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欧洲是中国茶叶主要出口市场,欧洲人均年消费量0.61公斤。英国是非产茶国家,茶叶进口量位居世界前列,全国77%的人有饮茶习惯。俄罗斯历来是茶叶消费大国,95%的居民有饮茶的习惯,茶叶进口量位居世界第一。准确把握这两个市场的脉搏,对于我国茶叶出口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开发生态有机茶的背景 我国是茶叶主产、消费、出口大国。入世后茶叶市场更加开放,茶叶产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对茶叶的进口标准极其严格,如欧盟等茶叶进口国对茶叶实施新的检验标准,对茶叶最低农药残留限量与卫生指标要求十分苛刻,客观上使我国茶叶出口面临着“绿色壁垒”等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3.
据海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统计,今年l至4月,海南口岸共有15批、379.76吨、58.97万美元的茶叶产品顺利出口到俄罗斯,批次、重量、货值同比增加66.67%、98.74%、115.77%。出口的品种主要有绿茶、普洱茶等。目前,俄罗斯已成为海南茶叶出口的第一大市场,批次、重量、货值分别占海南茶叶出口总数的88.24%、98.24%和92.21%。  相似文献   

4.
海关总署最近发布我国茶叶出口的数据显示:2008年1季度,中国共出口茶叶7万吨,较2007年同期(下同)小幅下降1.7%,价值1.5亿美元,增长14.7%,出口均价2192美元/吨,上涨16.7%。这组数据透露出这样的信息,一方面,今年年初我国南方冰雪天气对茶叶生产的影响已经显现,茶叶产量下降导致出口减少,这也将制约今后几个月的茶叶出口;另一方面,抛开天气和农资价格上涨等因素,  相似文献   

5.
欧洲是中国茶叶主要出口市场,欧洲人均年消费量0.61公斤.英国是非产茶国家,茶叶进口量位居世界前列,全国77%的人有饮茶习惯.俄罗斯历来是茶叶消费大国,95%的居民有饮茶的习惯,茶叶进口量位居世界第一.准确把握这两个市场的脉搏,对于我国茶叶出口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农产品拍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各地的拍卖槌此起彼落.价格也日益飙升.天价不断爆出。拍卖的价格也越来越高得让人屡跌眼镜.一斤冬枣拍到160元,两个西瓜拍到12000元。前不久茶叶拍卖市场更是冷门迭出:一款名为“蓝天玉叶”的信阳毛尖以创纪录的100克14.9万元拍出.不久以后.在北京马连道茶城.500克西湖龙井居然拍出了128万元的天价。面对这些令人咂舌的天价,不知道是该叫好还是该喝倒彩。  相似文献   

7.
陶德臣 《中国农史》2007,26(1):66-76
印度是当今世界主要茶叶生产和出口大国。一百多年前,为了打破中国茶叶对世界茶市场的垄断,牟取厚利,英国殖民当局从中国全面输入茶籽、茶苗、茶工、种制技术,大力发展印度茶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印度一跃成为世界主要茶叶生产和出口地区,对世界茶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作为全球茶叶产销大国,“面积第一、产量第二、出口第三、创汇第四”——这就是商业市场上中国茶业的世界地位。但近日,英国《金融时报》撰文对中国茶叶大国的地位提出质疑:中国20个产茶省,8000万茶农,每年产茶120万吨,仅有30万吨出口。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茶的发源地,产茶大国,同时也是茶叶消费大国,但从目前来看,我国“茶老大”的地位尚未坐稳,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王庆先生总结为:面积第一、产量第二、出口第三、创汇第四。  相似文献   

10.
中国,茶之故乡。目前,我国茶叶出口仍以散装为主,自主品牌很少,竞争仍局限于以价格为主的低层次水平上,虽然我国茶叶种植面积、产量、出口量分别居于世界第一、二、三位,但中国茶叶产业只占世界茶市场的6%。这一状况令人担忧。中国茶叶如何走出自己的路?华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顾问丁俊之给本报记者来信.畅谈了自己在茶叶品牌发展上的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11.
我国茶业的持续发展与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茶叶国际贸易中技术性壁垒(TBT)的兴起有其客观必然性,我国茶叶产业无法回避。WTO条件下,面对当今愈演愈烈的TBT,我国茶业的持续发展面,临新的挑战。我国茶叶出口遭遇TBT,既有外在原因,又有内在原因。积极应对茶叶国际贸易中的TBT,构建我国茶叶TBT体系可产生积极意义:有利于提高我国茶叶国际市场竞争力,使茶叶出口持续发展。可提升我国茶叶产业水平,使茶叶产业加快由传统型向现代化转型,有利于规范我国茶叶行业和茶叶市场,可有效地抵制国外茶叶进口,保护我国茶叶市场,使我国茶业持续发展。应对TBT是一个复杂而系统性的工程,形势紧迫。需要政府和茶叶企业双管齐下,统一协调性地采取对策。  相似文献   

12.
河南种茶历史悠久,茶叶产业是河南省的传统产业、特色产业。然而,河南茶叶在出口贸易方面却存在出口数量少、货值低、品牌创建力度不足、面临绿色贸易壁垒压力等问题。河南要扩大茶叶出口,应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拓宽出口渠道;加大产品宣传力度,创建国际知名品牌;引用国际先进质量标准,进行绿色生产。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世界产茶大国,又是茶叶主要消费国.近几年我国茶叶生产持续发展,出口稳步增长,茶叶消费日益普及.茶叶富含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维生素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对人体有较好的营养和保健作用.我国的茶叶种类非常丰富,有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黑茶、白茶以及紧压茶、花茶等等.其中绿茶、乌龙茶和茉莉花茶的产量约占茶叶总产量的80%以上.  相似文献   

14.
茶是消耗量仅次于水的饮料,全世界有40%的人喝茶。作为茶叶发源地的中国,100年前处于世界垄断地位。现在。面积第一、产量第二、出口第三、创汇第四。 中国有近千个茶叶品牌.但没有像“立顿”这样的世界级品牌!国内只有名茶.而无名牌茶。[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制茶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国之一,也是重要的茶叶出口国之一。近几年来,我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下降。本文从制茶业的角度来研究影响我国茶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作了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加快产业化步伐振兴开化名茶产业陈钟一、开化茶业实施名牌战略势在必行浙江省开化县是传统茶叶产区,历史上就是中国三大著名出口绿茶之一“遂绿”的主产区,由于品质优异,开化茶叶在国内外市场享有良好的声誉。民国初年,开化精制箱装茶叶即运往上海、温州等洋行出口。...  相似文献   

17.
关于新世纪江西茶叶发展的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江西茶叶生产发展很快,进入新世纪,更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一是进入更加开放的国内外市场,为茶叶生产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二是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引进技术,资金、信息等现代生产要素,转变增长方式,加快茶叶发展;三是有利于运用市场规则,改造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推进茶叶生产经营的市场化,现代代过程;四是有利于推进茶叶流通体制改革,规范市场行为,尽快形成国内茶叶统一市场,面对国内外市场,茶叶和其他农产品一样进入了激烈的市场竞争,经受着出口茶技术壁垒障碍增多和洋茶进口增多的冲击,江西茶叶生产经营存在着市场发育不成熟,科技含量不高,经营规模小,茶叶产业化和茶农组织化成程度低等弱势。  相似文献   

18.
去年12月美国发现首例疯牛病疑似病例后,世界各国纷纷暂停进口美国牛肉及其制品。作为牛肉出口大国,美国的牛肉出口减少了90%,因此而出现的国际市场空间少说也有10多亿美元.这是一个非常诱人的商业机会。对非疯牛病疫区的我国来说,无疑是扩大牛肉出口的良机,然而中国肉类协会常务副会长邓富江先生在接受记采访时却认为.尽管国际牛肉市场出现较大空间.但对中国牛肉出口状况不会有多大改善。  相似文献   

19.
据印度《金融快报》报道,最近十年。印度农产品和海产品在全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从15%下降到10%。近13,印度国会通过了取消了农产品和海产品出口税的议案。这一措施会使农、海产品的出口价格降低0.5%左右.从而增强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过国库也会因此每年损失大约11亿卢比(约合2444万美元)的收入。  相似文献   

20.
基于CMS模型的中国茶叶出口东盟增长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叶是中国极具传统与规模优势的产品,进入21世纪以来东盟在中国茶叶出口市场中地位日益凸显,对中国茶叶出口东盟展开研究已成为中国茶叶出口研究的一个重点,而如何把握中国茶叶出口东盟的增长因素则成为此项研究的一个难点。文章在分析中国对东盟茶叶出口贸易增长、市场结构及产品结构现状基础上,运用CMS模型对中国茶叶出口东盟增长因素展开研究。研究发现结构效应及其细分下的增长效应、市场效应、商品效应对出口增长起正向带动作用,结构交互效应则起阻碍作用,其中结构效应、增长效应、市场效应为主要影响因素;竞争效应及其细分下的整体竞争效应和具体竞争效应对出口增长带动作用愈减,且具体竞争效应近阶段起阻碍作用,其中整体竞争效应是主要影响因素,中国各类茶叶产品在东盟市场均具有竞争力,其中绿茶竞争力水平有所降低,红茶基本保持,茶制品逐步提升;二阶效应在其细分的纯二阶效应和动态二阶效应共同作用下对出口的增长由阻碍作用转变为正向带动作用,纯二阶效应在各阶段起正向带动作用,动态二阶效应不断提升,在近阶段起正向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