.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珠算如何顺应新形势,迈出新步子,成为摆在我们广大珠算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笔者认为,在新时期,要重振珠算工作雄风,提高珠算教学成效,就必须进行珠算教学改革,而珠算教学改革过程中应着重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江志伟 《新理财》2004,(11):32-33,30
"珠算传承第一功"是台湾珠算世界文物纪念馆馆长、台湾珠心算幼教协会名誉会长蔡景裕先生那年参加中珠协算理算法年会暨理论研讨会时所吟咏出的感言诗句;现在,当完成了对他的专访之后,我猛然发现:其实这行诗句恰是58岁的台湾珠算家蔡景裕先生热心珠算事业的真实写照和如实评价,在"珠算传承"大业上,他确是一位立下了"第一功"的珠坛劳苦功高者.  相似文献   

9.
姚克贤  王宗江 《新理财》2004,(11):26-29
珠算(发展到珠心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它有着数千年的光辉历程.在历史的进程中,珠算作为经济数学,为发展社会生产、经济,推进人类进步吟做出积极贡献.当今电子时代,由于珠算已起质的变化,有其独特的功能在经济核算、学校教育、启迪人们智力水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对这一项古老又新生的科技产物人们褒贬不一,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来阐明发展珠算科技是新时代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0.
珠算式心算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一种脑算技术,它的出现是珠算技术上的一场革命,它使珠算在现代电子计算技术迅猛发展的时候,找到了新的生命和新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珠算位位清加减法即把每加1位数(或每减1位数),处理一次进(或退)位的珠算加减法叫做珠算位位清加减法.珠算位位清加减法是珠算算法中优秀、常用的算法,有400多年的历史,它很利于普及.将珠算位位清加减法转化为珠算式笔算,笔者进行了初步探索与尝试.将珠算位位清加减法转化为珠算式笔算位位清加减法,关键的是要把高位算起的珠算原...  相似文献   

12.
马中星 《新理财》2003,(5):40-41
宁夏回族自治区珠算协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特别是在宁夏校际珠算教研中心成立以后,十分重视对先进的珠算算理算法的研究、开发、创新、推广和应用,有力地促进了宁夏珠算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一、研究的项目与成果 (一)研究推广无诀加减和一目多行加减法。 1.无诀加减优于口诀加减,不需背  相似文献   

13.
《全国珠心算鉴定比赛标准规程》(以下简称《标准规程》)颁布以来 ,已有两年了 ,如何编拟符合《标准规程》要求的段位算题就显得非常必要。据悉 ,当前存的问题是一些算题尚不能达到数码 0~9均衡出现的起码要求。笔者曾对传票算题的编拟方法 ,以《我怎样编拟传票算题》为题在《齐鲁珠坛》1 999年 5期发表 ,受到不少珠算界有识之士的关注 ,《珠算》杂志并嘱笔者修改后 ,以《再谈传票算题的编拟方法》为题 ,在该刊 2 0 0 0年 1期登载。笔者认为 ,虽然段位算题每题字数较多 ,如加减算为1 2 0字 ,乘算实、法各 95字 ,除算法、商各 85字 ,帐表算…  相似文献   

14.
关于珠算的负量运算,王守义老师1964年发表的两篇章(《珠算上的负量运算》和《起一还原新法》)论述极为精辟,至今还是我们研究思考、谈话(讲课)、写章、交流信息的思维和语言工具,这里将其中与本关系密切的部分作一些介绍。  相似文献   

15.
胡炳生 《新理财》2003,(5):13-15
西安财经学院教授、西北大学兼职教授李培业(1934——),是我国著名数学史家和数学教育家,他从事数学教育超过45年,而研究数学史的时间则更长。早在西北大学读书和工作期间(1953-1959)就已经开始,至今已有将近半个世纪了。他在中国数学史、特别是珠算史研究上,获得了多方面成就,做出了重要贡献,受到我国包括李俨等老一辈专家在内的数学史界的称赞,同时也受到日本等国外学者的高度评价。我国著名数学史家李迪先生在信中写道:“您在珠算史方面的研究,是国内权威,主编几部大词典足以说明问题,对此非常敬佩。” 他是我国珠算史研究的开创者和推动者;中国珠算协会珠算史研究会的创始人之一;陕西数学史研究会的创始人;《珠算史通讯》杂志创办人,长期担任中国珠算史研究会副会长和陕西数学史研究会会长。由于他在珠算史研究方面的重大成就,被选为中国珠算协会第五届副会长、日本珠算史研究学会运营委员。他是《珠算史通讯》主编,《新理财》杂志珠算版编委。  相似文献   

16.
珠算与代数     
刘芹英 《新理财》2005,(8):22-23
历史上普及面最大的就是用珠算解决实用日常生活问题,以致一些人有所误解,以为:珠算只能作整数、小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连分数运算都没有办法用珠算,更不要说是代数运算了。正是因为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看法在把珠算用于数学教育(如三算结合教学)就觉得作用有限,20世纪70~80年代,有心人开始了对珠算高级运算的研究,结果发现:没有用珠算不能解决的“可计算问题”。其实,道理很容易明白。因为一切的运算最终都要化为四则运算,甚至是加减,乘除运算也都不过是珠算加减的程序。于是,用算盘不仅可以进行求最小公倍数、最大公约数、通分、约分、开平方、开立方等运算;还可以进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南通珠算博物馆的隆重开馆,我国已经拥有安徽程大位故居珠算资料馆、北京中国珠算协会珠算资料室、上海陈宝定算盘陈列室、浙江国华珠算博物馆、山东临沂市珠算资料馆、上海立信珠算资料馆和台湾殊算世家文物纪念馆等8家珠算类博物馆。虽然中国南通珠算博物馆姗姗来迟,然而后来者居上,她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收藏最全、功能最齐、景观最美的珠算博物馆”。本文将为读者披露来自中国南通珠算博物馆诸多新闻背后的趣闻轶事,而这些新闻背后的趣闻轶事买在足以感动中国珠坛和世界珠坛,实在值得载入中国珠坛史册,并进而为我们珠算事业的振兴注入一支强烈的兴奋剂。  相似文献   

18.
安季平 《新理财》2005,(2):12-13
珠算乘法在计算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用途多、范围广,并有多种计算方法,但是迄今为止,乘法的计算长期处于中等水平,多年来始终没有大的突破,长期困扰着珠算工作和广大应用,由于计算技术和速度得不到提高,严重影响了珠算乘除法的推广和运用。  相似文献   

19.
在激烈竞争中,对于珠算工作来说,出现对手、压力或磨难是自然的,而且并非坏事,有时候它们却成为珠算工作的动力。实际上,真正使珠算工作坚持到底的,往往既非朋友,也非顺境,而是那些可能置人于死地的对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珠算工作应当对对手怀有感激之情,从而激励我们探索珠算创新发展之道。下面结合实例试谈借用算盘教学非十进制数的体会。  相似文献   

20.
刘芹英 《新理财》2004,(11):14-16
一说到珠算,社会上的很多人都知道.但大多数的人没有区分中国珠算与欧洲珠算,因而免不了把对欧洲珠算的研究议论,看成是针对中国珠算的.例如一提到珠算,学界不少人就认为早就淘汰了.其实是欧洲珠算早在1 6世纪就被淘汰了,进而取代它的是我们现在人人都学、都用的笔算;但中国珠算不但没有被淘汰,实际中一直在用着,而且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珠算以及在中国珠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珠心算,更是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