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中国这个处于新兴和转轨的股票市场中,散户的数量占了股市投资者的大部分,因此,当其对股市的判断达成一致并且采取同样的投资行为的时候,将直接决定大市的走势,而行为金融发现散户的投资心理和投资行为中存在着诸多的非理性因素。将人类心理与行为纳入金融的研究框架,利用行为金融理论分析大众投资者(即散户投资者)投资心理,研究散户投资策略,无论是对机构投资者还是理性散户的投资决策,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涂小刚  张赛君 《中国经贸》2009,(22):118-118
处置效应是证券市场中常见的一种投资者交易行为,对它很难用标准金融理论给以解释,因为它更多地体现了投资者的心理感受。而行为金融学理论却能给予较好地解释。  相似文献   

3.
行为金融及其投资策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行为金融理论是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金融学说.目前这一学说正是西方国家金融研究和实践的前沿领域,同时也是热门领域.本文在对投资者心理、行为特征以及认知偏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投资需要的角度出发,着重对行为金融的主要投资策略--反向投资策略、动量交易策略以及成本平均和时间分散化策略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投资者行为、资产价格与股市波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消费的跨期资产定价模型是现代金融学发展的理论基石。然而由于其严格的前提假设与真实世界中投资者的实际决策行为有很大差异,它无法对股票价格脱离基本面的“异常”波动现象给出合理的解释。本研究通过引入行为金融理论的研究思路及其对股票波动性之谜的研究成果,并对我国股票市场的波动特点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投资者的行为因素在我国股市波动中占较大比重的结论。我们认为,从基本面和投资者行为因素两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在某些情况下,更应考虑行为因素,才能减少波动性,规范股市,使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动量效应的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有效市场理论的重要异象,动量效应是基于风险的传统资产定价理论面临的最严重挑战之一。这种在过去几十年间一直存在的中期动量收益持续性已经成为近期研究的热点问题,受到学术界和投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在归纳动量效应表现特征的基础之上,总结动量效应的收益来源及其行为金融解释,分析交易成本对动量利润的影响以及提高动量利润的各种动量交易策略,并进行了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6.
传统主流金融学的一个重要假设条件,就是认为投资者是理性的。并且按照效用最大化原则决定自己的决策方案。然而在现实中,投资者决策行为却往往是有限理性的,主要有:处置效应、羊群行为、过度自信以及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本文结合中国股票市场的实际情况.对我国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的成因进行相关分析.并尝试提出纠正我国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的相应措施.从而尽量减少有限理性所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7.
指数效应是证券市场的一个异常现象。行为金融理论从投资者的认知、行为以及情绪角度分析其对金融决策、金融产品的价格及金融市场发展趋势的影响,从噪声交易假说和投资者情绪假说角度合理地解释了该现象。本文以沪深300和上证180指数调整的样本股为研究对象,利用事件分析方法,检验个股在调整前后的异常收益率和异常交易量,判断是否存在指数效应,得出指数效应显著存在的结论,并用行为金融理论解释其成因。最后提出指数效应的应用、保护中小投资者和完善监管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黄中南 《特区经济》2010,(3):100-102
我国权证市场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市场规模非常小,投资者心态和行为都不成熟,投机过度,出现了许多价格异象,如:基本面异象,技术面异象,日期异象,规模异象。这些"异常现象"传统金融理论所不能解释。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由于有限理性、心理情绪等行为偏差和前景理论、心理账户、框定依赖等行为模式的影响,实际决策并非最优决策,导致金融市场上价格的变化偏离建立在传统金融理论假设基础上的结果,出现价格异象。文章通过总结我国权证市场这些价格异象的表现,分析了其行为金融学原因。  相似文献   

9.
金融证券理论认为投资者行为受市场机制约束,政府的作用在于防止投资者脱离投资理性。但我国股票市场是在政府主导下运行的,政府行为不仅导致市场的波动,而且还可以改变市场运行的方向。政府主导市场的结果是扭曲了投资者行为,加大了市场"泡沫",并为利益集团寻租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0.
“处置效应”描述的是投资者卖盈买亏的非理性行为。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研究对象从股票市场扩充到开放式基金市场;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将投资者理性行为的选择和基金品种的特征结合起来,即基金申购赎回数额与基金净值增长率、平均净值之间的变动关系,考察基金投资者的行为是否存在处置效应;并通过量化开放式基金投资风格的变化,进一步分析投资风格的偏离对投资者处置效应行为产生的影响,将处置效应产生的原因从心理层面延伸到制度层面。实证结果显示我国开放式基金市场存在处置效应,而且基金的投资风格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剧投资者的处置效应行为。本文在此基础上将处置效应的产生原因归结为投资者心理因素和基金契约制度的不完全约束。  相似文献   

11.
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的最新研究前沿,它突破了传统金融学的观点,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投资者的行为。文章在分析我国投资者存在非理性行为金融现象的基础上,提出了投资者教育机制可以有效治理行为金融的非理性问题,同时,构建数理模型分析了投资者教育实现证券市场稳定的动力学特征,在理论上解释了投资者教育对于证券市场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本研究对于构建完备有效的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教育体系,维护我国证券市场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基于行为金融理论的投资者行为研究方法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单回顾了国内外基于行为金融理论的投资行为研究成果,并按不同的研究方法分别对相关的主要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与评述,最后针对各种研究方法的不同特点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房地产财富效应的行为金融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从行为金融学的预期理论、财富幻觉、过度反应和从众心理角度,对我国房地产财富效应进行解释,希望能给理论研究者、投资者带来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14.
何小洲  蒋睿凌   《华东经济管理》2009,23(5):98-100
市场情绪影响着投资者的行为,时市场情绪形成机理的研究将有助于对投资者行为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以行为金融学和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市场情绪的形成机理及其对投资行为的影响,并由此得出关于证券投资和证券市场调控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5.
“共同治理”的公司治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企业理论认为公司控制权属于公司的所有者,即股东所有,公司治理奉行股东至上。新的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股东只是公司相关利益者中的一员,公司治理不能只考虑所有者,而应该是所有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共同治理模式。本文揭示了共同治理模式的重要意义,并以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为例,部分地从财务角度对此作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节约型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开发性金融理论与实践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利用面板数据分析了开发性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近几年来开发性金融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明显的,对缩小区域差异的作用不明显,但通过分析认为开发性金融是缩小区域经济差异的有效政策手段。  相似文献   

17.
重庆本地餐饮企业营销因企业的特色定位不同和产品差异,没有一个统一的研究模式,给企业利润提升带来困难。营销结果对企业发展经营状况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认为营销的质量是基础,当产能增加,企业的产品尤其是传统行业的产品本身质量提升已经很难,营销质量的提升则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目前大多数餐饮企业的营销数据都符合文中的营销质量峡谷走向曲线,所以高营销质量获得高利润是目前企业适应竞争激烈的市场必须选择的道路。本文运用质量体系中ISO9000族的理论,建立营销质量提升前后的对比模型,通过流程提炼、PD-CA等手法,对餐饮类企业营销质量提升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刘雷 《科学决策》2013,(10):81-94
行为金融目前已成为金融研究的前沿领域。论文首先从投资决策的认知能力和认知心理梳理投资者有限理性的证据,接着综述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重要的投资者有限理性金融模型,在论文的最后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9.
金融资产定价一直以来都是金融学的焦点问题,传统的资产定价模型主要基于基本经济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而没有考虑投资者的心理因素。近些年来,行为金融学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注意力放到投资者的投资心理上,鉴于此,从投资者心理角度出发,研究了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认知、情绪、意志过程的偏差对资产定价的影响,并构建了基于心理偏差的金融资产定价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20.
Most microtheorists have been preoccupied with the productive aspects of the firm, tending to neglect the questions of capital investment and finance. However, the interdependent nature of production, investment, and finance has not gone totally unrecognized. Over the past 50 years, a handful of economists have written on this interdependence. These economists' works form the intellectual background on which this study is based. With the insights thus gained, the essential features of a unified theory of the firm is outlin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