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2008年初至今,美联储累计降息225个基点,降低贴现利率250个基点.美联储本轮降息周期可能已经结束,其政策操作重心将进一步转向流动性注入,以缓解货币市场的信贷紧缩.通过贴现贷款政策和三种新工具,美联储自次贷风波爆发来累计向市场提供了7827亿美元流动性.受美联储大量注入流动性、美元贬值以及供求关系变化等因素影响,全球石油、有色金属、农产品等国际原材料及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近来国际粮价加速上涨尤为引人关注.  相似文献   

2.
邹新  程实 《金融论坛》2007,12(11):30-35
基于经济指标预期值整体恶化的微妙背景,美联储2007年9月18日降息50个基点,这不仅本身构成了对经济走向变化的"官方确认",而且是美国经济周期转向中货币政策制订者的必然选择,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次级债风波"对实体经济的负面作用已经超出预期水平.美联储降息将对美国实体经济产生滞后的扩张性影响,加剧美元贬值,同时可能导致国际货币体系稳定受到负面影响.尽管受到美联储降息影响,中国出口仍将维持高速增长,货币政策将进一步趋紧,同时将经受全球流动性过剩的更大考验.  相似文献   

3.
叶婷 《中国金融家》2020,(3):101-102
北京时间3月16日,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100个基点至0%-0.25%的超低水平,并启动7000亿美元量化宽松(QE)计划,以保护经济免受病毒影响。这是美联储继3月3日降息50个基点后,第二次宣布紧急降息,降息幅度和频度可谓罕见。那么,美联储为何屡屡超预期降息?"尽显诚意"的降息"抗疫药"疗效到底如何?  相似文献   

4.
《中国外汇》2008,(10):43
黄金在3月中旬至4月中旬经历一次迅猛的调整,仅仅4个交易日国际现货金价就从最高点1032.09美元就跌至904美元,跌幅达13%。导致此次黄金出现大级别调整的直接原因是美联储降息幅度不及市场预期。在3月18日的例会上,美联储宣布降息75个基点,并非市场之前预期的100个基点,这显示了美联储可能要观察前期降息的效果的心理,  相似文献   

5.
自3月15日,美联储近零利率、一系列QE政策以及临时美元互换流动性协议的推出,都标志着美联储已进入应对可能的经济衰退的全面战备状态。美联储启动全面宽松政策3月15日,美联储动用紧急权力,将联邦基准利率下调至近零区间,这是美联储不到两周内的第二次紧急降息。  相似文献   

6.
2001年1月3日,美联储出人意料地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50个基点,由6.5%调至6%;将再贴现率下调25个基点,由6%调至5.75%;1月8日美联储又宣称,将再贴现率再下调25个基点.至此,持续了将近两年的紧缩政策正式结束,取而代之的是采取缓和的货币政策.本文将在比较分析美联储调整货币政策的原因及方法的基础上,试析美联储降息对美国经济乃至国际经济、金融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09年11月3日,美联储正式对外宣布重启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同时,将在未来的8个月内共购买多达6000亿美元长期国债.这是美国为尽快走出金融危机,继09年3月美联储采取诸如1.7万亿美元的流动性资金后的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手段.美国这一经济政策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影响不可忽视,文章就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进行了一定的论述和分析,同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若干相对应的政策与建议,以期对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2008年3月18日,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由3%下调至2.25%,降幅达75个基点之多,这是自2007年9月以来美联储第六次降息。而与此相反,美元呈现低位反弹走势,并在连续五周下跌后收于72.71。美元走势与美联储货币政策取向表现出相反走势实属罕见,这不仅与常理相悖,而且与美联储历次降息后的市场表现不符。那么,美联储降息后美元缘何不降反升?  相似文献   

9.
本期关注美元加息及其对全球资本流动的影响3月28日,美联储货币政策决议将基准的联邦基金利率上调25个基点至4.75%,这是美联储新任主席伯南克上任后的首次加息。至此,美联储已经连续第15次加息,是25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加息周期。美联储在货币政策会议后的声明中称,未来或许进  相似文献   

10.
钟伟 《中国金融》2004,(14):39-40
2004年6月30日,美联储决定加息2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值由1%提高至1.25%。这是美联储自2000年5月以来第一次调高利率,美联储在声明中指出:“虽然如此,委员会将根据经济状况的变化作出必要反应,以履行维持物价稳定的职责。”看来美联储还将逐步有序地提高美元利率,这次加息意味着美元加息周期开始降临。  相似文献   

11.
声音     
《投资与理财》2017,(4):19-19
北京时间3月16日凌晨,美联储公布3月利率决议,将指标隔夜利率目标区间上调25个基点,  相似文献   

12.
资讯     
美联储再次加息25个基点一如市场预期,美联储3月22日会议决定,升自25个基点至2.75%。这是自2004年6月以来连续第七次以0.25%的幅度上调利率。联储同时表示,货币政策仍有可调整空间,联储仍将维持渐进升息步伐,并将随经济增长需求作出反应。日本央行渴望恢复正常利率政策日本央行行长福井俊彦3月19日表示,日央行正遭受两方面压力。一方面,要求进一步放宽已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提振经济;另一方面.极宽松的货币政策已令退休人士和投资人的银行存款或公债投资几乎都赚不到利息。他称:"我们希望摆脱定量宽松和零利率政策,并尽早回到正常的利率政策上来。"  相似文献   

13.
数字点睛     
美联储再出手救市半个多月已注资1300亿美元8月27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通过其下属的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再次向金融系统注入资金95亿美元,以进一步增加市场的流动性,防止信贷市场危机恶化。自8月9日至今,美联储已累计向金融系统注资约1300亿美元救市。  相似文献   

14.
周二龙 《中国外资》2011,(12):21-21
09年11月3日,美联储正式对外宣布重启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同时,将在未来的8个月内共购买多达6000亿美元长期国债。这是美国为尽快走出金融危机,继09年3月美联储采取诸如1.7万亿美元的流动性资金后的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手段。美国这一经济政策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影响不可忽视,文章就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进行了一定的论述和分析,同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若干相对应的政策与建议,以期对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国内期市     
《证券导刊》2008,(9):84-84
基本金属期货本周伦铜继续回落。周一LME三月铜收于8525美元,下跌235美元。周二LME期铜场内交易收于8275美元,下跌了35美元。周三LME三月铜收于8400美元,上涨125美元。周四LME铜报收834.0美元,比昨日小幅下跌60美元。消息面上:3月18日美联储的议息会议。目前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在3月会议降息50-75个基点。在这个会议之前的最后几天,谨慎操作。  相似文献   

16.
1.美联储三次降息实施宽松政策框架2019年8月1日美联储宣布降息25个基点,将联邦基准利率下调至2%-2.25%,这是美联储自2015年12月升息以来首次降息;9月18日,美联储再次宣布降息2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至1.75%-2%;10月31日,美联储第三次宣布降息25个基点,下调联邦基金利率区间至1.50%-1.75%。  相似文献   

17.
正2015年12月17日,美联储宣布将基准联邦基金利率上调25个基点至0.25%~0.5%,这是美联储自2006年以来首次加息,符合市场主流预期。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联储实施了多轮量化宽松政策,美元利率长时间维持在超低水平。此次加息,美联储虽然只上调了25个基点,但标志着美国退出量化宽  相似文献   

18.
应对疫情冲击,美联储超预期降息3月3日,美联储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下调50个基点,至1%?1.25%。这有两点超预期。一是降息时间超预期。一般情况下,美联储调整利率是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议息会议期间,今年3月的议息会议时间是3月17日至3月18日,虽然市场预期3月会降息,但没有预期到美联储会提前降息。  相似文献   

19.
邹新  程实 《城市金融论坛》2007,12(11):30-35
基于经济指标预期值整体恶化的微妙背景,关联储2007年9月18日降息50个基点。这不仅本身构成了对经济走向变化的“官方确认”,而且是美国经济周期转向中货币政策制订者的必然选择,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次级债风波”对实体经济的负面作用已经超出预期水平。关联储降息将对美国实体经济产生滞后的扩张性影响,加剧美元贬值,同时可能导致国际货币体系稳定受到负面影响。尽管受到美联储降息影响,中国出口仍将维持高速增长,货币政策将进一步趋紧,同时将经受全球流动性过剩的更大考验。  相似文献   

20.
9月18日美联储宣布下调利率50个基点,其后市场反应强烈:证券市场积极向上、商品市场大幅上涨、外汇市场动荡不安。然而引起业内人士普遍关注和争论的焦点问题是:美联储能否进一步放松银根,从而导致全球货币流动性进一步增加、泡沫催生,全球金融市场格局调整,市场动荡可能性加大的局面;同时全球是否会由于出现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导致通货膨胀上升,经济增长放缓的风险。这些问题正是本专题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