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周正明 《南方经济》2004,(4):48-49,62
我国的证券市场收购兼并功能失灵,价格发现功能失灵,约束功能失灵,这些严重的功能缺陷影响上市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建议采取以下措施:着力解决全流通问题,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强化证券监管部门的监督职能,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等外部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场化的退出机制,促进上市公司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2.
张春 《山东经济》2006,22(6):98-100
会计信息披露是投资者了解上市公司,证券监管机构监管上市公司的主要途径。但是,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广大中小投资者成为证券交易的牺牲品。为解决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基于上市公司内在机制的分析,一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机制;二是建立健全上市公司内部会计信息质量控制机制;三是完善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健全信息披露的结构;四是建立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信用评估制度。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证券市场信用机制的建立,是抑制投机、规范市场、促进证券市场发展的重要保证。从市场主体证券交易所信用机制看,经纪人信用管理、股票交易操作规范、抵押放款证券化、信用交易等方面举措激活证券信用机制;从非市场因素分析,股票商业公会、征信所、中国股票推进会、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参与,在会计制度近代化、经纪人对保及债券信用调查等方面促进了证券市场信用机制的完善。在政府对证券市场信用机制建设不完善的背景下,来自于市场主体信用管理制度建设的看不见的手与社会信用机构参与弥补了这一制度缺陷,中国近代证券市场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的信用机制对当代仍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证券市场信用机制的建立,是抑制投机、规范市场、促进证券市场发展的重要保证。从市场主体证券交易所信用机制看,经纪人信用管理、股票交易操作规范、抵押放款证券化、信用交易等方面举措激活证券信用机制;从非市场因素分析,股票商业公会、征信所、中国股票推进会、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参与,在会计制度近代化、经纪人对保及债券信用调查等方面促进了证券市场信用机制的完善。在政府对证券市场信用机制建设不完善的背景下,来自于市场主体信用管理制度建设的"看不见的手"与社会信用机构参与弥补了这一制度缺陷,中国近代证券市场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的信用机制对当代仍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说到美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不能不提起一个著名的法案.即《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鉴于众多知名的上市公司如安然、世通频发会计丑闻,内部缺乏有效的控制监督体制,使公众和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信用状况产生怀疑。公众和资本市场要求重建公司信用,规范高级管理层与注册会计师关系和他们的职业道德,2002年6月,美国总统布什签署《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法案涉及公司投资者、公司管理层、董事会及审计委员会、独立审计师、管理咨询师、律师、证券分析与咨询机构、证券监管机构,以重建公司信用,培育公众信心,振兴证券市场;改善公司治理,规范业务运作,加强商业行为的道德约束;提高财务报表和相关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完整性;规定公司管理层对递交证券交易委员会和向投资者披露的重要信息负有责任;确保公司管理层可以从有效监控的系统中获取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6.
企业的融资选择会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而一国证券市场发展水平与波动趋势已成为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本文在分析上市公司融资现状的基础之上,从财富效应、股价波动和证券市场政策三方面分析了中国证券市场对上市公司融资选择的约束,总结出上市公司融资规律,并针对其在证券市场融资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深入发展证券市场、提高上市公司债券融资比重和加快调整股权结构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刘学华 《特区经济》2008,(10):112-114
本文以我国证券市场1998~2006年上市公司为样本,在控制其他变量的影响后,研究发现管理者自利与债权治理均显著地负向影响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由此得到的改善我国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两个启示:一是加强对管理者的约束,有效激励管理者;二是完善债权治理,使债权对企业管理者形成"硬约束"。  相似文献   

8.
蔡玉龙 《特区经济》2011,(10):117-118
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创业板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具有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相对较低的特点,这将产生不同于主板上市公司的剥夺型公司治理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需完善保护中小股东的有关法规,加强执法力度,建立声誉约束机制,并加大对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  相似文献   

9.
证券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中居于核心地位,其治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证券市场乃至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本文从独立董事的概念和起源入手,阐述了独立董事的基本特征,然后,描述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现状,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接下来结合我国的国情,对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会计监督法律约束机制不健全,使得会计不能有效的行使其监督职能,导致企业会计监督不力。其根源在于证券市场上的会计监督的法律法规建设不健全,存在严重的信用缺失。  相似文献   

11.
在红光实业、亿安科技、银广夏等事件相继被曝光后,中国资本市场出现了严重的信用危机,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受到重创。证监会认为有必要整顿中国证券市场,尤其将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作为重中之重。鉴于监事会在上市公司出现问题时未能发挥有效监督作用,证监会引入了独立董事制度,以期能在对上市公司管理层权利制衡方面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2.
陈建辉 《中国经贸》2009,(22):97-98
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融资,投资者主要根据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信息进行股票、债券的选择,因此,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是否完善直接关系到市场投资者的权益以及我国证券市场的有序运行。本文在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原则以及披露不完善的原因研究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措施,以保证我国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维护市场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以及证券市场的有序运行。  相似文献   

13.
一、加强企业信用制度和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一)完善征信体系童设。要根据山东的实际,根据中小企业特点,在全国率先建立和完善个体私营企业信用信息征集机制和评价体系,完善征信系统,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档案.搭建信用信息平台,为个体私营企业金融、税务、工商、海关、质量、知识产权等服务提供方便快速的查询服务。要提高企业诚信意识,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建立良好的信用记录,坚持遵纪守法、诚信经营。构建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信用激励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4.
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近日对正在进行的股权分置改革进行了评价。他说,进行股权分置改革的目的,就是从根本上解决制约股市发展的基本制度问题,完善市场机制,形成合理的定价机制;形成投资者共同的利益基础,强化市场对上市公司的约束;形成相对稳定的市场预期。  相似文献   

15.
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存在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失真。郑百文、琼民源、大庆联谊等典型比比皆是。财务信息失真恶意案件严重地扰乱了证券市场的有效运行秩序,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影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尽管我国印发了《关于完善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规范的意见》.已将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作为监管的重点.但是.要解决上市公司财务信息失真问题,仅依靠政府加强证券监管等外部机制是不够的.还需要完善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健全公司财务信息的内部监督机制。在这方面.英、美、德、法以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在公司董事会中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制度,被实践证明是一套较为成功的内部监督机制,值得我国借鉴和采纳。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法制环境的完善.上市公司数量不断增加.在通过证券市场筹集资金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市场反应强烈的违规行为。在证券市场上.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上市公司要向外部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其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会计盈余信息。如果盈余信息不真实、不可靠,就会误导投资者做出错误的经济决策.影响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其经济危害是非常严重的。  相似文献   

17.
加强会计监督的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目前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监督法律约束机制不健全会计监督法律约束机制不健全,使得会计不能有效的行使其监督职能,导致企业会计监督不力.其根源在于证券市场上的会计监督的法律法规建设不健全,存在严重的信用缺失.  相似文献   

18.
近期我国上市公司频频推出增发新股再融资计划,引起股市剧烈动荡。本文分析了上市公司增发新股对每股净资产、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等财务指标的影响,指出上市公司增发新股的原因,提出了完善上市公司新股增发的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9.
2000年“安然”、“世通”等知名企业相继发生财务造假事件,引发了管理当局对上市公司信用问题的关注,布什总统签署了《萨班斯——克斯利法案》并于2002年6月开始正式实施。该法案从证券市场监管、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等多个方面对上市公司进行了规范,为美国上市公司提供了内部控制标准。中国三大电信运营企业已经相继在美国上市,势必都要受到萨班斯法案的约束,因此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成为这些电信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2013—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效应,在改善企业投资不足的同时会刺激企业过度投资;数字普惠金融在缓解投资不足方面无显著的所有制差异,但在过度投资方面,数字普惠金融更易导致民营企业过度投资;机制检验发现,降低信息不对称、融资约束和代理成本是数字普惠金融影响企业投资效率的重要途径;分组检验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缓解”作用主要体现在中西部地区,“加剧”作用主要体现在小规模企业。研究结论为进一步约束企业投资行为和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经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