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科学评估农民工医疗与健康状况,选取能代表京津冀经济圈农民工医疗与健康状况的指标,构建出一个力求合理、科学、简明、可行的京津冀经济圈农民工医疗与健康状况评估指标体系,作为评估京津冀经济圈乃至全国农民工群体医疗与健康状况的依据和工具。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启动的京津冀经济圈,目前仍然还是一个具有很强潜在发展能力的经济圈,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相比,其一体化程度不高,竞争力不强,但通过对主要工业产业专业化水平、比较劳动生产率、比较资本产出率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京津冀经济圈有很强的产业合作基础。以加强产业合作为突破口和拉动力,是提升京津冀经济圈竞争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主办的"2011年首都圈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来自京津冀三地的专家学者围绕"推进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这一主题,结合最新研究成果,重点分析了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宏观背景和发展进程,产业空间结构演化趋势,京津冀梯度差和区域一体化中的突出问题,并对首都经济圈的范围界定、打造首都经济圈、推进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加快河北沿海发展带等发展战略提出了具体的战略构想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京津冀物流一体化水平测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整体发展高度、发展均衡性及协调性三要素构建了京津冀物流一体化水平测算模型,并从基础设施条件、物流运营效率、产业贡献及低碳化水平四方面指标计算和比较了2008~2012年我国三大经济圈物流一体化发展水平。研究表明,京津冀物流整体发展高度及发展协调性低于长三角经济圈但高于珠三角经济圈,而发展均衡性却显著低于其他两大经济圈。本研究旨在为加快推进京津冀物流一体化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已逐渐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后的第三经济增长极,但是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不平衡性,呈现出明显的二元结构现象.通过剖析京津冀发展阶段的趋势特征,从整体角度分析了京津冀区域经济差异及影响因素,paneldata模型的计量分析结果表明:资本投入、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均与京津冀区域经济增长显著正相关,但影响度不同,进而提出了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加强资本投入和对外开放缩小区域经济差异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论点摘编     
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赵弘:《区域一体化视角下的首都经济圈战略研究》指出,首都经济圈战略的提出,是对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思路的重大创新。首都经济圈战略既延续了京津冀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理念和思路,又突显了首都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空间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是这一趋势在国内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的具体体现。作为我国环渤海经济圈这一第三增长极核心的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合作,虽经过20多年的磨合。但仍处在总体区域经济合作的初级阶段。以空间经济一体化为立足点,理顺相关环境,促使地域内各方加大改革力度、各展其长、加强融合,是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走向深化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8.
经济联系的准确判断和度量是制定城市和区域发展战略的基本依据.研究城市的主要经济联系方向有利于城市和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有利于明确城市实体的空间发展方向,有利于交通运输的合理组织.本文主要研究了"京津冀"、"山东省"、"辽宁省"之间的经济联系,探索了环渤海经济圈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提出了环渤海经济圈共同发展的可行性及促进其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天津滨海新区作为国家确立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可以先行先试,为全国发展改革提供经验和示范.探索新的区域发展模式。国家对天津滨海新区的功能做了清晰定位.即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逐步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按照京津冀发展规划对天津滨海新区规划建议.未来该区将以先进制造业为先导,以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为龙头.做大做强基础产业.提升现代服务业的规模和水平.优化产业结构。由此,尽快提高天津滨海新区的核心竞争力.是实现该宏伟蓝图的关键之一。 为深入研究滨海新区产业发展对策,国家发改委提出了《天津滨海新区的产业发展重点与对策》课题。近几个月来.课题组成员几次赴天津调研,取得了大量一手资料。本刊记者随同课题组一同调研后,特组织此期文章.突出展现滨海新区的高技术产业的现状和各方对发展高技术产业的见解建议.以飨读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比可发现,在对周边地区的经济辐射力上,北京弱于上海,这既有两城市的历史、文化、地理位置和城市定位的原因,又有两城市所在经济圈周边环境的原因.尽管如此,北京对京津冀经济圈的带动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上海的发展也必须扎根于长三角这片土壤中;区域经济发展一方面需要中心城市,另一方面需要协调和统筹.  相似文献   

11.
外商直接投资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滨海新区多年来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上一直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外商投资的结构与水平对于以外向型为主要发展方向的滨海新区来讲无疑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实证分析,重点探讨外商直接投资对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找出其相关性和存在的问题,并就进一步优化新区产业结构提出了利用外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爆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已演化为金融危机,其对全球的影响逐步波及到实体经济,而在实体经济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出口贸易。作为环渤海区域经济增长极,外向型经济发展特征显著的滨海新区出口贸易亦不可幸免,进出口贸易和外贸依存度出现同时下降。本文在对滨海新区出口贸易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金融危机对滨海新区出口贸易影响及其成因,并结合当前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了滨海新区应对出口贸易下滑的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天津滨海新区作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实现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规划与目标,其开发开放过程离不开法律制度的引导和保障。时值滨海新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初期,法制建设存在经济产业法律制度不完善、环保生态法律针对性不强、区域法律不协调等问题,应该从完善相关经济法律制度、加强环保生态法律制度建设、协调区域法律等方面加以规整,以便为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提供法律保障,进而促进经济发展,带动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整体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4.
上海浦东新区产业结构的演进具有一定的可借鉴性。本文对天津滨海新区产业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并运用偏离一份额分析模型,以上海浦东为基准,对滨海新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偏离情况进行测度和比较,对滨海新区三次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以促进其产业结构不断合理化和高级化,由此推进滨海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十二五”开局以来,滨海新区发展成效有目共睹。本文以地区生产总值、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外资等反映地区经济发展的指标为线索,系统梳理前一时期滨海新区的经济发展成就。主要包括发展成就与发展方式的分析、区域竞争力分析、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分析三大方面。滨海新区经济增速趋于平稳,固定资产投资逐年提高,形成了以创新为导向,循环为目标的发展方式。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得到滨海新区产业竞争能力大幅提升,在吸引外资、产业集群、文化产业和人才建设等方面的竞争能力凸显;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明显,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  相似文献   

16.
新区的成立对我国行政体制的变革与探索具有独特的意义,承载着引领行政改革取向的重要使命和责任。现行的两江新区行政体制明显延续和继承了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采用的管委会模式,并创新性地成立了开发公司;但两江新区管理委员会并非一级政府,与北碚、渝北、江北三个区政府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而行政体系的不统一,可能会导致政令不统一,进而不利于行政效率的增进。走向一级政府模式是两江新区行政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当然,新区行政体制改革应进行策略选择,由易到难,分阶段进行。  相似文献   

17.
相对于水资源所有权,水权是一个独立的概念,我国水权交易经历了由绝对禁止到法律有条件地允许的过程。滨海新区地理位置特殊,水资源需求量大,水权制度的健全和发展直接关系到滨海新区的建设进程。在国家政策法规的引导下,遵循法的公平和效率原则,逐步完善区域内水量分配、水权初始分配和水权市场制度,积极探索水权转让的途径,为我国水权法律制度的完善起到示范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府际合作是指不同的政府及其部门,以及经授权履行政府职责的其他组织之间以相互需要为基础,以“平等”的身份展开的各种形式的合作。滨海新区开展府际合作有其必要性、条件和优势。管理体制改革和综合配套改革是滨海新区府际合作的重要切入点,府际合作可以采取府际联席会议、府际合作协议、管辖权让渡等形式,合作中应解决好天津市委市政府、滨海新区以及有关管理主体的分工问题。  相似文献   

19.
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为天津市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全方位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将为天津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巧借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强劲势头,并突出比较优势,在追求卓越中彰显天津旅游业的魅力,是今后天津旅游业发展的关键,而实施国际化旅游发展战略将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20.
在传统旅游活动发展的基础上,结合产业链的发展优势,构建了独特的基于产业集群中产业链的天津滨海新区旅游发展的框架;论述了天津滨海新区旅游发展的总体模式及旅游功能区划;提出了发挥政府职能、旅游整合开发、关注顾客让渡价值、培育核心竞争力、打造滨海新区旅游产业集群品牌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