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孙中东 《金融电子化》2013,(12):22-22,24,25
一、互联网金融悄然兴起 相比传统金融,互联网金融在商业模式、运营方式、业务创新、技术手段运用等方便存在较大差异(见表1所示)。在商业模式上,互联网金融可凭借其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客户接入能力,低廉的用户价值转换成本,丰富的营销方法和手段,渗透到更加广阔的客户群,发展更多的中小型业务,从而获得更加丰厚的利润,实现长尾经济的商业模式。  相似文献   

2.
2010年,互联网金融概念首次在国内提出。随后,以第三方支付、网络信贷、众筹融资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以其便捷、低成本和强大的数据积累等优势得以迅猛发展。2013年,我国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加速发展(见表1),同时,互联网金融也得到多方认可(见表2),行业发展逐步规范。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对传统的商业银行造成了冲击。虽然当前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规模优势明显,但  相似文献   

3.
一、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区别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其中对互联网金融的定义指出,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是借助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功能的新兴金融模式。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经过一年迅猛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已经初具规模。  相似文献   

4.
2014年4月29日,央行发布了《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报告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及监管”进行了专题论述,这是央行首次以专题的方式对互联网金融加以阐释。以商业银行的视角来看,专题的发布明确了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行业中的地位,指明了商业银行从事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5.
周志平 《金融研究》2008,(11):I0068-I0071
一、张家界市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现状 张家界市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或全国全省相比,经济金融发展情况有很大差距(见下表)。  相似文献   

6.
消息     
《投资北京》2013,(11):60-61
10月30日,主题为“大数据、大金融、大战略”的2013互联网金融峰会在北京举行,该峰会由互联网金融千人会(IFC1000)发起,联合中关村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綦金协会共同举办。聚焦政府、产业、学术等关注焦点的此次峰会,旨在加速推动互联网金融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我国2011—2021年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综合指标和金融发展为样本,探讨互联网对金融发展的影响,利用面板固定效应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并利用工具变量法进行内生性问题探讨。研究发现:1.互联网能通过调整供需平衡和保证信息的完整性直接促进我国金融发展。2.互联网对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具有持续性,但也具有一定的滞后效应,并且互联网对金融发展产生的滞后效应强于其即时效应。3.我国各区域间金融发展整体上具有正向的空间相关性,但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的影响导致区域间金融发展相关性从2020年开始逐渐减弱。以上结论在考虑了内生性问题和进行稳健性分析的基础上,依然成立。研究为我国后疫情时代探索互联网对区域金融发展的影响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程雪军 《中国外资》2013,(18):55-55
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与发展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与传统金融业相结合的新型金融,是在互联网时代对传统金融业的创新与发展。在互联网时代,通过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工具,使传统金融业参与度变得更高、成本更低、协作性更好、透明度更强、操作更方便。当前互联网金融主要是以阿里金融为代表的金融运作平台、以众筹为代表的股权投资平台、以P2P(peer to peer)为代表的借贷平台三种模式。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金融将网络信息技术与传统金融模式相结合,以自身固有的“3A(anytime、anywhere、anyhow)服务”给广大客户提供了方便、快捷、低成本的金融服务。在互联网金融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其诸多问题,因此,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监管成为维护金融市场秩序的重要任务。本文在探讨互联网金融监管必要性的基础上,对我国目前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成因进行分析,并从监管体系、监管理念、信息披露等角度提出了对策建议,以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10.
自2005年联合国提出普惠金融这一概念之后,国内外围绕普惠金融发展的研究不断涌现。而互联网金融及其理论研究的普遍开展为深化对普惠金融发展的探索注入了新的激励性因素。本文将从互联网金融与普惠金融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互联网金融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运用互联网金融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建议等角度,对当前围绕互联网金融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1.
过去一年以来,互联网金融无疑是金融领域最热议的话题之一,也因此,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今年的中央政府工作报告首度将互联网金融写入报告,并提出“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传递出政府对互联网金融这一市场创新行为的鼓励和支持态度。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开放,外资银行进入对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本文基于2011—2020年中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探讨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传统与数字普惠金融作用的差异性。研究发现,相比于依赖“硬信息”的传统普惠金融,外资银行进入更有效地推动依托“软信息”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从作用异质性看,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金融发展程度低和互联网技术水平高地区的普惠金融促进效果更明显。从作用渠道看,除直接效应外,外资银行进入会通过竞争和技术两个渠道对中国普惠金融产生显著的间接效应,且其中的竞争效应主要作用于传统普惠金融,而技术效应更显著地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为此,本文建议通过鼓励外资银行积极参与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激励中资银行拓展普惠金融业务、统筹外资银行进入区域分布等措施推动中国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影子银行机构和互联网金融三方面估算影子银行规模,并构建四维动态金融稳定指数。利用2010-2019年数据,基于TVP-VAR模型探究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同期来看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持续向好,但提前期冲击于2016年转变为负,2018年负向影响最大;(2)影子银行不利于金融体系有序发展和平稳运转,但对金融防御有积极作用,且规模可控时有利于金融恢复;(3)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影响与影子银行总规模更接近,影子银行机构的影响更积极,互联网金融则波动较大。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金融是金融活动借助互联网等现代技术工具实现的金融服务普及和延伸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创新实践活动,是金融的互联网与互联网的金融化的双向运动与交互发展。国内互联网金融的热潮与金融抑制的市场体制、"普惠"金融的政策背景及现代技术革命密不可分。而从理论上讲,互联网金融拓展了小微金融理论的应用空间。互联网金融对于中国金融的民主化、内生金融的发展、金融脱媒及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将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依托云计算、大数据和搜索引擎等新一代高新技术,率先在支付服务、网络信贷领域赢得创新亮点的互联网金融得到了飞速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整个金融体系资源配置的变化,对传统金融行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产生了直接冲击。本文在对互联网金融产生背景进行概述的基础上,归纳了互联网金融的典型模式及其优势,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行业的冲击和影响,最后探讨了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传统金融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2013年披誉为“互联网金融”元年,BAT(百度、阿里和腾讯)等巨头纷纷重拳出击,推出了属于自己的理财产品,切走了理财市场的一部分蛋糕。互联网企业“搅动”金融业,对于推进金融改革、倒逼银行让利,正面作用很大。  相似文献   

17.
现代科技技术的发展促使互联网与金融深度融合,催生了互联网金融的产生。2013年以余额宝为代表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开始迅速发展,然而,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呈现出与美国迥异的鲜明特点和独特范式。中国长期以来的金融抑制政策决定了互联网金融自诞生之日起就有鲜明的"普惠性"的特征。本文从互联网的内涵发展轨迹出发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的普惠性的具体特征,最终分析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邵玉君 《西安金融》2014,(12):25-29
互联网金融是金融、技术领域最为热门的话题。本文通过对互联网金融发展历程的介绍,分析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内生五大因素。对互联网金融的主要产品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金融机构如何有效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在这一轮互联网金融热中突破传统业务的束缚,拓展盈利空间,实现线上线下的交互式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金融是将电子支付与金融业相结合的一种产物,也是金融供需存在缺口以及渠道创新下的必然产物,它最显著的优势就是创新。央行作为金融管理部门,关注和鼓励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并针对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加强监管,2014年3月13日,央行下发紧急文件暂停支付宝、腾讯的虚拟信用卡产品,同时暂停的还有条码(二维码)支付等面对面支付服务。央行强化互联网金融监管,对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其重要意义。本文收集整理了国外互联网金融的业务类型及主要经验,分析了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的主要风险,提出强化监管规范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引发大量热议。互联网金融产品包括货币市场基金、保险产品、第三方支付平台、个人对个人贷款(peer—to—peer lending,简称P2P贷款),以及其他更为奇异的投资产品。换言之,互联网金融正迅速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超出了传统银行的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