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徐徐 《嘉兴学院学报》2008,20(4):114-117
隐性德育课程在高职大学生德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文阐述了德育隐性课程的基本内涵、主要特征和建设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加强高职院校隐性德育课程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德育资源开发是转型期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变以及德育知识来源的广泛性的要求。开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德育资源,需要转变基本观念,加强载体建设和大学生的参与程度。  相似文献   

3.
学者们一致认为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时期,21纪的中国高校德育在转型期内有着比较复杂的社会背景与文化基础。隐性德育是教育者以教育对象所在的环境,教育对象参与的活动等内容的德育载体,通过潜移默化,广泛参与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自主感知道德性的经验,内化道德要求,形成道德品质的道德化过程。高校隐性德育机制主要有隐性德育物化机制、隐性德育文化机制、隐性德育的制度机制、隐性德育的榜化机制、隐性德育风气机制。  相似文献   

4.
根据场域理论,提出了德育教育中隐性德育场的观点。隐性德育场内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最终统一于隐性德育场。隐性德育场具有方向性、连续性等特点。开发隐性德育场,应坚持方向性、系统性、一分为二、显隐结合四个原则。  相似文献   

5.
当前在职业生涯教育越来越受到各高校和大学生重视的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积极发现、善于挖掘和利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隐性德育资源,以实现德育方法途径的多样化,推动德育工作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德育环境对大学生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正确认识与准确把握和谐德育环境的建设,对促进大学生的德育工作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要从价值理念、制度文化和多样化的德育手段着手,努力建设好和谐的德育环境,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德育水平,强化德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青年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都非常关心和重视大学生的教育问题。我们要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应当树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观念,始终把提高大学生德育水平作为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根据中央文件和中央领导同志的阐述,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落脚点,以人为最终目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竭诚尽力为人民谋利益,千方百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人才,大学生理应是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高职院校德育必须始终把大学生作为出发点,以大学生为中心,各项德育工作都要自觉围绕这个中心、服务这个中心、服从这个中心。同时,要以高职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要把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渗透到德育思维的方方面面,深化对德育本质、德育功能、德育目标、德育规律、德育心理、德育情感等一系列德育问题的认识。二、确立以人为本的德育思路其一,在德育内容方面,以人为本的德育应当重视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系统教育。以往的德育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道德规范和纪律教育,这些教育当然是必要的。但应当...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高校德育的教育理想与当代大学生道德品质现状存在明显的反差。认清当前德育教育工作面临的困境,挖掘德育工作中的隐性教育资源,才能为德育工作构筑新的平台。  相似文献   

9.
文章旨在探索构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高校德育教育新模式。笔者首先介绍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含义和特点,接下来对构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德育新模式的必要性进行了理论分析,最后对开展新时期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德育模式的实践策略进行了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10.
道德品质、道德人格的形成离不开道德实践。要改变传统的德育教学模式,制定大学生道德规范,创建系统的养成教育体系,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重视并引导大学生进行道德实践,提高德育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1.
道德是一个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最核心的部分,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必然要进行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走道德自觉和自信之路.道德自觉和道德自信是道德发展的一定阶段,也是道德发展的较高阶段,更是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终极目标,笔者从方法论角度探讨了道德自觉自信的实现路径,提出应注重隐性教育、感化教育、参与式教育和榜样教育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2.
高校和谐德育的理念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人为本是高校和谐德育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建设高校和谐德育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和谐德育文化;注重知、情、意、行有机统一,培养大学生和谐的道德人格;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构建和谐的德育环境。  相似文献   

13.
学校德育内容的外在性与德育方法的灌输性 ,是造成学校德育低效的不容忽视的原因。学校德育应重新锁定新的德育目标与德育理念 ,即 :教会选择 ,培养自我德育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高校道德教育的文化依托和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道德的母体,大学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价值理性建构功能和德育功能:精神文化为道德和价值观念提供思想资源,物质文化为道德合理性提供依据并创设“场”环境,制度文化为道德的选择、维系与规范提供保证。应当在高校文化背景下构建高校道德“场”,寻找文化与道德教育的契合点,从文化的提升、传承、创新、展现等方面来加强道德教育的文化建构,进而提高德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严格控制学生活动的时空,为学生精心设计理想化的成长轨迹和氛围,为学生全身心地营造含有无微不至爱护的巢穴——德育操作的C型模式;拆除学校无形的“围墙,”使德育从封闭走向开放,让学生在与环境的抗争中吸取营养,增强免疫能力——德育操作的O型模式。虽然不同模式的德育操作,都有其一定的理论依据,然而,选择采用何种模式的德育操作,则必须考察其所处的时空背景。  相似文献   

16.
网络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广大德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作用,把主流网站做大做强,培养既懂德育艺术,又精通网络技术的新型管理队伍,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大力开展个性化服务,完善网络德育模式,规范学生网络行为。  相似文献   

17.
道德应用的路径和方法问题是道德教育最大的问题,价值观的应用又是道德应用中最大的问题.从审美的角度进行公民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之一.公民道德审美教育有其可能性和必要性,缺乏审美性道德建构活动的传统公民道德教育模式、官德形象审美价值缺失、新媒介呈现的芜杂道德局面及“托底”制度的缺失是公民道德审美教育所面临的困境,需要从建构公民道德教育体系、加强“官德之美”建设、完善互联网治理体系及制度设计等各方面入手解决.  相似文献   

18.
儒家道德思想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所提出的关于道德修养的重要性、道德教育的内容及道德修养的方法等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它曾教育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鼓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后人,应当是当前进行思想道德建设不可缺少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当批判地借鉴、吸收与继承。  相似文献   

19.
在新媒体技术背景下,高校网络德育在德育教育、教师网络德育教育意识以及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环境方面都存在缺失。为此,将创新的理念,引入高校网络德育工作中,从而构建加强和改善网络德育的三大工程建设高校网络文化工程建设、高校网络伦理工程建设、高校网络德育环境工程建设,以推动高校网络德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德育教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多方面内容。当前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着以政治代德育、以理想代德育、以道德代德育、以灌输代德育的种种偏差。本文作者在指出当前大学生德育教育存在问题的同时 ,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