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和融资能力异质性的视角,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生产率和融资异质性对企业出口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分析。理论分析表明,生产率和融资能力对企业出口的影响互为条件:生产率水平在一定的范围内,融资水平的提高才会促进出口;同样地,融资能力达到一定水平,生产率提高才会促进出口。门槛效应模型的实证结果与理论假说一致,生产率和生产规模存在双重门槛,融资能力存在单一门槛,稳健性检验结果显示在适度水平内,生产率和融资能力对出口的影响更显著。系统GMM模型进一步验证了内源融资、外源融资、综合得分和融资指数等不同融资水平衡量指标下,融资异质性对持续出口企业出口规模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刘军 《财贸经济》2016,(11):110-125
近年来部分学者指出,不论国内体制是否扭曲,产能利用率较低的企业倾向于选择出口,而产能利用率较高的企业更愿意在国内销售.本文依据上述观点提出“出口—产能假说”,并探讨和评析了该假说的成因、机理与局限,同时实证研究了其对于中国企业的适用性.结果发现,产能利用率较高(较低)的企业倾向于选择出口(内销),与“出口—产能假说”相违背,可能原因在于国内存在的内需不足、外需依赖、国企低效和体制扭曲等问题.本文还发现产能利用率是中国企业“出口—生产率悖论”的成因之一,且自身较高的绩效水平和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了企业的出口选择.本文的研究首次从企业层面揭示了中国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在其出口决定中的作用,且研究结论为当前中国抑制新一轮产能过剩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微观层面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诺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制度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从微观企业层面看,经济增长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内部微观生产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则是企业间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中国的市场化转型本身是一场大规模的制度变迁,本文使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考察了制度对企业微观生产率和企业间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我们发现,(1)制度可以通过激励机制的改善提高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效率,从而提高企业微观生产率。(2)制度可以使投入要素更多地由低生产率企业流动到高生产率企业,从而改善资源在企业间的配置效率,减少资源误置现象。  相似文献   

4.
杨晓亮  耿伟  李冬 《财贸研究》2021,32(3):14-27
先基于拓展的Chaney(2016)模型,考察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出口边际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随后采用2007-2018年中国上市公司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沪深港通交易制度实施的准自然实验,并使用"渐进"双重差分法系统地进行经验分析.研究发现:以沪深港通交易制度实施为表征的资本市场开放,显著地促进了中国上市公司的扩展边际(出口倾向)和集约边际(出口规模);资本市场开放通过获取更多的外源流动性以减少融资约束,降低了上市公司进入出口市场的生产率门槛,进而促进其出口边际;沪深港通交易制度的促进出口效应在国有上市公司和资本密集型上市公司中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以制度环境与融资约束二元概念为切入点构建"区域制度环境差异与融资约束假说",选择2011-2012年中国制造业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制度环境、融资约束、生产率及出口倾向间关系。结果表明:中国民营企业出口确实存在"生产率悖论",但加工贸易企业的存在并非是导致"生产率悖论"的主要原因;将生产率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后,发现"悖论"主要体现为"规模效率悖论";区域制度环境的改善强化生产率对于出口倾向影响;融资约束弱化了生产率对出口的促进作用,强融资约束是造成中国民营企业出口"生产率悖论"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别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市场一体化如何影响企业出口决策以及出口企业和非出口企业的生产率差距进行检验。理论上,本文在Melitz(2003)的基础上,考虑市场不完全一体化的情况,发现市场一体化的程度一方面影响了企业的出口决策,另一方面影响出口企业和非出口企业之间的生产率差距。实证上,本文使用世界银行对中国企业2004年投资环境调查数据计算地区-行业层面的市场一体化程度,并与我国的工业企业库进行合并,实证结果表明企业面临市场一体化程度越低,企业越倾向于选择出口,出口企业生产率与非出口企业生产率差距越小。  相似文献   

7.
张学良  程玲  刘晴 《财贸经济》2021,42(1):136-150
厘清企业出口与内销的关系,对于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现中国经济稳步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和中美贸易摩擦等给中国企业出口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企业迫切需要通过寻求广阔的国内市场化解国外需求冲击,而统一的国内市场则有利于内需潜力的释放.为此,本文将国内市场分割因素融入Melitz(2003)模型,以考察其如何影响企业出口与内销的关系,并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系统检验了两者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国内市场分割迫使低效率企业以出口替代内销,而国内市场一体化则有利于出口企业增加国内销售比例,从而缓解出口对内销的替代.改善企业融资环境是其重要的影响渠道之一.因此,促进国内区域市场一体化、进一步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是助力中国出口企业实现内销转型,推动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相对于出口贸易的绝对量,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即技术复杂度对经济长期增长的影响作用更重要;而不同的制度质量下,要素禀赋对出口技术复杂度所发挥的优势作用可能有所不同。基于门槛回归模型,本文利用2002-2016年104个国家的出口产品数据考察不同制度环境下要素禀赋与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要素禀赋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存在制度门槛效应。当经济自由化水平低于门槛值时,出口技术复杂度与要素禀赋没有显著关系,当经济自由化水平提高到门槛值之后,一国的出口技术复杂度能有效体现其要素禀赋特征。因此,从提升出口技术复杂度的视角看,当一国要素禀赋趋于高端化时,应采用较自由的经济政策;当一国要素禀赋处于低端状态时,单纯采用自由的经济政策有可能造成出口低端锁定,相反,适当的政府管制可能会有利于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在国际贸易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如何维持我国出口贸易平稳持续发展成为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多重博弈模型,综合考察目的 国制度质量和国内外市场需求对企业出口动态决策的影响,并基于中国2000-2010年企业-目的 国层面出口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更高的目的 国制度质量显著降低企业的退出概率,并提高退出企业的再进入概率.本国市场需求越高,目的 国市场需求越低,企业退出该出口市场的概率越高;企业退出时本国市场需求越低,目的 国市场需求越高,企业再进入该市场的概率越低.此外,制度质量和目的 国市场需求对加工贸易和低科技企业的再进入决策影响更大,且企业出口动态决策的影响情况还因企业所在地区产生明显的差异.本文通过研究如何降低出口企业的退出概率并推动退出企业再进入,力图为我国出口企业提升持续出口能力提供经验支持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易靖韬  蒙双 《财贸经济》2016,(12):85-99
本文探讨了异质性企业出口、技术创新与生产率的动态关系.在异质性企业垄断竞争模型的分析框架下,我们构建了企业出口、创新与生产率的动态结构模型,并通过参数化函数形式建立了计量模型.基于2005-2007年中国电子通信行业的企业面板数据,本研究采用biprobit、非线性最小二乘估计等模型对企业出口、技术创新与生产率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出口和创新的决策及其联动作用促进企业生产率的提高;企业的生产率、资本存量、劳动力投入和出口市场冲击是影响企业自选择行为的异质性因素;投资决策的回报随着企业生产率的提高而提高,因此生产率高的企业会自选择做出该投资决策以获得更大利润.我们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证的视角在一个整体性的框架中验证了自选择效应、出口学习效应和生产率动态效应,同时对中国出口、创新和生产率的现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程玲  汪顺  刘晴 《财贸经济》2019,40(8):67-82
在企业普遍面临融资困难的中国,企业研发参与以及研发强度为何会呈现不降反升的异象?本文通过一个扩展的异质性企业创新模型,以及 2008-2015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从理论和实证上解释了这一异象。研究发现,融资约束并没有减少企业的研发参与,反而扭曲激励了企业的研发操纵行为。上述异象的根源在于部分受到融资约束的企业为达到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研发强度门槛以获取相应的资源,而策略性地操纵其研发强度。进一步地,企业生产率水平以及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能缓解上述现象;更为重要的是,研发操纵行为不但没有提高反而降低了企业的生产率与利润水平。本文认为,制度迎合是对融资约束严重与高研发强度并存这一异象的经济学解释。因此,只有修改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认定门槛,并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才能真正地助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产品和市场的二维视角,利用2000-2006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数据库,通过双重差分PSM方法对出口学习效应进行再验证,考察了多产品出口、单产品出口、多市场出口和单市场出口模式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出口模式下出口学习效应表现出显著的异质性;多市场和多产品出口对企业具有生产率提升效应,但在出口当年不明显,出口后第二和第三年生产率有显著改善,这说明企业需要一定时间来学习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知识;单产品出口和单市场出口企业生产率则没有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我国制造业的市场结构与地理分布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大样本数据为基础,采用LP法计算企业生产率,构造市场集中度指标和地方化经济、城市化经济两个集聚指标,进行了多方位的计量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的市场集中不利于企业生产率的提高,代表专业化水平的地方化经济促进了企业生产率的提升,度量行业间多样化集聚的城市化经济对企业生产率没有显著的影响.市场集中对出口企业的负面影响不明显,控制市场集中和地理集聚后,出口企业生产率高于非出口企业,出口的“生产率悖论”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14.
文章使用中国工业企业-海关匹配数据,研究不同出口贸易方式、出口强度对企业研发选择与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出口企业选择研发的概率高于不出口企业。出口企业中,一般贸易企业选择研发的概率高于混合贸易企业和加工贸易企业,混合贸易企业选择研发的概率高于加工贸易企业。研究还发现,研发在短期内并不能促进出口企业的生产率,原因是研发存在滞后效应,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对生产率提升产生影响。进一步研究表明,无论哪种类型出口企业,低出口强度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高出口强度;高出口强度企业拓展国内市场,降低出口强度都将提高研发概率与绩效。这表明,出口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积极拓展市场范围,充分发挥市场拓展与研发的协同效应,实现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5.
王徐静 《商》2014,(38):246-246
快速发展的经济导致我国的企业已经更深层次的被经济制度影响着。当前的经济制度主要体现了保护产权制度以及执行契约制度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存在的不同之处是:产权保护制度有利于企业提高生产率,但是契约执行制度在提高企业生产率方面没有产生很明显的效果。除此之外,这两种基本经济制度除了能够提高企业生产率,同时还和企业所在地区所拥有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企业自身呈现的发展规律相关,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会更加明显地应用产权保护制度,然而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契约执行制度将会发挥出更加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谢贤君 《财贸研究》2019,30(6):36-46
基于SYS-GMM估计方法对要素市场扭曲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实证分析,并运用交互项方法探究了不同区域要素市场扭曲对不同企业特征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宏微观差异。研究发现:要素市场扭曲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显著抑制作用,且是通过效率改进和技术进步中介效应渠道实现的;在企业微观特征所产生对要素市场扭曲抑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冲抵效应中,企业规模较大、具有非国有企业性质、企业创新能力高及资本集聚程度较低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企业微观特征所产生的冲抵效应;而企业异质性特征在各区域所产生对要素市场扭曲抑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冲抵或增加效应因资源禀赋差异表现不尽相同;企业规模和创新能力的冲抵效应在东部地区表现较强,资本集聚程度的增加效应则在中部地区表现较强。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表现特殊.不完善的信贷市场和特定范围的政策支持带来了普遍的资本扭曲,在造成成本负担的同时,也迫使企业提升生产率,并在客观上产生了增强其对外直接投资能力及意愿的效果.围绕这种复杂的影响机制,本文以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境外投资企业(机构)名录》的匹配数据为基础,采用两种半参数方法测算全要素生产率,利用间接法构建资本扭曲测度指标,并在考虑稀有事件偏误等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企业生产率与资本扭曲分别会对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决策产生正向和负向的直接影响,但同时,资本扭曲会给企业带来更高的生产率要求,进而通过生产率的中介作用产生正向的间接影响,即出现与其阻碍效应相反的倒逼机制.上述结论表明,推动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关键仍在于提高生产率水平,其中优化资本环境与鼓励技术创新的政策更具有长期意义.  相似文献   

18.
出口对于生产率的影响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论题之一。不同于以往研究,本文从企业异质性视野切入,实证考察了出口之生产率增长效应的非均衡性论题。借助新近兴起的技术前沿距离方法的研究表明,出口对于与技术前沿距离远的落后地区生产率提高的作用要大于与技术前沿距离近的先进地区,意味着出口具有Veblen-Gerschenkron效应,即技术落后地区在出口过程中获得的技术溢出和生产率增长要大于技术先进地区。而且出口的Veblen-Gerschenkron效应还具有时间持续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强化。针对门槛效应的检验表明,只有在行业出口超过某个临界值后,出口的Veblen-Gerschenkron效应才渐次显现并不断强化。此外研究还显示,新增长理论所强调的人力资本外部性和新经济地理学中的同行业集聚与关联行业协同集聚外部性都是影响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因素。上述结论对于制定利用出口促进生产率增长的差异化地区政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借助2003年国务院实施的环保重点城市限期达标制度作为识别环境规制的准实验机会,本文采用双重差分方法评估并阐述了环境规制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和传导机制.研究发现:(1)相比较达标城市企业,该政策实施使得非达标城市企业平均全要素生产率(TFP)相对下降1.96%,成立时间短、规模小以及资本密度较高的企业,更易受到环境规制的不利影响,但这种不利影响会随时间而减弱,行业竞争有利于抑制不利影响;(2)该规制政策主要通过降低企业创新能力、增加中间成本和弱化企业融资约束来影响企业生产率,尽管重污染行业中企业的进入率在下降、退出率在上升,但这并没有带来产业层面重构和企业资源配置效率提升;(3)当企业所处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越高、政府质量越高、绿色偏好越强,环境规制的不利效应越能够得到一定抑制.环境规制确实面临着较大的经济成本,通过市场化改革、政府质量提升以及绿色金融政策实施可以减弱其经济扭曲,伴随着环境成本(代价)趋高和显性化,通过降低污染排放来有效规避环境管制风险越来越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已有的研究将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企业拥有高生产率的原因归结为显著的"出口中学效应".中国出口企业的实际情况则更有可能是在提供了清晰产权激励后,通过规模经济和专业化生产而获得较高的生产率.不仅如此,中国出口企业的"出口中学效应"还受其在全球价值链中位置的影响.基于此,本文首先针对这一问题的解释提出了一个简要的理论分析框架,然后利用江苏省的微观企业数据进行验证,结论显示产权制度安排、市场规模、集聚效应和专业化分工对出口企业生产率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出口中学效应"中出口和生产率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