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袁博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2):228-229
死刑,即生命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权利的刑罚。死刑所剥夺的是犯罪分子最重要的权利。然而,随着文明的进程,刑罚由残酷走向轻缓,死刑也随之发生变化。人们对死刑的存废产生了激烈的争议,也对我国的死刑制度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
《商》2015,(21)
刑法修正案(九)草案拟取消集资诈骗罪等9个罪的死刑规定。这次修正案欲取消的9个死刑罪名是否必要以及如何看待死刑存废,草案一出就引起了社会关于死刑存废问题的舆论风暴。  相似文献   

3.
死刑的存废已成为刑法上论争之焦点,备受国际社会和各国学者关注,死刑存置论和死刑废止论都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辩论,其观点可谓都有其道理。当代日益重视人权的国际社会,死刑本身所具有的种种弊端使得其适用范围日益萎缩,废止死刑的阵营日益扩大,一些国际组织也在为死刑废止推波助澜、摇旗呐喊并继续谋求死刑废止,甚至联合国也公开站在了废止死刑的一边。本文将从对死刑的存废进行思考,并对我国死刑制度的现状作出分析,结合我国的现状和国情,进而探讨在我国,死刑制度究竟是应该保留还是废除。  相似文献   

4.
《商》2015,(13)
死刑制度由来已久,其制度性起源很难追溯。但死刑的废除观点的提出是近两三百年的事,意大利学者贝卡里亚把死刑推上了理性的祭坛,振臂一呼,成为史上主张废除死刑第一人,引发了后来长达两百多年的关于死刑存废的争议。时至今日,死刑保留论者与死刑废除论者还是各执己见。虽然废除死刑的道路注定艰难,要改变人们心中长久以来的思想很不易,但是现阶段既然我们保留了死刑,就要使死刑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为了最大程度的利用死刑,我国各界也做了很多努力,不断完善死刑制度。  相似文献   

5.
张柱 《商》2013,(2):162-162
随着人权理论的发展,国内外刑法学者关于死刑制度存废的争论从未停止。我国刑法现阶段关于死刑的规定有诸多不合理之处,本文从死刑制度现状及死刑的特性出发,结合死刑存废理论的争执以及2011年出台的《刑法修正案(8)》中关于死刑作出的重大修改,分析我国死刑制度并提出相应完善意见。  相似文献   

6.
袁政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2):283-284
死刑在许多国家已经废除,在实践上证明了废除死刑是可行的。在讨论死刑存废的时候,有必要对死刑的内涵、死刑与人权的关系、中国的死刑范围以及分析废除死刑的原因,进行深层探讨,把握中国未来死刑的发展趋势,阐明保留死刑的中国意义。  相似文献   

7.
袁政 《中国商办工业》2010,(12):283-284
死刑在许多国家已经废除,在实践上证明了废除死刑是可行的。在讨论死刑存废的时候,有必要对死刑的内涵、死刑与人权的关系、中国的死刑范围以及分析废除死刑的原因,进行深层探讨,把握中国未来死刑的发展趋势,阐明保留死刑的中国意义。  相似文献   

8.
舒筠云 《商》2013,(5):169-169
本文对我国近十年对死刑制度的研究进行了回顾,研究认为对死刑制度的研究尚未得到法学界的重视,研究的热点是我国死刑制度的改革与存废问题等。对我国死刑制度适用标准、死刑制度改革的内外部条件与环境的研究将成为我国死刑制度研究的新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死刑对于一个罪犯来说是对他犯罪的最严厉惩罚。死刑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期,死刑伴随着国家的诞生而出现,是一种人类最本能的报复手段。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阶段,死刑与其他普通刑罚有着本质的显著特点。死刑存在一天,人类的文明都在快速发展,是对死刑的一种承认和认可。贝加里亚在《罪与罚论》中主张废除死刑这一古老的刑罚,国家政府民众都在对死刑的合理存在性产生质疑。死刑的争论应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不可人云亦云。但是,从发展最终点的社会角度的方向来看,死刑终究是要取消的,这是毋庸置疑的。理论上,伴随人类社会中经济、政治、文化相互交融,死刑执行数量呈下降趋势。尤其是20世纪中叶后,为了使得死刑的减少和进一步废止,全球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积极举措。虽然废除死刑是大家有目共睹的长远之计,但彻底废除死刑的条件在各国调查的结论中参差不齐,就目前我国的废除死刑来看,许多条件和时机还不是那么的成熟。我国废除死刑的道路必将任重而道远。从宏观问题的探究角度出发,当前的死刑制度在我国还会仍将持续存在,我国的死刑制度,严格从立法,执法和司法层面出发,力求存在和执行的合理,在为具备废除死刑奠定强有力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陈倩怡 《商》2014,(47):229-229
本文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现实状况,提出中国死刑制度的改革必须采取了“两步走”的战略,即“限制死刑,实现刑罚轻缓化——废除死刑,实现刑罚人道性”的“慢性死亡”道路。  相似文献   

11.
从死刑量刑和判罚来看,明确死刑的动议和提高死刑之适用标准为限制死刑之必须:一是确立“无死刑主张不裁判”之原则,明确只有公诉机关提出适用死刑或执行死缓之主张请求,法院方可进行死刑适用的裁判;二是实行死刑案件两次开庭之特别审理程序,赋予检察机关死刑动议权,由其在开庭前或法庭审理时以起诉书的方式提出,并相应提高死刑适用的标准。因此建议在立法中加入“没有公诉方死刑之请求,法院不得适用死刑裁判”之条款。  相似文献   

12.
周宝金 《商》2014,(13):145-145
作为刑罚的一种,死刑从应然性上说,在中国,我们应当废除死刑。废除死刑的呐喊,首先出自意大利刑法学家贝卡里亚。死刑在当代中国不可能完全废止,但应当限制死刑的适用。死刑应当受到限制,这已经成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共识,我国也不应该例外。  相似文献   

13.
中国刑法在毒品犯罪上设置死刑既有其历史原因也有其现实原因。死刑对犯罪分子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具有威慑力。我们坚信终有一天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死刑将在毒品犯罪中退出舞台。但是,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循序渐进,首先在司法上严格死刑限制适用;其次先废除运输毒品罪的死刑;最后废除全部死刑。  相似文献   

14.
曹红卫 《中国市场》2007,(52):86-87
和谐社会条件下,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和谐,死刑废止的条件日趋成熟,及时地废除死刑,彰显时代的文明,成为时代的发展趋势,据此,作者提出了死刑废止的选择路径。  相似文献   

15.
《商》2015,(11)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慎用死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法律领域的必然选择。慎用死刑强调死刑适用的合理性与慎重性,并对司法机关的审判活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应当完善我国的司法体系、减少事实上死刑的适用、构建预防死刑错判的诉讼机制。  相似文献   

16.
张晓梅 《商》2014,(48):208-208
随着我国《刑法修正案(九)(草案)》的问世,其拟取消九种犯罪的死刑,再度引起人们的关注,也预示着中国死刑改革的又一重大进步。我国死刑改革问题,直接关乎依法治国的进程和对宽严相济政策的落实,因此它对我国整体的发展和进步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  相似文献   

17.
吴家敬 《商》2014,(32):220-220
死刑又称生命刑,在刑罚体系中是最严厉的刑罚方法。死刑复核程序是法院对死刑案件复核遵循的特别制度。死刑复核制度作为死刑案件的最后一道"闸门",对控制我国死刑数量、保证死刑案件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我国古代和现代的死刑复核制度,并分析了现行死刑复核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18.
死刑废存争议由来已久,作为刑法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废除死刑的贝卡里亚曾这样写道,“滥施极刑从来没有使人改恶从善。这促使我去研究,一个组织优良的社会里,死刑是否真的有益和公正”。而死刑存在的利弊,最终也将影响一个国家刑事政策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我们必须也不得不认清作为刑罚一种手段的死刑其自身存在的缺陷。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世界人权运动的发展,人权运动成为近代人类文明强有力的推动者,也是各国废除死刑最重要的原因和思想基础.当前,我国虽然还未废除死刑,但是为了尊重和保障人权,有必要对我国的死刑立法现状进行反思,并不断从立法方面完善死刑的人权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20.
王薛韬 《商》2012,(20):123-123
在国际上,死刑的废除之声已成压倒性优势的趋势下,我国的死刑改革也箭在弦上。但是我们应该注意,死刑问题的研究,不仅仅是个法学理论的研究,更是个一个社会问题的思量。一国死刑的废除问题,需要结合具体的社会环境、人文背景等具体国情,不能无的放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