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九五"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关于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全市农业结构调整的总体目标,通过增加农业投入,调整支农资金支出方向,优化支农资金的投入结构,促进了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提高了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了我市农业结构的调整,我市主要做法是: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我市的财政支农工作,将紧紧围绕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这一中心,充分发挥财政部门的职能作用,在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将财政支农支出的着力点放在调整和优化支农支出结构、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科教兴农,抓好规模化开发和综合治理等方面,努力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加强财政监督,规范支农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市各级财政部门紧紧围绕农民致富、财政增收两大目标,及时调整支农思路和资金投向,大力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1999年全市压缩一般品种的种粮面积38万亩,扩种市场欢迎的优质粮棉、蔬菜、花卉等58.6万亩。实现农业增加值14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71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5%和2.78%。今年又通过对种植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经  相似文献   

4.
试论财政支农资金的整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是相对于财政支农资金分散使用、管理而言的,它是将财政用于支持农业、农村、农民各种支出资金整合使用、整合管理,以期以较少的资金投入获取最大的支持效果。中国人世后,按WTO贸易规则所倡导的,增强农业财政政策的规范统一,实施财政支农资金的整合,规范农业支持和保护方式,提高农民的参与水平,对于提高财政支持效率是非常重要的。要充分利用WTO农业协定和入世谈判协议允许的农业支持政策及时调整政府收支分类和农业支持结构。按照WTO规则,建立有效支持农业发展的农业信息服务以及市场营销服务等支持体系。实施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改革,对于解决人们所关注的“三农”问题,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央一号文件的下达,解决“三农”问题逐步成为各级政府部门的工作重心,巨鹿县作为农业大县.为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加大支农资金投入力度.实施了农业开发、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文明生态村建设等几十个富民工程项目.累计投入各项支农资金上千万元。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各级财政“九五”期间投入支农(牧)生产资金为20,695万元,按照盟委公署确定的“稳粮、扩经、保林、种草和增畜的总体思路进行农牧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进展。 一、促进农业种植由单一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并使品种按市场需求调整优化,结构趋于  相似文献   

7.
1998年的财政支农和农业财务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会议精神,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发挥财政职能作用,落实全国财政支农工作会议的具体部署,增加农业投入,调整支农资金使用结构,突出财政支农重点,强化支农资金管理,推动农财改革和财政支农工作再上新台阶,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再做贡献。  相似文献   

8.
支农贷款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农民增收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民收入的增加,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但增加农民收入,既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保护,同时也离不开完善的金融服务。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不断加大支农贷款投入等一系列措施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保持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山东省莱西市财政支农实现了三大转变,即:扶持城市向反哺农村转变,支持农业向支持农村、农民转变,间接支持农民向直接支持农民转变。有限的财政支农资金发挥了“引子”作用,收到“资”半功倍的效果,催化了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民增收。200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58元。  相似文献   

10.
经济薄弱地区大多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支柱,因而如何调整财政支农投入结构,实现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显得尤为重要。笔认为,财政支农投入应该向多元化转变:  相似文献   

11.
我市作为一个新成立的农业大市,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大力关心和支持,省有关部门对我市的农业项目安排和资金的投入,大大地超过了建市以前的水平。管好用好农业专项资金,保证项目计划的完成,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成为各级财政部门支农工作的重点。为拓宽财政加强资金管理的新思路,我市财政在借鉴利用世行  相似文献   

12.
农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大局的基础产业。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要求下大力气抓好农业。去年以来中央提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即在保证总量平衡的基础上突出质量和效益,向多样化、高品质的方向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金融部门如何改进金融服务,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已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一、金融信贷扶持农业与农村经济的难点(一)现行金融体制的不完善,制约了支农资金来源,影响了支农力度。长期以来困扰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最主要问题就是资金问题。然而现行金融体制的某些缺陷对支农…  相似文献   

13.
财政支出政策配合农业可持续发展恰当,就能促进农业有效供给的稳定增长,运用不当,就会产生负效应,导致农业有效供给下降,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财政支持农业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表现在财政支农总量不足;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财政支农资金监督管理不力等。由于以上问题,论文提出了相应的财政对策:逐渐增加财政支农投入;正确界定财政支出农业的范围;加大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科研的推广和扶持;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大对农业公共产品的投入;加强对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督管理;调整财政农业补贴政策。  相似文献   

14.
新年献辞     
当新年第一缕曙光升起的时候,我们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千年。值此重要的历史时刻,祝愿全国广大农财干部工作顺利,祝愿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今年是“九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适应农业发展阶段性变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关键一年,因此,做好2000年的财政支农工作和扶贫工作意义重大。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积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大力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规范资金管理,加强财政监督,发挥财政支农宏  相似文献   

15.
为适应农村经济形势,找准支农工作切入点,用以有的放矢地指导全市农村信用社支农服务工作,笔者在全行认真开展对辖区农贷资金需求调查的基础上,选择了拉林、红旗、兴隆三个乡镇进行了专题抽样调查。调查发现,信贷支农工作面临如下主要问题: (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给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提出了新的课题 一是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一。一些城郊乡镇,农业产业化程度较高,结构调整较为明显,他们在调整产业结构中尝到了甜头,逐步达到小康水平。现在的贷款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央行支农再贷款专项资金对有效缓解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资金供求矛盾,防化农信社经营风险,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支农再贷款操作效率与安全应成为央行高度关注的问题。基于这一观点.本在对支农再贷款运作绩效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就下一步支农再贷款风险预期进行了前瞻性分析,并提出了完善担保机制、强化调控与管理、建立农业风险规避体系等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际和国内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正逐步从“国民经济的基础”向“现代基础产业”迈进,支农资金的基础性、社会性、战略性和政策性日益明显,公共财政所要求的资金供给范围和方向正是为了适应这种转变的需要。因此,必须对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结构进行调整,逐步从经营性和竞争性领域中解脱出来,集中资金支持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产品出现买方市场之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深层矛盾逐渐显现出来,农业增产不增收,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粮食主产区甚至出现负增长的问题特别突出。解决这个问题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对农业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的调整,只有通过对农业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才能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效益。最近,我们对我市农业经济结构现状及我市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效等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  相似文献   

19.
财政支农资金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如何适应新的形势,更好地发挥其职能作用,笔者认为必须建立切实有效的奖惩机制,规范管理行为,进一步加强对支农资金的科学管理。  相似文献   

20.
李彬 《南方金融》2003,(1):48-50
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仍然是农民收入偏低、增收困难。为促进农民增收,各地进行了农业结构调整。从南宁的情况看,其主要做法一是调整农业生产经营用地结构,引导农民走规模化生产与经营的道路。二是在继续稳定粮食产量的基础上,调整农产品品种数量和质量,减少传统农产品,增加新品种并提高质量。三是针对农业生产的自然环境和种植、养殖业的特点,实施农林重新布局,进行退耕还林。四是在推动农产品产量增长的基础上,发展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问题。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应当抓住上述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做法和思路,强化营销观念,全面研究农业结构调整政策及其思路,结合农业结构调整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创新金融服务品种,才能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找到支持农业发展的切入点和自身发展的机遇,确保支农取得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