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金融》2006,(7):24-25
现阶段有必要鼓励发展企业年金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 预计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22586万人。欧美发达国家是伴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可以说是“先富后老”。而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则是在经济欠发达的条件下步入老龄化社会的,是典型的“未富先老”。面临中国日趋严重的人口老龄化趋势,依然处于改革攻坚阶段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显然承受着巨大压力,单纯依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已经无法满足中国老百姓的养老需求。  相似文献   

2.
张艳花 《中国金融》2007,(12):14-17
当前,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备受瞩目。逐步步入老龄化的中国社会如何分解日益沉重的社会保障压力?随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将实现从“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更多的个人、家庭和企业如何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养老保障需求?各种问题的回答均或多或少地指向了商业养老保险。据了解,今年保监会将颁布一部规范保险公司养老保险业务的管理办法,  相似文献   

3.
早期,我国的养老保险基本是现收现付,缺乏资金的积累。但是随着我国的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的养老问题日益严峻,曾经的养老保险制度不再适应新时代了,因此,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实行了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建立个人账户,是我国为了解决在老龄化社会的大背景下养老问题的重要举措。本文主要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建立个人账户的必要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进入21世纪人口发展的主要特片。我国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而老龄化则超前。城镇现行的“现收现付”式的筹集基本养老金的方式,已显得愈来愈力不从心。因此,必须完善和建立一整套可持续性发展的社会保险制度,商业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广阔的发展前景,保险公司应抓住机遇,积极改革、创新、从老年人的需求入手,开发出合适的养老保险险种。  相似文献   

5.
“普惠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制度,是应对我国老龄化问题的重要举措.是解决农村居民养老问题的关键,是实现社会化养老和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制度保障。截至7月底,全省共有37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农保试点,  相似文献   

6.
企业年金保险是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的三大支柱之一,是补充养老保险的重要形式,能够缓解老龄化及社保基金不足对财政造成的压力,培育真正的机构投资者,激活中国经济。本文通过借鉴美国401K计划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强积金制度,构建我国企业年金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工作,不断加大改善民生的力度.养老保险金作为一项关系到广大社会大众切身利益的一件大事始终受到社会的密切关注.然而,由于改革措施的一致性、制度的整体安排等原因,使养老保险制度在不断发展中显露出不少问题,尤其是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形成了“退休养老金双轨制”一直被社会深为诟病,由于“退休养老金双轨制”所导致的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差距悬殊,在部分地区,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退休金“剪刀差”甚至仍有扩大迹象.因此,社会上要求取消“双轨制”的呼声越来越高.而与此同时,我国正在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20年,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达1.67亿人,约占全世界老龄人口的24%,这使得尽快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体系显得极为急迫和重要.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历史进程分析入手,总结当前我国退休养老金双轨制形成的背景、原因以及现状和主要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退休养老金双轨制逐渐暴露的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公正、贫富差距等问题,对废除退休养老金双轨制的主要困难和必要性进行了双向分析,在借鉴国外不同先进的退休养老金制度的基础上,对我国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提出了一些对策性的建议和对策,希望能为我国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投石问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实行了一系列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措施,总体思路是借鉴国际经验,建立起一个由“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商业性养老保险”三个层次共同构成的社会养老保险三支柱保障体系,即国家提供基本养老保险、雇主提供企业年金计划、个人购买商业养老保险“三足鼎立”。  相似文献   

9.
我国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已有18年的运行基础。现收现付的运行模式下,按照代际交叠理论,在劳动人口红利期高峰阶段,养老基金收入应有大量结余,但实际运行情况却是从全国看收略大于支,部分中西部省份入不敷出。究其原因主要是基于国有企业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存有缺陷,缺乏引导企业和职工参保缴费激励机制,导致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资源严重流失。随着老龄化社会的迫近,如何增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弹性是当前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程艳 《中国外资》2013,(20):43-43,45
随着老龄化问题在我国的不断凸现,如何提高养老保险制度的效率刻不容缓。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主要是以现收现付制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主,然而社会保险不但不足以满足养老保险的需求,而且缺口很大。本文将从商业养老保险出发,来分析它在我国养老保险体系中的作用,体现政府、市场、个人三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变动,通过市场效率来弥补政府的不足和失灵。  相似文献   

11.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和老龄化趋势的加剧,我国农村社会不再单纯依靠传统自给自足的养老模式,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地区差异大、财政承担能力不足等因素,试点范围不够广,推进速度较缓慢,保险覆盖率比较低,保险保障水平尚不高,对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形成了严峻挑战.本文从农村养老保险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角度,阐述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农民养老保险的积极意义,并针对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现状,提出完善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加速发展农民养老保险的对策与思路.  相似文献   

12.
由于建国初期出现的婴儿潮和人均寿命延长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加剧,“空账”问题严重,这给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带来了严峻挑战,而作为养老保险体系三大支柱之一的企业年金制度一直发展缓慢.在此背景下,结合我国近年来养老金替代率逐年降低的现实情况,提出通过完善发展企业年金制度来弥补基本养老保险的不足,以缓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3.
刘芹 《金融博览》2013,(21):50-51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日益严峻,近期.国务院公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并按计划在2014年上半年试行推广,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即“倒按揭”将作为养老的补充方式。现实中,各方对试点实施“倒按揭”有何反应?人民银行阜阳市中心支行对此进行了专项调查。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人口老龄化情况正愈演愈烈。面对老龄化的冲击,单纯依靠积蓄以及基本养老保险已经不能满足养老需求了。而作为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有益补充的企业年金和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发展规模仍然很小,加快促进其发展壮大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相似文献   

15.
林毅 《投资与合作》2011,(9):193-193
企业年金是指企业和职工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在依法参加基本社会保险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实力和状况建立的为本企业职工提供一定程度的退休收入保障的补充性养老金制度。企业年金是社会养老保险的第二支柱,加大企业年金发展力度,是我国未来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的必然选择。企业年金在我国养老保险体系中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我国新农保运作机制及改进方案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社会自给自足的养老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势在必行。本文回顾了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管理与运作状况,从政府和社会保障机构、商业人寿保险公司、其他服务供应商等角度,分析研究了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  相似文献   

17.
面对日益严重的老龄化趋势,国家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分析了国外养老保险制度及改革方向,进而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面对日益严重的老龄化趋势,国家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分析了国外养老保险制度及改革方向,进而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世代交叠模型,考虑中国经济“新常态”中出现的特点和趋势,分析中国养老保险改革中多种政策的潜在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国家不能仅仅依靠延迟退休政策来应对老龄化问题,应保持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相对稳定、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提高资金运用效率。  相似文献   

20.
杨良初 《中国金融》2006,(17):35-38
构建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紧迫性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当时是从改革国有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起步的,初衷是解决国有企业离退休负担畸轻畸重的问题,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几经变化,从社会统筹阶段发展到“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阶段,再发展到目前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分账管理”阶段,无论是对于解决国有企业养老负担畸轻畸重的问题,还是对于国有企业减员增效和经济结构调整都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