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在测度要素偏向型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对全国及三次产业的产出增长率进行要素分解,进而分析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和三次产业的要素贡献率的波动趋于缓和,这说明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趋于稳定的同时,各要素服务经济发展的方式也趋于稳定;另外,随着经济中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第三产业的各要素波动对全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日益增强,因此第三产业将会是解决收入分配不均及促进技术进步等诸多全国性经济问题的重要着手点。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理论模型和经验检验研究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出口商品对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的影响。理论研究表明,进口通过竞争效应促进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由于发展中国家缺乏产权保护,出口通过价格效应促进了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计量结果还表明,中国相对于发展中国家的进出口对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的边际效应更大,进口相对于出口对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的边际效应更大,南北贸易还提高了发达国家的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4.
《商》2016,(7)
技术进步是经济长期增长的源泉,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会对一国的收入差距产生重要影响。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和梳理基础上,本文从人力资本、物化资本以及劳动力市场三大角度着手,全面分析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对一国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5.
王燕  陈欢 《财贸研究》2015,(1):98-105
以技术进步偏向影响要素收入份额为主线,在原有厂商理论基础上考虑政府税收因素,将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率分解为乘数效应、资本深化速度、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和税收的变化率,并选取1990—2011年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资本深化对劳动收入份额具有正向拉动作用,但乘数效应减弱了这一作用;技术进步的资本偏向和生产税率的提高,对中国劳动收入份额产生负向作用。其中,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是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杨春艳 《商业研究》2014,(6):83-89,165
理论上,技术进步可以是一个和贸易开放并行影响工资差距的重要因素。本文构建计量模型探讨中国非均衡贸易发展、技术进步与地区间工资差距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地区间非均衡发展的对外贸易(尤其是外商直接投资)是造成地区间工资差距扩大的主导因素,而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机制并不凸显。引导技术进步偏向于高技能劳动,提高贸易产品的技术含量,将成为贸易结构升级以及缩小工资差距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7.
垂直专业化分工模式的发展和信息通信技术的进步,对世界各国的劳动力市场产生了重要影响.继欧美发达经济体之后,中国劳动力市场也出现了工资极化现象.有鉴于此,本文扩展了李嘉图工作任务模型,分析承接离岸外包、常规任务偏向型技术进步以及承接离岸外包引致的技术外溢效应对工资结构的影响.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1)承接离岸外包主要通过提升高技能劳动力生产率这一途径引致工资极化;(2)常规任务偏向型技术进步同样导致工资极化,并且其对高技能劳动力工资增长的促进作用比低技能劳动力更大;(3)高技能、中高技能和低技能劳动力的中介效应显著,表明承接离岸外包通过技术溢出效应进一步加剧了工资极化.因此,政府部门应关注职业供需动向,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不仅有助于中国尽快实现国际产业价值链的攀升,而且有助于中国劳动力市场工资结构的优化.  相似文献   

8.
随着技能劳动者与非技能劳动者之间报酬差异越来越大,技能溢价现象在各地区表现得十分明显。通过模型推导出技能溢价的表达式,本文利用CHNS数据库的数据与拟合回归的方法估算了我国的技能溢价水平,同时采用1989-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影响技能溢价水平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技能溢价水平受偏向型技术进步的影响最为显著,技能劳动相对供给和对外贸易也对其有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9.
李扬洲 《消费导刊》2009,(19):129-129
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居民收入不均等问题十分突出,在所有影响收入分配的因素中,技术进步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而作为揭示技术进步与收入分配关系的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效应存在于很多发达国家之间,本文利用我国制造业的面板数据,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实证检验我国制造业的技能偏向性效应。  相似文献   

10.
以往的文献缺乏对全球价值链、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与技能溢价三者之间因果机制的深入研究。基于此,文章首先建立了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影响工资不平等的理论模型,以中国服务业为研究对象,运用VAR和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实证研究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中国技能溢价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中国服务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以后,主要通过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的中介作用来拉大高技能劳动力和低技能劳动力工资水平差距(技能溢价)。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对高技术密集型服务业技能溢价的促进作用最大,中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其次,低技术密集型服务业最小。  相似文献   

11.
Using newly constructed data for 88 Canadian industries (including primary,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s), for 15 years (1992–2007), we analyse the impact of trade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on labour demand, skill structure, wage premiums and welfare in Canada. Results show that export growth has no impact, whereas import growth reduces employment growth. But contrary to popular belief, Canada's job loss due to imports has been very small, only about 6,000 persons annually. China's negative impacts are more pronounced in industries where the shar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capital is rising fast and among low R&D intensive industries. In terms of skill change, ICT use and real exchange rate appreciation are biased towards high skill workers. Imports from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are skill‐neutral, whereas imports from Mexico are skill‐upgrading. Overall, neither export nor import growth has an impact on the wage rate. However, had there been no imports from China, the annual wage growth rate of high skill manufacturing workers would have been 0.6 per cent higher. Between 1992 and 2007, there was an annual net gain from the rise in imports at about 0.4 per cent of GDP, in addition to the gains obtained from 1992 import levels vis‐à‐vis autarky.  相似文献   

12.
进口贸易、R&D溢出与中国制造业的就业变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1996~2005年中国制造业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进口贸易的R&D溢出对中国制造业的就业总量变动的影响及影响的部门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考虑到进口贸易对国内制造业的R&D溢出效应后,中国制造业从发达国家的进口没有通过替代国内生产而减少就业,相反,进口贸易通过R&D溢出增加了整个制造部门的就业。由于技术进步的两面性和各部门要素密集度的不同,进口贸易的R&D溢出对就业的影响存在明显的部门差异。由于R&D投资回收期长、国内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较弱,国内R&D投资和进口贸易的R&D溢出对就业总量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滞后性。中国劳动力市场中的趋势效应、价格效应和规模效应的存在,使就业变动呈现动态调整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牛蕊 《财经论丛》2012,(2):14-19
本文利用2000-2010年中国工业部门的数据,并将其划分为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等3类,使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检验了贸易结构变化对中国国内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进出口结构变化为贸易就业影响的主要部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贸易结构的变化对就业的影响逐年增强,贸易结构的变化整体而言对就业产生了负面影响。同时需注意的是,单位劳动投入系数的减少是国内就业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采用苏振东等提出的方法构造出江苏省出口贸易结构指数,分析其变动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协整模型分析了江苏省出口贸易结构变迁对就业增长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从出口总量层面来看,出口总额增长拉动就业,而高附加值商品出口减少就业,低附加值产品出口的就业效应为正,但低附加值产品出口所带来的就业正效应能够抵消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的就业负效应。最后文章提出了进一步扩大出口贸易拉动就业增长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服务贸易对我国就业影响的经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申  廖伟兵 《财贸经济》2006,(11):73-77
本文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我国1997-2004年间服务贸易的就业效应进行了系统的经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研究期内我国服务出口带动的就业人数和服务进口替代的就业人数均有所上升,服务贸易对就业的净影响较小,但呈现出向有利于就业的方向变动的趋势.研究期内服务贸易结构的变化有利于就业.服务贸易的就业效应大于工业贸易,通过发展服务贸易促进我国就业比工业贸易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6.
入世后中国外贸结构的新变化及其发展新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入世后中国外贸结构发生的新变化作出概括,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并对中国外贸结构发展新趋势作出预测。  相似文献   

17.
国际贸易、技术变动对我国工业部门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国际贸易、技术进步等因素对中国工业部门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显示在1999~2009年期间,我国工业部门的劳动收入份额总体上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工业部门劳动收入份额变动主要是行业内部劳动力再配置的结果;利用中国工业部门21个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通过系统广义矩方法对国际贸易、技术变革对行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进行计量分析表明,国际贸易具有较为显著的提高我国工业部门行业劳动份额的效应,而技术进步则存在显著降低工业行业劳动份额的效应,这与我国工业部门在研究期内的技术进步具有劳动节约型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18.
我国外贸结构性问题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26年来,我国外贸已有巨大发展:对外贸易额从1978年的206.38亿美元增长到2003年的8512.1亿美元,外贸依存度从1978年的9.8%,跃至2003年的60.2%,在世界贸易中排名从1978年的第32位上升到2002年的第5位,出口商品占世界市场份额从1978年的0.75%上升到2002年的5.1%。在外贸规模迅速扩大时,其内在质量如何?如何解决其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关系到我国能否从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也是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反倾销实施中的贸易转向研究:以丙烯酸酯为例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反倾销只针对对象国的措施导致从非对象国的进口上升,这就产生了贸易转向。我国目前已发起24项反倾销调查,其中绝大部分都以现金保证金的形式征收了反倾销税,贸易转向问题同样存在于我国的反倾销中,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反倾销措施的效应。本文试从反倾销导致的贸易转向效应角度来评价我国反倾销措施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有序样本聚类分析的最优分割法对出口商品进行分类,克服已有分类方法的不足,构建全新的出口商品结构分析框架,对2000-2010年期间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进行了测算。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中等技术产品是中国第一大出口商品,高技术产品在中国出口中所占份额较低,一直维持在5%左右的份额,中国高技术商品的出口发展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世界市场上,中国占世界低技术商品出口总额的比例日益提高,且具有一定的垄断地位;中国占世界中低技术、中等技术商品出口总额的比例也比较高;中国占世界中高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商品出口总额的比例较低,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且有日益拉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