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林当 《三联竞争力》2005,(11):15-15
“整合者”顾雏军搭建的制冷王国分崩离析,科龙电器(SZ000921)终于在2005年10月12日公布了海信空调的正式收购报告书,美菱电器(SZ000521)的离去也是早晚的事儿。这一结局使得冰箱业的格局再度进入模糊状态,不仅原有的国内品牌“四大天王”(科龙、海尔、新飞、美菱)变动巨大,后进入者也攻势凌厉。  相似文献   

2.
汪波 《新财富》2003,(12):40-41
如果评选今年中国家电业风云人物的话.顾雏军恐怕是最耀眼的一个明星两年时间内,他从名不见经传,到闪电收购科龙、吉诺尔、美菱等国内家电知名品牌怀拥中国冰箱四大品牌中的半数,并奇迹般地将科龙从巨亏扭转为盈利。今年,他更是放出豪言.要冲刺世界冰箱产销第的宝座.让中国成为世界制冷业的盟主。顾雏军,一个地道的科技人员,却成功转型为商界名星,两年内在中国家电业中搅起一阵又一阵的巨浪  相似文献   

3.
科龙与美菱成了同门兄弟,两者的冰箱产能相加高达800万台,这在国内市场容量仅为1000万台的冰箱业,似乎是件很不得了的事。然而,新飞电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宋贤君说:“格林科尔收购美菱,在资本市场是很正常的事,我们虽然关注此事,但不会因此就改变新飞既定战略。”这些足以显示了新飞的信心,而信心又来自哪里呢?  相似文献   

4.
中国冰箱市场被海尔、科龙、新飞、美菱四大家族统治已经很久了。调查显示这四大家族每一家的年销量都在100万套以上。论综合实力,美的、TCL、康佳、海信、荣事达、小天鹅、奥克斯都不比他们差多少,甚至比他们更强,但他们延伸品牌进入冰箱领域后,其冰箱年销量却总在二三十万,至多在四五十万之间徘徊,也难怪名不见经传的顾雏军在收购以制造冰箱为主业的科龙、美菱后口出狂言说,他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今后谁降价他都可以看着不动。  相似文献   

5.
资本市场制度的问题关系到中国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科龙电器曾是家电行业的领头羊,而它的董事长顾雏军也是一个“神话”企业的缔造者。可是在短短的4年中,科龙就面临着种种危机,而今,这个“神话”已经要走向破灭……本文通过剖析“科龙事件”的来龙去脉,揭示资本市场上的制度缺陷,以期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参照意见。  相似文献   

6.
顾雏军对科龙电器的收购是其搭建内地资本系的典型性案例有明显的迹象表示,顾雏军掌控的格林柯尔系“带头大哥”科龙电器(000921)这次也麻烦大了。5月10日,科龙电器公告证实,公司因涉嫌违反证券法规,已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有消息称,除派驻工作组进入科龙外,证监会还要求科龙主动提供一些违  相似文献   

7.
6月1日,安徽合肥。格林柯尔成功击败美的,正式宣告受让美菱股份20.03%的国有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美菱保留9.8%的股份成为第二大股东。 这是格林柯尔老板顾雏军继两年前成功收购科龙后的又一次大“征伐”。 可顾雏军的胃口显然还远不止这些。他再次放言,要在几年内将全国所有的冰箱企业收归旗下,打造出全球最大的冰箱帝国。 顾氏“野心”,已是路人皆知;顾氏征伐,也无疑渐行渐远了……  相似文献   

8.
华春 《网际商务》2004,(2):85-87
以往,冰箱业内俗称的“四大家族”(海尔、科龙、美菱、新飞)就像几座大山,令尾随难以逾越。但随着资本力量的左右整合,一些企业在新环境下竞争力的减退,这座大山现在已露出了裂缝。TCL冰箱如何抓住这个好时机?  相似文献   

9.
《中美农业合作协议》和《中美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协议》有关农业的相关承诺,把中国的柑橘业推上了与美国竞争的舞台,这意味着我国柑橘业等已先期进入了国际化竞争时代。中国的柑橘业将因此受到冲击,但对美国开放柑橘市场不会使中国柑橘业遭受重创。本文通过分析,揭示了美国柑橘进入中国市场的潜力与机会,提出了中国柑橘业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尽尽管仍有人在怀疑,但无论如何,全球最大的家电连锁巨头百思买,无疑是中国家电零售连锁业分化整合大戏的催化剂,中国家电零售业由此将从规模竞争转入资本及品牌竞争时代.那么百思买这条巨鳄的进驻,到底会给中国家电零售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相似文献   

11.
王巍栋 《现代商业》2007,(7S):14-17
有人说:“如果你想了解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历史,那么你去翻看中国家电业的发展历史。”这并不仅是因为家电产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是因为中国家电业被誉为是竞争最为激烈、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家电市场上每时每刻都在演绎着激动人心的较量。若说2006年是中国家电业的“多事之秋”,那么2007年的家电行业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与去年“不相上下”,整个行业商战的硝烟味浓浓地弥漫在空气中。  相似文献   

12.
《广告导报》2007,(12):36-36
中国家电业早已进入一个品牌制胜的时代。在中国家电业发展速度渐缓的今天,小家电却以高于行业平均的速度快速崛起。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时至今日,中国小家电业迈入了茁壮成长期,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市场”。  相似文献   

13.
居平 《商界名家》2005,(11):60-62
严义明作为律师先后办理了“红光”、”银广夏”“大庆联谊”等案.带领广大中小投资者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开中国股市维权之先河而名噪一时他个人先后荣获2001年中国证券市场十大新闻人物.2002年美国《商业周刊》“亚洲之星”等荣誉称号。崔前不久的科龙事件中.严义明又引燃了顾雏军出事的导火索,使他再度成为舆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14.
1.中国家电业正在进入以供应链整合为核心的整体竞争阶段 回顾过去10年的中国家电市场的发展,在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中,明显地存在着竞争层次不断提升的发展脉络。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家电市场初步形成了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面对着上百家企业及品牌参与的群雄逐鹿的市场,长虹率先打出了降价的旗帜,并由此引发了异常惨烈的价格战。事实上,早期的价格战,是以抢占市场为目的。竞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2000年。对于中国家电业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份,各家电企业在继承了原有价格大战的传统上,面对新经济的挑战.加入WTO国内外新形势以及企业由于前20年的急剧膨胀而带来的痼疾。都加紧了自身调整的步伐。与此同时,彼此混战多年的家电业兼并重组也此起彼伏,似乎品牌的淘汰.寡头垄断的形成由此拉开了序幕。BrandSources新近公布的一份名为《品牌淘汰一中国家电市场竞争报告预测》。该报告认为。到2005年中国家电只有两到三家综合品牌在开放的中国市场上与GE.松下、索尼、菲利浦等国外知名品牌竞争。现有的众多小的家电品牌一部分将整合进入“两三家”族群。一部分将被并入“外姓”族群中。数字更能说明问题。1995年。国内的家电品牌有200多个,2000年留存数量只有二十几个,5年间品牌数量减少了10倍。照这样的淘汰速度测算。2005年,家电品牌数量维持在两到三家不是没有可能。在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的年代,谁稍微松懈,谁调整慢了,都有可能会成为被淘汰的对象。虽然《品牌淘汰》报告说的并不一定100%正确,但它至少说明了一个趋势。中国家电业风起云涌的大调整、大兼并、大洗牌的“后战国时代”已经来临了。  相似文献   

16.
跨国资本已成为福建省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在福建省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跨国资本的大举进入,福建省市场过度竞争导致产业集中度下滑的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尽管目前跨国资本的进入与福建省产业集中度的正相关效应尚不显著,但从趋势看,跨国资本的进入对提升福建省的产业集中度将起很大的促进作用,并存在“控市”的可能性。而对跨国公司的市场准入实行完全的或大规模的限制是不现实的;尽快发展壮大能与跨国公司抗衡的国内竞争者才是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赵学敏 《中国市场》1999,(11):53-54
<正> 所谓亲情化营销,就是以感情为纽带拉近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 尽管伊莱克斯秉承市场没有迟到者的经营哲学,对进入中国家电市场抱有极大信心,但它进入的时机却不被看好。90年代初期的中国家电市场竞争已是白热化,仅就电冰箱而言,1985年我国电冰箱制造企业是116家,而到了90年代初已剩50多家,甚至一些合资企业亦难逃被淘汰的命运。如声名显赫的“阿里斯顿”家族,鼎盛时期共有9个兄弟,但后来除美菱、长岭和华意外,其余的兄弟都不见了踪影。然而这一切都无法阻挡伊莱克斯匆匆的脚步。它认为中国  相似文献   

18.
夏季是冰箱的销售旺季,阳春三月冰箱大战已经如火如荼。《亚洲经济时报》曾将中国冰箱市场称为"容声、海尔、新飞、美菱的四国演义",然而进入1998年,冰箱市场的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除了一批老品牌冰箱称霸国内市场或固有一方  相似文献   

19.
从一个叱咤于资本市场中的明星企业家沦落为难见天日的阶下之囚,人生的大起大落与大喜大悲远超顾雏军的想象,也不能不令这个昔日的资本枭扼腕长叹.但有所不同的是,走出监牢的顾雏军并没有像国内中场折戟的许多商界大佬们那样选择遁形匿迹或者归隐山林,而是声嘶力竭地扯起了喊冤翻案的大旗,其直指数位高官的犀利之剑令人愕然.同时,作为一个镌刻着时代标签的风云人物,顾雏军升腾与陨落的悲情故事也为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留下了一串意味深长的注脚.  相似文献   

20.
很多专家预测——中国的乳品行业已经进入一个整合时代,在未来三五年内。中国将只剩下几个大的乳业品牌,其余的中小乳品企业将面临兼并或破产的命运。的确,中国的乳品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整合的时代。就竞争的表象看来,在竞争中处于最不利地位的是那些二三线城市的中小乳品企业,既不占有奶源优势,又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是力量对比最弱的一族,但事实又是什么样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