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30年之前的数年间.成千上万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接受“再教育”.人们称他们为“知青”。1976年前后.他们之中的绝大多数或者通过招工返城.或者通过高考上了大学。但是.仍有极少数知青留了下来。在陕北黄陵.就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  相似文献   

2.
昔日读书为创业 今朝兴业更读书[本刊讯]宝鸡市物资再生利用总公司在18年建立公司的历史上,现在兴起了第二次“读书学习”热。这家国有回收企业,成立之初仅三、四十人,且多是返城的知青和退伍的军人,作为失去正常读书机会的青工,当时“电大”成了他们追求进取,...  相似文献   

3.
1979年,知青大返城的热潮波及格尔木,农建师的山东籍知青大部分返城,回原籍重新创业.去年,当格尔木军垦40年的时候,返城的山东知青组成访问团回到青海,在曾经战斗生活过的地方寻访当年的足迹.今年6月份,由依然奋战在格尔木的老知青和年青的新闻记者组成回访团,带着问候与祝福,辗转万里奔赴齐鲁大地,回访了青岛、烟台、淄博、济南等地的部分老知青.回访团被他们至今依然不减且愈发浓郁的格尔木情结深深感动.现形成此文,谨向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奋斗过和今天仍然奋斗的建设者们致以至真至诚的祝福.  相似文献   

4.
杨子云 《新财经》2009,(9):47-47
上个世纪,从1979年知青大返城到整个80年代,对我们的国家而言是一个重要时期,对我个人而言,那段生活也令人难忘。  相似文献   

5.
潮声     
“我不愿做城市里可供观赏的花卉,只想做护卫草原的一棵红柳,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这是内蒙古自治区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苏木(乡)萨如拉图亚嘎查(村)党支部书记廷·巴特尔的内心直白。这位共和国将军之子,怀着对党的忠诚、对牧民的真情和对草原的眷恋,28年来在草原上默默奉献,模范实践了“三个代表”。 1974年夏天,廷·巴特尔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从自治区首府来到了浑善达克沙地边缘的萨如拉图亚嘎查(村)。在这里,廷·巴特尔一干就是28年。 1976年国家落实政策,当年一块去的40名知青,39人陆续返城。廷·巴特尔含泪把最后的一位返城知青送上了车,而自己依然义无返顾地留在了萨如拉图亚草原。  相似文献   

6.
阳红 《中国西部》2013,(35):150-155
经历: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接触相机,曾经的下乡知青,先后在农场和科研机构工作,有过多次“印象特别深刻”的旅行摄影经历:  相似文献   

7.
知青一代是承载了太多沧桑和不幸的一代,他们曾身不由己地卷入到“文化大革命”和上山下乡的运动中。然而正是这一代人,他们在经历了种种苦难和坎坷之后竟喊出了“青春无悔”的口号,流露出令人费解的知青情结。  相似文献   

8.
近日。毕福剑回到家乡大连。在大连电视台《久久合家欢》录制《知青宣传队》特别节目。在台前幕后,我们不但了解到他鲜为人知的文艺起点,认识了他当年下乡农村时的宣传队的战友,而且也认识了一个不一样的“毕姥爷”。  相似文献   

9.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进程加快,但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本文拟就此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城市化 粉碎“四人邦”以后的几年里,由于落实政策和知识青年返城,“五七”战士和“上山下乡”的青年陆续从农村返回城市,特别是1979—1980三年中,城市人口增加了近3000万人,大部分是迁移性增长,形成建国以来城市人口增加的第三个高峰。  相似文献   

10.
正从位于湖北武汉市新洲区风景名胜区问津书院向东约一公里处右拐进去,就能看见坐落在半山腰中的凤凰山茶场。凤凰山茶场是为安置知青成立的。知青陆续返城后,这里曾十分萧条冷落,院内是半人高的野草,一片荒凉。2000年,新洲区旧街街清水塘村农民徐从德承包了凤凰山茶场,作为残疾人的他,起早贪黑,带着妻子一起干,人手不够时,在村里请几个劳力帮忙,日子倒也过得过去,除去承包费用和开支外,  相似文献   

11.
李超  张港 《理论观察》2003,(6):70-71
黑龙江的“知青语”产生于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之中,是语言发展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它使用于下乡到黑龙江的京、津、沪、浙、哈等地的知识青年之中,是一种奇特的“群体用语”。黑龙江的“知青语”在语音上“各自为战”;在语汇上“精华互补”;在借词上“丰富壮大”;在风格上“调侃幽默”。知青语言作为历史上绝无的,以后也很难出现的语言现象,尽管其存在时间前后不过十几年,但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影响却要长远得多,也为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极为难得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日记1977     
编完老毕的“知青岁月”这组稿子,不禁想起我自己的知青岁月,虽然只有短短七个月,却是一段不可替代、无法重复的经历。一时性起。我在家里找出了当年在青年点写的日记。读了几段给编辑们听,大家都哈哈大笑。今天看,当年的日记虽然“很政治”,但是“有生活”。毕竟这是一个时代的真实记录。  相似文献   

13.
近日,《中国青年报》颇有影响的“冰点”栏目刊发题为“老知青的扶贫悲歌”一文,披露了山西省大宁县扶贫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讲述了一批北京知青重返大宁扶贫的种种遭遇。在饱含热情沉歌北京知青爱心行动的同时,又满腔义愤的谴责了当地干部群众的腐败、愚昧、狡诈。...  相似文献   

14.
随着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恶化,长珠闽等沿海地区外向型加工企业出口严重受阻,中国迎来了规模罕见的失业潮和返乡潮。农民工失业和再就业问题也成为政府、学者和全社会关注的新热点。本文以对浙江省杭州市返城农民工的实地调研和个案访谈作为经验材料和叙事文本,通过“60后、70后、80后”三代农民工进城心态的对比,发现三代农民工在进城打工动因、城市认同感以及就业途径和择业观念上均存在差异,农民工的行为导向逐步由生存理性走向发展理性。在发展理性的驱动下,真正愿意返乡并把农村和土地当成退路的农民工其实只占小部分,数量占绝大多数的新生代农民工面对金融危机仍坚持返城务工。由此本文认为,金融危机下解决农民工退路问题应重点关注农民工群体的内部分化及其行为差异,农民工对自身的定位和行为选择差异将决定政府政策制定的导向。  相似文献   

15.
唐秀华 《宁波通讯》2012,(10):32-32
2011年8月,通过招考我成了一名大学生村官,被分配到江北区庄桥街道苏冯村,开始了新时代的“知青”生活。  相似文献   

16.
王月儿本是一个普通的知青,但她经过多年奋斗,终于成为明溪工商银行行长,并被称为“钱内助”,请看“改革人物大写真”栏目中《明溪“钱内助”》一文。  相似文献   

17.
广东省老促会近两年做了一件大好事: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争取政府投资和民间集资11亿多元,改造农村危破小学2500多所,为农村特别是老区农村的教育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老百姓额手相庆,称赞这是“民心工程”、“阳光工程”、“希望工程”。省老促会会长、广东省原省委书记林若则说:“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还债呀!”  相似文献   

18.
韩艳红 《特区经济》2011,(5):193-194
2008年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但自2009年以来返城务工的农民工越来越多,本文从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几个方面分析了这种趋势的必然性,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中国政府就建立了全面的计划经济体制,劳动力市场消失,城镇就业由政府劳动部门计划安排,农村劳动力则成为人民公社的社员,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知青返城给城镇带来巨大就业压力,政府出台"三结合"的就业政策加以应对,开始打破传统的统包统配就业体制,劳动力市场开始发育,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得到发挥,二元经济体制向一元过渡。经过长期的高速增长和就业创造,2003年以来,劳动力市场由供过于求开始演变为供不应求,劳动者工资迅速增长,中国的资源禀赋结构发生改变,劳动力市场政策也随之发生改变,从促进就业到兼顾推进劳动力市场正规化。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在每一个重要阶段,政府都出台了较为明智的劳动力市场政策。  相似文献   

20.
本文概述了农村留守妇女、儿童、老年人生存质量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留守问题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对现阶段健全农村“三留守”人员关爱服务体系提出建议:建立健全“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农村社会管理机制;探索建立农村“三留守”人员关爱服务体制;加快建设农村“三留守”人员关爱服务阵地;加快组建农村“三留守”人员关爱服务队伍;大力开展农村“三留守”人员关爱服务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