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地区地方性知识是"地方人"对自己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不断认识的结晶,它记录着"地方人"生存、繁衍和发展历史进程并已经融入"地方人"的生活,每一个"地方人"身上都深深地打上了地方性知识的烙印。它对"地方人"生存和发展、对一个民族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和谐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当前,全球化和现代化对地方性知识产生了巨大冲击,民族地区地方性知识面临退出"地方人"的生活,走进历史博物馆的困境和危机。传承民族地区地方性知识是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  相似文献   

2.
学校教育课程的设置与知识的关系,经历了由地方性知识主宰下的学校课程到主流文化主宰下的学校课程,再到以主流文化为国家课程、以地方性知识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多元文化教育。地方性知识已经成为当今多元文化教育课程设置的主要内容,并通过民族地区的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来体现。  相似文献   

3.
<正>边境教育安全研究丛书总主编王凌曹能秀《多维视角下的边境教育安全研究——以云南省为例》王凌曹能秀著《中国边境教育安全研究——以云南省为例》李官王凌著《云南边境地区民族教育的发展困境与出路——非传统安全的视角》李孝川著《云南省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建设研究——基于"桥头堡"战略背景》田静著本书首先在地方性知识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人类学田野研究的方法,深入藏族的村落和学校,挖掘了藏族地区地方性知识的内容,探讨了藏族地区地方性知  相似文献   

4.
<正>21世纪初进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在国家课程政策的引导下,学术界开始从理论上探讨民族地区地方课程的开发的一系列问题,各个民族地区也在争先恐后的开发自己的地方课程。然而,从近15年来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开发的状况来看,大多数都没有将地方性知  相似文献   

5.

美食不仅是旅游活动六要素中“食”的表现,也是游客建构地方的重要载体和新兴的旅游吸引物。基于原真性−地方性维度,提出民族旅游地特色餐厅类型框架,并选择内蒙古格日勒阿妈奶茶馆、斡鲁朵蒙古料理live餐厅、卢布里西餐厅和小肥羊(包头总店)4个代表性案例,探索性地解析民族旅游地特色餐厅地方性的类型、构建机制及游客体验。结果表明:(1)在原真性−地方性的框架下,民族旅游地特色餐厅的地方性生产表现为传统地方性、重构地方性、嵌入式地方性和全球在地化四种类型;(2)四种类型特色餐厅的地方性生产机制不同,分别表现为传承地方传统饮食文化、传统饮食文化现代化呈现、整合他地传统饮食的创新型生产和地方饮食的全球化再造;(3)游客对不同类型餐厅地方性的体验存在差异,关注点分别为味道、环境、异域文化和所在地特征等不同因素。民族旅游地特色餐厅的地方性是民族旅游地传统与现代、地方与全球交织互动的表征,游客凝视是推动民族旅游地特色餐厅地方性生产的主要力量。

  相似文献   

6.
民族文化课程是实践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聚焦MOOC带给民族文化课程开发的影响,从MOOC本质及当前民族文化MOOC发展现状着手;从提升地方性知识的本土教育价值、切合多元文化教育的全球理念、突破民族文化课程开发的原有制度制约三个角度阐述MOOC给民族文化课程开发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借助"长尾理论"剖析这一实践行动的思想基础;以基于知识视觉化的资源数字化为其技术路径;最后探讨了联合开发、推进国际化、注重协作的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7.
社会的发展决定了地方高等院校必须以特色求生存,而特色的"特"也在于"地方性",立足地方,服务地方,把"地方性"做足,是地方高等院校生存发展之魂.  相似文献   

8.
本主崇拜是云南大理白族独具特色的民间信仰,也是典型的"地方性知识",从产生、发展、变迁的千百年里,它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实现族群认同、传承民族文化、培养社会成员、增强人类适应环境等教育功能。通过对人类学田野调查资料的梳理,可以分析本主崇拜"地方性知识"的性质和非制度化的教育功能,进而了解本主崇拜中的道德与行为规范教育。  相似文献   

9.
近年随着地方性金融机构快速发展及由此产生的风险频发问题,强化地方政府监管职责逐渐进入决策层与理论研究者的视野,从地方政府之于地方性金融机构监管责任入手,以多重角色诉求矛盾为视角,提出了弱化地方政府出资人、需求者的角色诉求,促使其有效履行监管职责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利用学科优势积极为民族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一直是我校财政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特点之一。在确定学科建设规划时,我院财政学科根据江泽民同志提出的"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在治党治国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大作用"的重要指示,按照学科建设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基本思路,为满足我国地方财政改革与发展的实践需要,旗帜鲜明地提出和坚持把欠发达地区、民族地方财政问题的研究作  相似文献   

11.
我国地方政府金融管理实绩评价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地方性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的金融管理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但与此同时,地方金融管理也面临着政策博弈、隐性行政干预、管理效率低等一系列问题,影响了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并造成风险隐患。本文针对我国地方性金融和地方金融管理的主要特点,着重分析了地方政府行使金融管理职能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就如何改进对地方金融管理工作,优化地区金融生态环境,防范地区金融风险,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金融发展概况入手,以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农村信用社为重点,深入分析研究民族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从民族地区农村金融发展创新方面提出应对措施和办法,为民族地区农村金融更好地寻求自身长远发展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我国民族教育既要放眼全球多元文化教育,也要着眼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教育框架。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地方课程开发,目的在于挖掘学前儿童熟悉的生境知识资源,使课程内容贴近学前儿童的生活,进而通过传承民族文化,在学前儿童的思想意识中培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地方课程体现课程对学前儿童发展的适应性,体现课程对社会发展的和谐性,具有方向性、民族性与地域性、传承性、多元性与开放性等特征,具有促进学前儿童全面发展、彰显办园特色、传承民族文化、服务地方社会发展、健全课程体系等功能。  相似文献   

14.
李定仁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课程与教学论专家,先生在民族基础教育领域的研究也是影响巨大,"十五"期间承担了全国教育规划重点课题《西北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研究成果在西北民族地区扎土生根,建构了西北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带出了一批从事西北民族地区课程与教学的研究骨干队伍。  相似文献   

15.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地方性金融机构呈快速发展的态势,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在金融监管中发挥的作用也日益明显。基于客观需要,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强化地方政府对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处置责任。经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参与地方性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不仅能够提高国家对地方性机构风险管理的整体水平,而且能够强化对地方政府不当行为的约束。加强事前风险防控应当规范政府行为和增强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而事后风险处理应当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选择。  相似文献   

16.
当前的民族教育没有与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因而也无法满足民族地区民生改善的需求,其主要原因在于民族教育没有树立内生发展的价值导向,从而忽视了教育与区域的嵌入式关系。发轫于20世纪70年代的内生发展不是为了发展的手段,而是以各自的环境与文化为基盘,并为每个人所期待的社会发展形式,是自律地再创造传统的过程,是基于自力更生基础上的和谐共生。相应地,民族教育也就理应成为以内生发展为根据与指归的教育。一方面,民族教育扎根于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并与外来的知识、技术、制度等相照合。另一方面,民族教育意在培养能够担负起本地区内生发展任务的、具有相应文化水准与自治能力的人才,而这就要求在民族地区积极发挥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以来,吉首大学这所典型的民族地区地方性高校在专业建设中存在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实际需求偏离,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错位发展严重,课程体系设计与教学内容的安排未充分考虑培养对象的特殊性,基层学院办学实力与专业数量倒挂现象突出,专业数量增长与内涵建设方面用力失衡,以及专业建设尚缺乏整体性与规划性处于自发状态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加强民族地区地方性高校专业建设的一些主要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18.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进一步完善民族地区的财政制度.民族地区的财政在范围、权限和职能上的特殊性决定了民族地区财政管理的特殊性.财税体制改革对民族地区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为进一步完善对民族地区的财政政策,需调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与财权、逐步建立合理的转移支付制度、逐步采用因素法核定收支基数.  相似文献   

19.
民族地区乡村文化资源开发的产业化运作,是对现代生产方式向民族地区乡村文化领域强力渗透的一种回应,这种渗透与回应主要是以国家经济制度安排的形式来现实的。通过政府的桥梁作用,市场经济制度以及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实现了向传统社会的延伸;而传统社会也在政府的桥梁作用下,完成了从传统经济形态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民族乡村文化产业化交织地蕴含了现代生产方式与地方性文化逻辑双重力量,在构成其鲜明的基本特征的同时,也凸显了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产业化的制度安排和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20.
大力发展藏族地区的学前教育是提高藏族教育质量和民族整体素质的百年大计,在青海藏族聚居地,使儿童成为理解藏汉两种文化的双文化人,首要的前提是学前教师的"双文化"化。建构以培养学前教师双文化素质为目标的项目课程,使民族地区学前"准教师"形成个人民族认同和对他民族的认同,将这一认识融合到其教育理念中,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中营造一个认可、鼓励和尊重不同民族文化表达的教育环境,使学前儿童能够在所处的生活世界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