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吸收能力构念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发现了现有构念在认识上存在的局限。针对现有局限,从时间、空间(知识维度)和行为(逻辑维度)3个维度对吸收能力构念进行了重新架构。结果表明:吸收能力在时间维度上表现为识别、内化和释放3个阶段;在空间上表现为多样性和专用性;在行为上表现为探索和开发。只有将上述3者融合,才能真正使吸收能力成为企业创新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2.
突破型高新技术产业的内涵、分类及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破型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具有突破带动作用,日益受到政府和产业界的重视,当前急需研究突破型高新技术产业的独特发展规律。本文基于突破性创新理论和组织理论,分析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内涵、特征及发展思路,为国家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3.
从知识结构、知识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共同愿景5个维度界定了知识管理视角的创新型企业人才内涵,并将创新型企业人才分为知识构思人才、知识生产人才、知识商业化人才和知识协调人才。知识管理与人才管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企业创新过程中并行、互嵌的循环过程,加强创新型企业人才管理,需要从知识管理的角度,优化人才选拔、加强培训开发、完善绩效考核、合理设计薪酬、培育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4.
系统地梳理了技术政策的内涵、分类,并详细地分析了技术政策的评估和支撑体系框架,为技术政策的制定和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区域创新体系与国家层面的技术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密切联系,相互补充,构成了国家创新体系,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有力支撑。本文重点归纳总结了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架构与差异化分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城市群为单位的区域创新演进方向。  相似文献   

6.
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吸收能力早已用于解释不同领域的各种各样的组织现象,包括战略管理、技术管理和网络商务.本文首先给出吸收能力的概念,其次总结了影响吸收能力的因素,最后有针对性地对企业如何提高吸收能力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及其拓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对其内涵的表述或理解会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文章以时间为线索,对阐述农业现代化内涵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概括出五种代表性观点,即动态论、系统论、过程论、多维论及可持续发展论,并对以上观点进行了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8.
知识吸收能力研究评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组织保持对外部知识的开放和不断吸收的能力对组织或企业获取内部独特的资源至关重要.知识吸收能力已逐渐成为组织战略潜在能力的标志.知识吸收能力概念的特征是其多层次性,分析层面从个体、组织内经营单位、组织、组织间到国家.由于对知识吸收能力理解的不同,已有研究呈现出知识吸收能力维度和测量的差异.组织知识吸收能力受组织内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表明组织可以从组织内外部因素来提升和加强知识吸收能力,也说明了知识吸收能力研究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知识吸收能力的分析层次与维度、影响因素、知识吸收能力的测量、知识吸收能力和组织绩效关系研究呈现出不同的研究态势.  相似文献   

9.
蔡经汉  颜秀春  李冠军 《技术经济》2011,30(11):40-44,88
对区域吸收能力概念的来源进行了简要探讨,并对区域吸收能力的决定因素及其度量指标、政策选择以及门槛效应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评述,最后总结了目前国内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今后的研究可从借鉴社会学中的概念来确定新的区域吸收能力度量指标、深入研究外向知识溢出与区域吸收能力的关系、发展具有微观基础的理论模型并采用先进的计量模型等方向入手。  相似文献   

10.
知识溢出源自知识的半公共物品和半流动属性,为经济主体(如企业、区域,乃至国家)提供了潜在的技术机会窗口;吸收能力则是经济主体对外部知识的实际利用程度,受知识溢出特性、经济主体特性及两者之间的匹配关系影响。知识溢出与吸收能力犹如"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对立统一,通过正外部性和要素边际报酬递增提升经济绩效。通过回顾知识溢出的起源与作用机制、吸收能力的涵义与影响因素,本文在解析两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综述有关知识溢出、吸收能力与经济绩效的实证研究,将有助于厘清知识溢出与吸收能力的基本关系、实证研究的分析框架及其主要观点。  相似文献   

11.
在动态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如何通过自身能力的塑造赢得和保证持续的竞争优势,是企业战略管理面临的核心问题。构建了吸收能力、整合能力、动态能力及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影响关系模型,并以国内118家高科技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组织的吸收能力对整合能力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组织的吸收能力对动态能力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组织的整合能力对动态能力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组织的动态能力对可持续竞争优势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组织的吸收能力对可持续竞争优势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组织的整合能力对可持续竞争优势没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最后,讨论了该研究的贡献、对管理实践的意义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技术标准竞争与吸收能力及开放式创新密切相关。探讨了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吸收能力与国际化过程中企业形成首个技术标准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内向型创新促进首个标准的形成,企业国际化程度与吸收能力对技术标准制定具有正向影响,但是这种效应随开放式创新形式的不同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3.
绿色管理内涵拓展及其构建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主要从绿色管理的内涵入手,并对其驱动因素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绿色管理的本质含义是实现"人态和谐"的理念,最后在其本质内涵的基础上,从生态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人态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两个方面构建企业实现绿色管理和谐理念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4.
把吸收能力分为潜在吸收能力与实现吸收能力,构建了信息化障碍、潜在吸收能力、实现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以河南省209家中小民营企业为对象,研究了信息化障碍对潜在吸收能力、实现吸收能力及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实现吸收能力对潜在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间关系具有完全中介作用;②信息化障碍对潜在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的间接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③潜在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的间接效应只有在信息化障碍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才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15.
马瑞超  张鹏 《当代财经》2013,(2):98-107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FDI进入我国,但内资部门相对薄弱的吸收能力使得FDI技术溢出效应并不明显,我国技术创新的效率仍有待提高。文章在测算我国各省创新绩效的基础上,运用系统GMM广义距估计研究了在外资异质条件下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的提升具有双重作用,我国吸收的FDI总体上不利于吸收能力双重作用的发挥;港台FDI有助于提升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但却不利于技术吸收,而欧美FDI则表现相反;外资技术含量过高不利于内资部门技术吸收,并会削弱本国自主创新能力;与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的企业形式相比,外商独资企业不利于内资部门技术吸收,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逆向技术溢出。  相似文献   

16.
对企业外部知识获取、吸收能力与企业创新间关系进行研究,提出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并通过调研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企业知识获取、吸收能力和创新之间都存在正向相关关系,其中吸收能力是知识获取和创新之间的调节变量。  相似文献   

17.
赖少英 《发展研究》2004,(12):39-41
这是一篇金融体制改革创议性、创见性、创建性的论文。据悉,这位同志毕业于厦门大学会计、财政金融专业。具有经济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7年以优秀的综合条件,被当年福建省在全省一千多名参加副厅级公开竞骋的人才中选拔为副厅级干部。该同志长期在财政和金融部门工作,并担任一定领导职务,曾发表过多本经济专著和数十篇经济论文,有许多论文获奖入编《中国经济文库》,对宏观经济研究以及企业经营实践均有高深的造诣。  相似文献   

18.
基于251家企业样本的实证研究表明,将吸收能力划分为探索性学习、转化性学习、挖掘性学习三个维度具有较高的构念效度,并建议后续研究延续并采纳此构念,最后提出未来研究应重点考察吸收能力的动态性及与其相对应的解吸能力。  相似文献   

19.
国际技术溢出效应一直被视为是东道国实现自主创新的重要途径,而从中观角度研究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吸收能力能否促进国际技术溢出效应的实现是当前研究的薄弱环节.文章从高技术产业整体和异质性分行业视角出发,对国际技术溢出、吸收能力对自主创新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国际技术溢出效应对我国高技术产业整体的自主创新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从高技术产业异质性分行业的研究结果来看,外商R&D溢出效应能够明显促进创新成果的产出,引入吸收能力后,国际技术溢出效应对异质性分行业自主创新的影响并不一致,其中部分行业的吸收能力尚未促进国际技术溢出效应的实现,而另一部分行业的吸收能力已经能够促进国际技术溢出效应的实现.文章的研究对高技术产业整体及其分行业的发展如何由"引进―模仿"模式转变为"引进―吸收―再创新"模式具有积极的探索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化的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的流动性风险更容易被无限放大,因此,必须重视流动性风险的评估及控制.本文结合现代经济环境,对传统流动性风险评估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流动性风险评估内涵的三维拓展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