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海外贸易的经营与利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朝解除海禁,设立海关,允许商人出洋贸易。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海关贸易规模之巨、出洋商人数量之多,都超越前代。过去治清代海外贸易史的学者,多从宏观的角度考察外部状况。然而,海外贸易的发展与否,同其内部结构息息相关。有鉴于此,本文力图探讨清代海外贸易经营方式和利润分配的特点,以便了解海外贸易的全貌。 一 清代海外贸易具有如下四种经营方式: 其一是自船自营型的。船长不仅拥有船舶,而且置货亲自出洋,实现贸易和运输一条龙。由于总投资额颇大,船长不是富家巨室,也须倾注家业,造船置货。他们的商船通常只能是中小型船只,而且出洋时仍然招揽其他客货。清初去日本贸易的船长有些就是这种情况。 其二是委托经营型。那些身份显贵、家财殷富的“有力之户”往往不亲自出洋,而是充当船舶主人和货物投资者,委托他人担任船长出洋营运。接受委托的船长,通常是投资者的亲戚或手下心腹。不少办铜官商则是请富有经验的行商出任船长。既然是代理人,船长就必须管理投资者的货物,根据市场情况进行销售。船长从利润中抽取一部分作为自己的收入。 其三是租贷经营型。“商家一船造起,便为致富之业,欲世世传之子孙,即他年厌倦不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海外贸易的经营管理主要有三种形式:唐中叶以前由地方官兼管;唐中叶至清初由市舶司专管;清初至鸦片战争时期,在粤海关控制下,主要由十三行商人具体经营。 行商制度存在于中国古代封建经济转向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的关键时期,存在于中外交流的关键领域,是远比前代复杂的国内外经济、政治矛盾的焦点,集中反映了上述矛盾的变化和发展。本文试图从这个角度探讨清代外贸的新特点,并希望能够得到一些规律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鉴于前此倭冠海盗活动的频繁,遂于福建漳州海澄的月港局部开放海禁,准许民间海商告给文引出洋兴贩,于此确立和实施了“纳饷过洋”的饷税贸易制度,海澄月港因而成为当时福建乃至全国唯一合法的民间海外贸易口岸。除月港之外,从其他口岸出入的民间海外贸易活动,均为明朝视为非法而加以取缔和镇压。明王朝这种有限度的开禁,长此以往,不仅无法顺应民间海外贸易活动日益发展的需求,而且也难以适應当时西方殖民者日趋东来以后变化多端的海外局势。迄至天启、崇祯之交,随着荷兰殖民者的侵扰以及明朝海禁的再度严申,使得明朝于海澄月港实施的饷税贸易制度陷入了难以继续维持的境地。崇祯五年(1632),鉴于海澄月港“饷额屡缩”的事实,明朝罢废  相似文献   

4.
鸦片贸易是殖民主义者惯用的海盗式的掠夺手段.鸦片战争前,他们以走私的方式,大量偷运鸦片,换取白银,作为改变贸易逆差的重要方法.鸦片战争后,他们更是凭借摄取的各种特权.使鸦片像潮水地涌入福建,从而进一步扩大了白银的外流量,加剧了福建对外贸易的入超局面.因此,鸦片贸易在福建外贸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鸦片战争前的输入情况鸦片输入福建,由来已久,早在明万历年间,漳州月港输入的货物税单中就有“定阿片每十斤税银二钱”的记载.清朝初年,荷兰人盘据台湾,“他们从爪哇把那里所盛行的烟草与鸦片拌合的方法,介  相似文献   

5.
在前人研究中,全面探讨有清一代海外贸易者并不多见。日本关西大学文学部松浦章教授的《清代海外贸易史の研究》(京都:朋友书店出版,2002年,673页)一书,以中国商人在日本的“锁国令”时期前往长崎进行贸易活动为出发点,研究中国商人在长崎的贸易地位,并且着重研究以乍浦为中心的对日贸易,以厦门为中心的对南洋贸易,以及与此相关的海关管理和海外移民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宋代福建海外贸易的兴起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胡沧泽宋代,福建海外贸易迅速兴起,与福建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广泛,进出口货物品种繁多。海外贸易的规模,商品贸易往来情况,及其对福建的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都很值得探讨。一宋代,通过海路同福建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  相似文献   

7.
清代福建的外贸港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鸦片战争以前,福建外贸港口经历了多港、一港、走私小港的演变过程。这一变迁,对于福建外贸的发展颇有影响。这里将通过港埠这一窗口,以窥见清代福建的海外贸易。  相似文献   

8.
清代前期,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沿海地区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造成靠田地耕作难以为生的困境,加上海外贸易获利丰厚的吸引,社会各阶层都积极投身到海外贸易中,即使在海禁时期也以走私形式进行。本文对清代前期海外贸易商人的构成做些具体的分析,以窥清代前期海外贸易之情景。  相似文献   

9.
明代后期 ,正值西欧殖民者在东亚海域为争夺中国商品而展开激烈的商业竞争时 ,明朝政府在福建漳州海澄月港部分开放海禁 ,准许私人出海贸易 ,因此使中国海外贸易得以迅速发展 ,大量的海外贸易船涌向马尼拉、日本等地贸易 ,以中国的生丝、丝织品换取大量的墨西哥银元和日本白银 ,随之亦形成了一股海外移民浪潮。这些移民海外的华人 ,以其辛勤的劳动 ,为侨居地的开发与繁荣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0.
清代福建各地书院蓬勃兴起,经费来源广泛,形式多样,或官或民,或银钱或田地,并与地方经济密切相关,在呈现出地域性特征的同时,也有跨地区的捐助行为.  相似文献   

11.
清代前中期福建造船业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立国之初,统治阶级为了巩固新建立的封建政权,从顺治十三年(1656年)开始历行“海禁”,严格规定“寸板不许下海”和“片帆不准入口”;尤其为了打击郑成功所部抗清复明的活动,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开始在福建沿海推行“迁界”政策,强迫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和福宁五府州的沿海居民内迁,远离海边,并设置所谓“界线”,对胆敢“透越”者施以斩首。“海禁”和“迁界”措施无疑沉重地打击了福建造船业,致使自宋元明以降十分发达的福建造船业一片凋零。  相似文献   

12.
关于清代的粮食价格问题,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的粮食价格问题,美国王业键、日本中山美绪以及国内陈春声等学者在近年做了许多深入的研究。1987年王业键先生又发表了《十八世纪福建的粮食供需与粮价分析》一文,对1745—1756年福建的米粮价格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王氏的米价数据来自福建巡抚和闽浙总督逐月向乾隆皇帝奏报的粮价单和其他清代档案资料,其可信程度是相当高的。然而,从粮食价格中反映出来的社会经济内容是相当丰富的,我的这篇文章,试图从清代福建粮价的另一个侧面,即主要从非正常年景的粮食价格这个侧面,来探讨清代前期福建粮食供应和粮价的大体趋势,并由此就清代福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作某些相关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拙作《论明清时期福建家族内义田的发展及其社会背景》论述了明清福建义田发展的大体情形,并指出义田有超出家族发展的趋向。本文拟从乡治角度分析清代福建义田发展的社会原因以及义田发展对清代福建乡治的影响。 一、清代福建义田发展的社会原因 清代福建义田的来源广泛,包括了官捐、义民捐、商捐、诸生捐、僧捐和义节之妇捐等,其中,商捐又成为这一时期义田发展的显著特点。许多人由贫致富而纷纷兴办义田,成为当时时尚之所趋,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4.
清代福建合同式宗族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以后福建的合同式宗族,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继承式宗族;二是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依附式宗族;三是以互利关系为基础的合同式宗族。从继承式宗族向依附式宗族和合同式宗族演变,是宋以后福建宗族组织的基本发展趋势。福建大陆地区的合同式宗族,大多形成于明清之际,清中叶以后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本文着重探讨清代福建合同式宗族的发展原因,并分析其结构及功能。 合同式宗族的形成,有各种不同的契机。一般说来,如果继承式宗族及依附式宗族不能满足族人的某些共同需求。那就有可能导致合同式宗族的形式。试见浦城县《占氏族谱》的《襄置清明祀产记》:  相似文献   

15.
温州市外经贸部门派出的代表团远赴意大利、土耳其,数日来在当地授牌成立了3个温州产品公平贸易信息工作站,布局海外贸易预警监测系统.这3个公平贸易信息工作站分别是意大利温州鞋类公平贸易信息工作站、意大利温州服装公平贸易信息工作站、土耳其温州眼镜公平贸易信息工作站.工作站的任务是-详见浙江经贸网·要闻  相似文献   

16.
清代四川的福建移民经济活动刘正刚明末清初,四川地区“土旷人稀”,清初统治者面对战后四川“有可耕之田,而无耕田之民”①的荒凉残破局面,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垦荒措施,极力鼓励各省民人入川落籍垦荒,于是出现了清前期近百年的“湖广填四川”的大规模移民运动。这次...  相似文献   

17.
基于国际服务业分工及竞争特点,分析福建参与国际服务业分工和竞争情况,探讨福建发展服务贸易推进福建工业化进程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郑有国 《发展研究》2007,(12):49-51
本文分析了福建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福建省进一步发展服务贸易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9.
清初福建与日本的贸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清初福建与日本的贸易韩昇清朝建立初期,基本沿袭明末的贸易制度,未见实行海禁。至顺治十二年(1655)、十三年(656)及康熙元年(662)、四年(665)、十四年(1675)五次颁布禁海令①;顺治十七年(166o)及康熙元年、十七年(1678)三次实...  相似文献   

20.
清代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贸易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 康熙廿二年(1683),清王朝统一了台湾。廿三年九月,康熙帝解除了“海禁”宣布“开海贸易”。从此,台湾与祖国大陆的通商贸易,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从康熙廿三年至咸丰十年台湾对外开放的一百七十七年间,台湾与大陆的通商贸易,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1)逐步发展阶段。从康熙廿三年开放海禁至雍正三年台南三郊的成立,是台湾同大陆贸易发展的第一阶段。 台湾“野沃土膏,物产利溥……实肥饶之区”,盛产粮食与蔗糖。清代统一台湾之后,清政府与郑氏政权隔海对峙的局势消失了;随着战乱的消除,社会环境日趋稳定,台湾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海禁解除之后,闽粤两省沿海的人民(其中以福建的漳泉地区为主流)纷至沓来,成为开发台湾、发展台湾社会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