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3.
4.
5.
6.
父亲并非作家,但生前写过好几本书,有的还成为畅销书.最重要的著作《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概算编制手册》达百万字,称得上“大部头”了.
这部书的写作,还得从“文革”前说起.
父亲是搞建筑的,专业是工程概预算.他在这个领域专业到什么程度呢?用一句不夸张的话说,他站在一幢大楼前,能够根据大楼的规模和使用的建筑材料,很快估算出它的造价——细化到一吨水泥、一颗螺丝钉的价格.“文革”前父亲在建工部工作,主管概预算这一块.我家那时住在北京百万庄的建工部大院.“文革”来了,一家人被分了几块,我去山西农村插队,弟弟随大流到内蒙兵团,父母下放河南干校,原来的家自然不能保留,只留下一间房给在北京当工人的妹妹居住.一个家就这样散了.
1970年深秋,我在农村接到父亲来信,说干校要解散,但建工部已被取消,北京是回不去了,人员需重新分配.因我在山西,父亲申请来了太原. 相似文献
8.
9.
10.
12.
13.
14.
15.
17.
18.
在我的生活中,若有人问我最喜欢什么,我会说是纸质的笔记本。我的这种喜欢有时近乎到痴迷的程度。但又不同于收藏家,因为我不是为了它的价值增值了将来再拿出去卖,而是为了用。我几十年的工作生涯中,曾买了许多笔记本,有时相中了一种款式,一买就是十几本或几十本,现在还有很多空白笔记本没有用,在我的书柜中占据着相当的空间。单位发的笔记本我不喜欢,非得自己在文具店相中后买来的才行。这癖好伴随我从小学到高中到上山下乡再到回城参加工作直至退休。就是现在电脑几乎取代了纸质的笔记本,我还是离不开它。写作的时候。先用钢笔写在笔记本上,然后再敲到电脑中。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